高靈,雷梅先,石凡,曹俊達,郭磊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目前醫學上對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療方式為使用他汀類β受阻滯劑,同時,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的產生的抗凝治療,以此達到改善心肌供血環境,延緩和減少梗死區域擴張的目的[1]。此外,還可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礎上聯合使用氯吡格雷進行治療。氯吡格雷屬于抗血小板的新一代藥物,不僅抑制血小板的效果好,還能促進細胞色素在肝臟內的轉化[2]。但使用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肌梗死過程中出血事件和心血管事件(MACE)發生率較高,安全性較低,而替格瑞洛在治療時,能有效減少MACE和出血事件的發生。本研究探究阿司匹林聯合替格瑞洛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30例,女13例;年齡48~76歲,平均(61.55±6.10)歲;心功能分級:Ⅰ級13例,II級15例,III 級 15 例。對照組男 32 例,女 11 例;年齡 50~76 歲,平均(60.75±5.95)歲;心功能分級:Ⅰ級15例,II級17例,III級11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冠狀動脈造影、心肌損傷標志物等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②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存在明顯手術禁忌證;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③肝腎功能異常。
1.2 方法 兩組均先行常規治療,實時檢測入院患者的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等生命指標,給予吸氧治療,同時,使用他汀類β 受體阻滯劑ACEI 等藥物進行常規治療,并進行持續5~7 d的抗凝治療,皮下注射依諾肝素,每次0.4 mL,每天2次。醫囑患者臥床靜養,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德國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與替格瑞洛(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77),第1天口服阿司匹林,每次300 mg,每天1次;替格瑞洛每次180 mg,每天1次;第2天后改為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天1次;替格瑞洛每次90 mg,每天2次,連續服用1年。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觀察組,同時,口服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9],第1 天每次300 mg,每天 1 次;第 2 天后改為每次 75 mg,每天1 次,連續服用1年。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MACE發生情況。②比較兩組患者出血事件發生情況。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 周、1個月、6個月后左心室射血(LVEF)分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MAC 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MACE 發生率為6.9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MACE發生率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MACE occur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2.2 兩組患者出血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出血事件發生率為13.95%,對照組為4.65%,兩組出血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血事件發生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bleeding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兩組患者治療 1 周、1 個月、6 個月后 LVEF 分數比較治療 1 周、1 個月、6 個月后,觀察組 LVEF 分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1周、1個月、6個月后LVEF分數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LVEF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1 week,1 month,and 6 months of treatment(,%)

表3 兩組患者治療1周、1個月、6個月后LVEF分數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LVEF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1 week,1 month,and 6 months of treatment(,%)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治療6個月后68.95±7.63 57.23±6.90 7.47<0.05例數43 43治療1周后55.50±8.45 45.60±6.50 6.09<0.05治療1個月后61.50±8.10 51.65±7.10 6.00<0.05
心血管系統疾病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目前心血管系統疾病死亡率居我國首位,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以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最高[3]。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致病原因為,易損斑塊因冠脈粥樣硬化而破裂,血管內皮受損,心肌缺血嚴重導致心肌局部壞死,發病后還會產生休克、心率不齊等癥狀[4]。該病患者常有瀕死的感覺,嚴重時還會引發休克甚至是心源性猝死。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應在早期加強治療工作,及時落實抗凝治療,避免病情惡化[5]。
目前臨床廣泛使用的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的治療中效果明顯,聯合氯吡格雷可進一步疏通堵塞的冠脈,縮小梗死灶[6]。但氯吡格雷是一種前體藥物,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使用氯吡格雷后出現了對藥效產生抵抗的情況,原因為氯吡格雷的藥效會因為個體CYP450酶與相關基因發生變異,無法保障抗血小板效能[7]。替格瑞洛屬于新型環戊基三唑嘧啶類抗血小板藥物,其作為非前體藥能使ADP 介導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受到抑制,且患者不產生耐藥性,因此,替格瑞洛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優于氯吡格[8]。替格瑞洛對于血小板的抑制和在血小板P2Y12 ADP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不會改變其構象和信號傳遞而影響血小板正常功能,且停藥后血小板功能可快速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 周、1 個月、6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LVEF分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治療過程出現的MACE 和出血事件等不良反應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MACE主要包括急性血栓、再發心肌梗死、復發心絞痛等,發生的原因為梗死區的擴展和非梗死區心肌間的反應性伸長、肥厚,導致心功因左心室的進行式擴張、變形而降低[9]。有研究表明,MACE 和出血事件等不良癥狀與患者年齡、病程相關,年齡越高、病程越長的患者更易發生相關不良癥狀。替格瑞洛作為新型P2Y12 受體拮抗劑,與前體藥氯吡格雷不同,前者口服吸收后能直接發揮拮抗作用,起效快,且代謝方式不依賴肝臟CYP450 酶,直接作用于P2Y12 受體[10]。早期口服替格瑞洛,能及時有效疏通血管,改善心肌微循環延緩梗死區的擴展,較氯吡格雷更能及時的減少和避免MACE 發生的可能性,降低治療過程中的危險性。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MACE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本研究結果還表明,兩組出血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種藥物均會導致出血事件的發生,但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影響,臨床醫務人員給予相應的處理即可緩解。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替格瑞洛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減少MACE和出血事件的發生,改善病情,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