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雪
(大連市第五人民醫院超聲科,遼寧 大連 116021)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主要與頸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有關,頸動脈斑塊會導致血液流動不暢,影響腦組織血氧循環,進而使腦細胞缺氧、壞死。腦卒中是老年人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大量研究[1-2]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狹窄臨床特征,進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均可作為腦卒中高的危險因素。頸動脈超聲是評估和診斷頸動脈壁病變的重要手段之一,該檢查技術在臨床篩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疾病中有積極意義[3]。有研究[4]表明,頸動脈超聲能測定患者頸動脈最大血流速度和最小血流速度,評估患者血管收縮情況、血管內腔直徑以及內壁的厚度,進而準確判斷斑塊所致管腔的狹窄程度,為臨床篩查腦卒中高危患者提供參考依據。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頸動脈狹窄及腦卒中篩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頸動脈超聲在頸動脈狹窄及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行頸動脈狹窄及腦卒中篩查的患者80例,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齡50~76 歲,平均(63.82±6.87)歲;病理分型:冠心病22例,高血壓30 例,糖尿病28 例。按照不同年齡段分為A 組(年齡≥60歲,n=48)和B組(年齡<60歲,n=32)。納入標準: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測確診為疑似頸動脈狹窄;無超聲檢查禁忌證;無交流障礙;依從性高;無智力障礙;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或急性感染疾病者;具有凝血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存在先天性心臟病者;存在傳染病者;存在家族遺傳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頸動脈超聲進行篩查,操作如下:應用ALOKAα6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將凸陣探頭頻率、探頭頻率、線陣探頭頻率分別調至3.5、5、12 MHz,由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執行操作。首先,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患者頸部;其次采用探頭置于患者的鎖骨上窩胸鎖乳突肌前緣,對頸部動脈從上至下進行掃查,并進行橫切面和縱切面掃描,同時,對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動脈球部、椎動脈及鎖骨下動脈斑塊和收縮期與舒張末期流速進行測量和記錄;最后,由2 名以上的頸動脈超聲醫師對所有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進行評估,以評價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率。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分析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狹窄情況。根據患者的舒張末期流速(EDV)、收縮期流速(PSV)評估頸動脈狹窄程度:狹窄率<50%,PSV<125 cm/s,EDV<40 cm/s,為輕度狹窄;狹窄率50%~69%,PSV 125~230 cm/s,EDV 40~100 cm/s,為中度狹窄;狹窄率為70%~99%,PSV≥230 cm/s,EDV≥100 cm/s,為重度狹窄;管腔血流信號消失,且未測出血流頻譜,為完全閉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比較 80例患者中,頸動脈正常5例,頸動脈狹窄<50%23例,頸動脈狹窄50%~69%36例,頸動脈狹窄70%~99%16例。A組正常率、頸動脈狹窄<50%率低于B組;頸動脈狹窄50%~69%率、頸動脈狹窄70%~99%率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比較[n(%)]
2.2 不同疾病類型頸動脈超聲結果比較 冠心病、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狹窄50%~69%率、頸動脈狹窄70%~99%率高于糖尿病患者,頸動脈正常率、頸動脈狹窄<50%率低于糖尿病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疾病類型患者頸動脈超聲結果的比較[n(%)]
隨著我國社會的老齡化進程的加劇,腦卒中疾病發生率不斷升高,從而提高患者病死風險。腦卒中是因頸動脈血管病變形成粥樣硬化斑塊而引發的一種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頸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斑塊,會導致血管狹窄,限制血液回流,進而造成腦供血不足,若斑塊脫落,甚至引起腦梗死、腦壞死,提高殘疾或死亡風險[5]。腦卒中以早期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為主要臨床特征,患者早期頸動脈狹窄超過50%較常見,且發病突然、病情進展迅速。因此,臨床以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作為篩查腦卒中的重要指標。有研究顯示[6-7],頸動脈狹窄多見于老年人、基礎疾病患者,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頸動脈狹窄越嚴重,還會增加心血管事件,導致腦卒中風險和死亡風險也較高。因此,需對腦卒中患者盡早診斷,以明確患者的病情,幫助臨床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方法,采用科學合理的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以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患者腦梗死發生風險和病死風險。腦卒中患者主要特征為頸動脈狹窄,通過對患者頸動脈血管進行檢查和掃描,根據評估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程度,以判斷和診斷腦卒中的發生。頸動脈超聲可檢查頸部血管斑塊的形成、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狹窄以及閉塞等,在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中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患者正常率低于B 組,頸動脈狹窄<50%率低于B 組,頸動脈狹窄50%~69%率、頸動脈狹窄70%~99%率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頸部血管內中膜厚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其也是血管壁一種病理性老化的過程,而血管壁的增厚為脂質在血管壁沉積奠定基礎,可促使斑塊的形成[8]。所以通過采用頸動脈超聲檢查不但能顯示患者頸動脈血管中膜增厚情況、斑塊形成情況、斑塊大小和部位,還能檢測出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狹窄、狹窄程度和血管閉塞等情況,也能準確測量與明確血管狹窄程度或斑塊的部位,進一步分析其動脈血流動力學,從而有效提高患者頸動脈狹窄的檢出率,加強不同程度頸動脈狹窄的區分,為臨床診斷腦卒中提供更準確、更合理的參考建議。本研究結果顯示,與糖尿病患者比較,冠心病、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狹窄50%~69%、頸動脈狹窄70%~99%率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患者頸動脈正常、頸動脈狹窄<50%率高于冠心病、高血壓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進一步提示頸動脈超聲在篩查頸動脈狹窄及腦卒中高危人群中具有重要價值。有研究[9-10]表明,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更易出現頸動脈狹窄情況,高血壓、血液灌注不足均會加重血管內膜損傷,進而產生狹窄和斑塊。可見,頸動脈超聲在加強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冠心病人群頸動脈狹窄篩查中應用效果顯著,原因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穩定性與血管疾病相關度較高,通過采用頸動脈超聲對患者頸動脈血管斑塊進行重復動態觀察,可有效判斷頸動脈狹窄言中程度與哪些血管疾病的關聯,有助于預防和控制血管疾病。因此,在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過程中,應用頸動脈超聲可快速有效檢測出頸動脈狹窄的高危因素,對早期預防和控制腦卒中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高血液、冠心病患者以及年齡≥60 歲的患者存在嚴重的頸動脈狹窄,可作為頸動脈超聲篩查腦卒中的高風險人群。在頸動脈狹窄及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中應用頸動脈超聲檢查的效果顯著,對腦卒中高危人群預防和診治的意義重大,尤其是高血壓、冠心病以及年齡≥60歲的人群,有助于定期監測其頸動脈狹窄情況,避免發生腦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