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莉,陳慧
(湖南省長沙縣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湖南 長沙 4101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NHB)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是新生兒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是指因患兒機體膽紅素水平異常升高造成全身皮膚黏膜出現黃染。通常情況下,新生兒伴有皮膚黏膜黃染,但并不嚴重,且存在于額面部,屬于生理性黃疸,5~6 d 即可自然消失。但病理性黃疸誘發因素較多,包括膽汁排泄受阻、膽紅素生成量過多及肝細胞攝取障礙等,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不僅具有明顯的皮膚黏膜黃染,同時,還可能伴有飲食不理想、精神差及哭鬧等現象,對患兒正常生長發育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如未及時治療,會導致相對嚴重的后遺癥,甚至導致患兒死亡[1]。NHB患病因素較多,因此,進行危險因素的分析對制定相關預防對策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探究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新生兒15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以NHB 住院治療的患兒85 例作為甲組,以非NHB 住院患兒65 例作為乙組。甲組男45例,女40例;日齡0~29 d,平均(8.12±0.35)d。乙組男35 例,女30 例;日齡0~28 d,平均(8.15±0.29)d。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科學》第八版中NHB的診斷標準;②無明顯器質性疾病;③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母親無精神障礙和智力障礙。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疾病或患兒病情相對復雜者;②因諸多因素無法繼續治療者;③病情嚴重且需采取手術治療者。
1.2 方法 若明確NHB 患病因素,則對原發疾病積極治療。針對未明確原發疾病者,根據具體病癥進行治療,臨床通常采取藍光照射結合藥物治療。將新生兒放置于藍光治療箱中,用黑色眼罩遮住雙眼,同時,將肛門和會陰部位采用尿不濕遮住,整個身體放置于藍光下實施雙面照射,時間8~12 h,直至血清膽紅素水平<10 mg/dL。藥物治療:予以茵梔黃口服液,每次5 mL,每天2次;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每次1 g,每天1 次;此外,糾正酸中毒,對于病情嚴重者,必要時需注射人血白蛋白、人免疫丙種球蛋白注射等。
1.3 觀察指標 分析NHB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甲組子母血型不合、母親妊娠使用抗生素、母親合并妊娠糖尿病、母親合并妊娠高血壓、人工喂養、宮內窘迫、早產、羊水糞染、剖宮產、低體質量、產程延長、過期妊娠發生率均明顯高于乙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單因素分析[n(%)]
2.2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子母血型不合、母親合并妊娠糖尿病、母親合并妊娠高血壓、人工喂養、宮內窘迫、早產、羊水糞染、低體質量、產程延長均為影響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NHB 是新生兒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具有較高的患病率,嚴重程度存在差異,若出現誤診或漏診,很可能出現膽紅素腦病,部分出現不可逆轉的后遺癥,甚至造成新生兒死亡[2]。據統計[3],我國NHB 患病率高達67.3%,因此,對NHB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NHB誘發機制較多,且相對復雜,大部分與膽汁排泄障礙、生成過多的膽紅素、肝細胞攝取障礙等有關,一些患兒甚至無法查找到明確的患病因素。有研究顯示[4],NHB疾病的發生與母親圍產期狀況密切相關,包括有多次流產史、年齡較大、懷孕期間使用抗生素和母親妊娠階段合并的疾病等,或妊娠晚期伴有先兆子宮破裂、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膜早破等,此外,還包括具有剖宮產史、宮縮乏力、產程延長等[5]。有研究表明,NHB還可能與胎兒宮內異常相關,如胎兒宮內窘迫、宮內生長遲緩、羊水過多、羊水過少、胎位異常及胎兒宮內窘迫等;此外,喂養方法、多胎或雙胎、出生低體質量、子母血型不合、巨大兒等均與NHB的發生相關[6]。
本研究中,單因素分析顯示,甲組子母血型不合、產程延長、母親合并妊娠糖尿病、低體質量、母親合并妊娠高血壓、羊水糞染、人工喂養及宮內窘迫、剖宮產、產程延長發生率均明顯高于乙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歸顯示,NHB高危險因素包括子母血型不合、產程延長、母親合并妊娠糖尿病、低體質量、母親合并妊娠高血壓、羊水糞染、人工喂養及宮內窘迫。對于低體質量和早產兒,由于自身系統器官發育尚不完善,相比于正常足月患兒,肝臟功能相對較差,宮內窘迫、母親合并妊娠糖尿病、母親合并妊娠高血壓、羊水糞染、產程延長等均可能導致酸中毒、急慢性缺氧、代謝紊亂和低氧血癥等,導致大量紅細胞被破壞,再加之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被抑制,對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和代謝造成影響,進而影響膽紅素的正常生理功能,導致機體膽紅素水平升高,形成黃疸。采取人工喂養的患兒很易出現消化系統功能紊亂,腸道菌群顯著減少,肝腸循環增加導致膽紅素被重吸收并滲入血液中,造成機體膽紅素水平升高[7]。子母血型不合,如母親血型是RH 陰性血或O 型血,妊娠階段血清抗體導致胎兒機體內部血管出現溶血,造成大量紅細胞破壞,使膽紅素來源增加,進而提高了機體內膽紅素,形成黃疸。
針對上述危險因素,應實施預防對策,特別是孕期應注意以下問題,加強對孕期保健的重視,自明確診斷為懷孕后,定期進行產前檢查,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進行有效治療。如母親妊娠階段諸多疾病,包括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等,應多休息,確保身體、心理放松,防止負面情緒對孕產婦造成影響,盡可能降低早產發生率。合理規劃飲食結構,注意營養均衡,防止發生低體質量,臥床休息階段,盡可能選取左側臥位,以便改善子宮血液供應,確保胎兒營養均衡,且可有效預防宮內窘迫。針對接近臨產人員,入院后應密切監測胎心,防止產傷和窒息的發生。提高醫護人員助娩水平,如果出現難產或分娩方式發生改變,則需開展剖宮產手術或陰道側切,盡可能縮短分娩時間。盡可能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其有助于降低NHB 發生率。與此同時,有助于降低新生兒膽紅素腦病致殘率和發病率。
針對NHB 的危險因素及發生率可采取以下干預措施,加強與產科合作,通過孕婦學校加強宣教,建議孕期有高危因素的孕婦,指導其定期孕檢,積極治療,從而減少NHB 的發生。新生兒科醫生進駐產科,針對在母嬰同室的新生兒每天監測黃疸值,加強黃疸的健康宣教,針對已出現黃疸的新生兒早期口服茵梔黃及益生菌治療,針對達到光療曲線圖的而無其他合并癥的新生兒積極予日間光療8~12 h,從而有效控制部分NHB患兒的進展。針對出院患兒,定期隨訪,并加強宣傳教育,從而降低NHB 的再入院率。門診醫師按照國內最新診療指南,進行嚴格監測,降低因單純母乳性黃疸的住院率[8-11]。
綜上所述,子母血型不合、母親合并妊娠糖尿病、母親合并妊娠高血壓、人工喂養、宮內窘迫、早產、羊水糞染、低體質量、產程延長均為影響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全面規范產前檢查,并及早干預孕期危險因素,促進分娩水平的提高,合理喂養新生兒,并進行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