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翰,吳小君,崔英勝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閩東醫院急診科,福建 寧德 355000)
心臟驟停是指心音與大動脈博消失,心臟射血功能突然中止,心、腦等重要器官缺氧缺血。心臟驟停患者病情危急,甚至瀕臨生物學死亡期,患者死亡風險高,尤其是老年心臟驟停患者。在心臟驟停患者救治中,心肺復蘇治療至關重要,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1]。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有所提高,但仍未達到理想效果,如何選擇心肺復蘇標準流程,強化院前心肺復蘇,在有效時間內對心臟驟停患者進行救治,進一步提升臨床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現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95例心臟驟停患者,旨在探究心臟驟停患者院前急救中應用氣囊面罩通氣法心肺復蘇對搶救結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95 例心臟驟停患者,根據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方式不同分為氣管插管組(n=45)和氣囊面罩組(n=50)。氣囊面罩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53.18±2.36)歲;病情分型:腦出血15例,腦梗死13例,心肌炎10例,肺源性心臟病12例。氣管插管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齡(52.96±2.61)歲;病情分型:腦出血13例,腦梗死16例,心肌炎7例,肺源性心臟病9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心臟驟停診斷標準[2]:①心音或大動脈搏動消失;②心電監護出現心室顫動或無脈性點活動現象;③患者出現嘆息樣呼吸或呼吸停止;④產生短暫性的抽搐或突然意識喪失。
1.2 方法 氣囊面罩組實施氣囊面罩通氣法心肺復蘇,具體如下:按照《2015年國際心肺復蘇指南》[3]對患者實施氣囊面罩通氣法心肺復蘇,用上身力量連續用力按壓30次,按壓頻率為100~120 次/min,按壓深度為胸骨下陷5~6 cm,按壓后保證胸骨完全回彈,胸外按壓時最大限度減少中斷;將調整放松時間和按壓時間的比例控制為1∶1,給予患者氣囊面罩通氣治療,通氣頻率為10次/min,保證換氣和通氣正常。氣管插管組實施氣管插管心肺復蘇,具體如下:徒手按壓患者胸外心臟,給予其氣管插管通氣法心肺復蘇,繼而實施氣管插管,插管時停止按壓,停止時間應控制在5 s 內,按壓方法及通氣頻率同氣囊面罩組,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其腎上腺素注射和電擊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心肺復蘇成功率,心肺復蘇成功判定標準:①瞳孔恢復正常;②面色恢復紅潤;③昏迷程度變淺,意識有所恢復;④恢復竇性心律;⑤心搏正常,血氧飽和度>90%,并恢復自主呼吸;⑥無嚴重腦功能障礙[4]。比較兩組心肺復蘇治療前后血氣水平,分別于兩組治療前及心肺復蘇2 h 后測量,包括酸堿度(pH)、二氧化碳分壓(PCO2)以及氧分壓(PO2)。比較兩組治療相關時間,包括呼吸恢復時間、氣道開放時間、心搏恢復時間、意識改善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肺復蘇成功率比較 氣囊面罩組心肺復蘇成功率高于氣管插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肺復蘇成功率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氣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2 h后,氣囊面罩組PO2、PCO2、pH 水平均優于氣管插管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水平比較()
注:pH,酸堿度;PCO2,二氧化碳分壓;PO2,氧分壓
組別氣囊面罩組氣管插管組t值P值pH治療2 h后90.52±4.98 75.68±5.19 14.215 5 0.000 0例數50 45治療前8.12±0.15 8.09±0.18 0.885 5 0.378 2治療2 h后8.26±0.12 8.54±0.17 9.345 5 0.000 0 PCO2(mmHg)治療前45.69±1.32 46.21±1.25 1.965 8 0.052 3治療2 h后40.62±1.63 43.87±1.29 10.694 7 0.000 0 PO2(mmHg)治療前61.54±5.03 62.17±4.58 0.635 8 0.526 5
