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健
(聊城魯西骨科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糖尿病足屬于糖尿病較嚴重的一種并發癥,發病率較高,是截肢的首位病因,致殘及致死率均較高,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及沉重的經濟負擔[1]。該病發病機制為糖尿病周圍神病變和/或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導致的足部感染、潰瘍和/或關節、骨組織破壞,糖尿病足患者由于糖尿病合并癥及并發癥較多、傷口感染、血糖控制不理想、營養狀況差以及遵醫行為不佳等因素,造成傷口愈合慢、治療時間長、費用高、遠期預后差[2]。因此,發病早期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式,對降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和潰瘍具有重要意義[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糖尿病足潰瘍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況和外科修復的臨床治療情況,旨在為臨床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32 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其中男20 例,女12 例;年齡30~85,平均(53.30±8.30)歲;住院時間5~23 d,平均(13.48±4.20)d;病程6~24個月,平均(15.48±4.22)個月。納入標準:符合1999年WHO中關于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且糖尿病足病符合Wagner分類法Ⅰ、Ⅱ級[4];足部血液灌注較良好;踝肱指數>0.7。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并發癥者;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在第1次換藥時采集所有患者的分泌物標本,對于WagnerⅡ級患者在足部傷口通過棉簽擦拭的方法采集分泌物,對于WagnerⅢ級患者在足部傷口壞死組織與新鮮組織中通過鉗夾的方法采集分泌物,送至檢驗科檢驗;然后培育和鑒定細菌,可通過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進行測試,根據細菌培養標準進行培育。藥物治療:①全身用藥,根據細菌培養藥敏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遵循廣譜、足量、足療程的原則,聯合使用三代頭孢類抗生素和抗厭氧菌藥物;②局部用藥,磺胺嘧啶銀霜或絡合碘溶液外用潰瘍周圍感染的皮膚軟組織,潰瘍創面推薦使用納米銀紗布或碘仿紗布覆蓋。外科修復:①血管病變手術,對患者下肢動脈CT血管成像結果及病情進行評估,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如行膝下動脈球囊擴張術,膝下分支至小腿中下段動脈血管用直徑2.5 mm 微囊擴張,用直徑為1.5 mm 微囊擴張小腿下段至足部動脈。②創面處理,及時清除已確定壞死的組織,包括皮下組織、肌肉、脂肪組織等;暫時保留不確定是否壞死組織,最大限度保留肌腱,保持切口引流暢通,外用碘伏預防感染,對于厭氧菌感染、竇道較深者用3%雙氧水沖洗;保持創面清潔,及時清除已生長的炎性肉芽組織。③截肢手術,對下肢壞死嚴重,不能進行下肢血流重建并伴嚴重全身感染中毒癥狀者,應選擇截肢。
1.3 觀察指標 分析32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比較外科修復治療組與藥物治療組的治療效果。療效評價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創面完全愈合;好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創面基本愈合;無效,相比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病情甚至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2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分析 32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共培養出64 株病原菌,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糞腸球菌,為17.19%(11/64),見表1。

表1 32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in 32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ulcers
2.2 外科修復組和藥物治療組治療效果比較 32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選擇外科修復治療18 例(外科修復組),選擇藥物治療14例(藥物治療組)。外科修復治療組治愈率明顯高于藥物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外科修復組和藥物治療組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surgical repair group and drug treatment group[n(%)]
糖尿病足易影響糖尿病患者的正常生活,而周圍神經病變是阻礙糖尿病足患者創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且多數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微循環障礙,說明微循環狀態與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存在一定的相關性[5]。若糖尿病足患者出現足部潰瘍癥狀,會抑制肉芽組織的生長和上皮爬行情況,加重疾病的嚴重程度[6]。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由于血管神經病變導致在治療的過程中有可能發生殘疾的危險,但針對糖尿病足患者,應及時關注足部情況,采取適當治療,如控制血糖,以抑制病情的惡化,避免病情加重導致死亡[7]。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發生原因主要由足部感染引起,但研究發現,引起糖尿病足潰瘍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種類較多,且存在差異,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需先對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發病原因進行檢驗,并進行病原菌培養,根據其培養結果采取針對性治療,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8-9]。在醫學上對于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環、抗感染、換藥和對癥治療等為主,均可提高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修復效果,愈合創面,恢復足部外觀[10]。本研究結果表明,32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共培養出64株病原菌,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糞腸球菌,為17.19%(11/64);其中18 例患者采用外科修復治療,14 例患者采用藥物治療,外科修復治療組治愈率明顯高于藥物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及早明確患者已有的細菌種類,可提早采取治療和預防措施。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潰瘍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種類比較多,其中糞腸球菌是細菌感染的主要類型,早期采取外科修復治療效果優于藥物治療,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