2.3 兩組治療相關時間比較 氣囊面罩組呼吸恢復時間、心搏恢復時間、氣道開放時間及意識改善時間均短于氣管插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相關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相關時間比較(,s)
意識改善時間40.32±5.25 53.65±6.71 10.838 6 0.000 0組別氣囊面罩組氣管插管組t值P值例數50 45呼吸恢復時間97.62±14.29 135.18±12.65 13.501 2 0.000 0心搏恢復時間6.24±1.75 9.38±2.02 8.117 2 0.000 0氣道開放時間14.96±3.29 29.51±5.36 16.120 0 0.000 0
受急性原因影響,患者心臟突然喪失射血功能,使患者循環系統及呼吸系統進入停頓狀態,心腦器官瞬間缺氧,即心臟驟停[5]。作為臨床多發病和常見病,心臟驟停又稱為猝死,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心室纖維顫動是其常見病因,患者發生心臟驟停后前區無心跳,呼吸停止,壓迫眼眶無反應[6]。患者呼吸停止所致的缺氧,可使機體細胞受損,導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以及二氧化碳潴留,受血流動力學、心血管功能紊亂等因素影響,患者常出現繼發感染、腦水腫、休克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7]。有文獻[8]指出,挽救心臟驟停患者生命的關鍵手段就是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治療,雖然近年來臨床心肺復蘇成功率呈上升趨勢,但仍處于較低水平,主要體現在心臟驟停患者院前急救存活率和成功率低等方面。心臟驟停患者能否搶救成功與發病后搶救時間密切相關,在黃金搶救時間實施有效的心肺復蘇程序,可有效降低心臟驟停患者死亡率,提高搶救成功率。這就要求院前急救人員從患者實際病情出發,充分利用現場條件,對其進行心肺復蘇。
氣管插管通氣法、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氣囊-面罩通氣法均為現階段臨床常用的心肺復蘇通氣方法。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口對口人工呼吸法,該方法具有對現場環境要求小、操作簡單等優勢,但搶救成功率不夠理想[9]。氣管插管法可為患者提供呼吸暢通條件,經患者口腔或鼻腔將特制導管置入氣管,通過創造通氣供氧,可進一步提升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但該方法建立通氣時間長,易出現失誤,對操作人員技術要求高。氣囊面罩通氣法可有效克服胸肺彈力,通過實施間歇性氣道正壓,利用氣囊面罩為患者實施通氣,具有建立通氣時間短、操作簡單等優勢,可在短時間內幫助心臟驟停患者恢復心跳和自主呼吸,因此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較高[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氣囊面罩組心肺復蘇成功率明顯高于氣管插管組,(P<0.05),氣囊面罩組患者心搏恢復時間、氣道開放時間、意識改善時間以及呼吸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氣管插管組(P<0.05);心肺復蘇治療2 h 后,氣囊面罩組PO2、PCO2、pH 指標均明顯優于氣管插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肺復蘇前,兩組血氣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在心臟驟停患者院前急救中,氣囊面罩通氣心肺復蘇效果更為顯著。分析原因為,作為一種常規搶救方法,氣管插管通氣在心臟驟停患者治療中具有一定作用,但該項操作對操作人員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要求高,操作人員必須保證快速完成操作,且操作難度大、失誤率高。在院前急救過程中,其效果受場地、設備及人員等因素影響[11]。氣囊面罩通氣法心肺復蘇,對患者氣道實施間歇性正壓處理,利用氣囊面罩裝置,可有效改善患者胸和肺的彈性阻力,有利于患者肺部通氣和換氣,同時在操作期間,該方法無需停止胸外心臟按壓,在提高搶救成功率方面作用顯著。此外,氣囊面罩通氣法建立通氣時間更短,操作手法相對簡便,可促使患者在較短時間內恢復自主心跳和呼吸,操作失敗率低,且便于后期治療和操作的順利實施。
綜上所述,與常規氣管插管心肺復蘇相比,予以心臟驟停患者氣囊面罩通氣法心肺復蘇效果更佳,可在短時間內建立通氣,改善患者血氣指標,促使其心跳恢復,進一步提升院前心肺復蘇成功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