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冀寧
摘 要:1921年7—8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黨的成立和黨的“初心”的誕生,同時也圍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這些思想理論在今天的新時代條件下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對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有著四點重要現實啟示:一是必須堅持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二是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三是必須重視黨員質量、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四是必須保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走過一百年奮斗歷程之時,重溫黨的一大所提出的關于黨的建設的思想理論,對新時代條件下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中共一大;馬克思主義;民主集中制;密切聯系群眾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6-0073-03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1]345歷史發展的過程是有繼承性和延續性的,對一個人來講是如此,對一個政黨來講也是如此。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無論走出多遠都不能忘記最初為了什么而出發,都不應該忘記曾經走過的道路。
作為已經走過百年歷程的當代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在當前和未來的前進道路上應經常回首“初心”、回望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并不斷總結好、運用好歷史經驗以指導未來的實踐。
1921年7月23日至8月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即中共一大,下同)在上海和浙江嘉興舉行(7月23日晚在上海望志路106號召開第一次會議,8月3日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開最后一次會議),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而關于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中共一大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并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這些思想理論見諸大會所通過和起草的三個文件,即黨的第一個綱領《中國共產黨綱領》(即“《綱領》”,下同)、黨的第一個決議《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即“《決議》”,下同)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草案(即“《宣言》”,下同)之中,對今天新時代背景下的全面從嚴治黨有著重要的現實啟示。
一、啟示一:必須堅持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
中共一大所通過的《綱領》的正文共十五條(其中第十一條缺失),這是黨的歷史上的第一個綱領,雖然在語言組織上比較簡單但是卻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綱領》的第一條規定:“本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2]3《綱領》的第二條規定:“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必須支援工人階級,直到社會階級的區分消除為止;……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2]3在《綱領》的這些內容之中雖然沒有出現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字樣,但是卻句句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精神內涵。在大會期間,與會代表們在黨的組織原則、黨與別黨的關系、黨的現階段斗爭目標和策略等問題上產生了一些爭論,而且有的爭論還十分激烈,但是“在黨的性質和黨的最終奮斗目標等基本問題上,還是取得了一致”[3]20。
此外,中共一大所討論的《宣言》也內在地蘊含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由于種種原因,中共一大所討論的《宣言》草案后來遺失了,但是大會的出席者和親歷者、上海代表李達對這個《宣言》做了相關的回憶。李達回憶道:“這宣言有千把個字,前半大體抄襲《共產黨宣言》的詞句,……工人階級受著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的雙重剝削和壓迫,已陷于水深火熱的境地,只有自己起來革命,推翻舊的國家機關,建立勞工專政的國家,沒收國內外資本家的資產,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才能得到幸福生活。……宣言最后以‘工人們失掉的是鎖鏈,得到的是全世界一句話結束。”[4]18-19李達的回憶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等被明確地載入到了《宣言》之中。
總而言之,無論是《綱領》還是《宣言》都表明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作為指導思想鮮明地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
理論的先進性與其產生的時間、地點沒有必然聯系,評判一種思想理論是否先進、是否具有現實價值不能簡單地以其產生的時間早晚或具體地點為標準。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但是在今天卻并沒有過時,而是依然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戰斗力,其立場、觀點、方法依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即將馬克思主義明確地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在此后近百年歷程中,雖然歷經曲折甚至磨難,但是中國共產黨始終牢牢堅持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從未有過動搖或放棄。而在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依然需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而不能搞所謂“指導思想多元化”。這既是“不忘初心”的重要體現也是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必然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所講:“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1]346
當然,和黨成立之時相比,今天的時勢、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發生了變化,作為社會意識的馬克思主義自然也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在當前和未來,全體黨員必須始終堅持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就當前來講則必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在指導思想層面上始終保持黨的生機與活力。
二、啟示二: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
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包括“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這兩個方面。在黨的歷史上,首次將“民主集中制”這一概念寫入黨章是在1927年6月,但是民主集中制卻濫觴于1921年的中共一大,民主集中制的一些元素在中共一大上即有了體現。在中共一大上,可以說既有民主也有集中統一。
第一,關于民主。根據大會所通過《綱領》的內容來看,其鮮明地體現了黨內民主的精神內涵。《綱領》的第七條和第九條規定:“凡有黨員五人以上的地方,應成立委員會。……(黨員——引者加)超過三十人的,應從委員會的委員中選出一個執行委員會。”[2]4《綱領》的第十五條規定:“本綱領須經全國代表大會三分之二代表同意,始得修改。”[2]5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在其黨規黨法之中確立了民主的原則、確立了民主選舉和民主決策的舉措。
第二,關于集中統一。正如上文所講,在中共一大上,與會代表們就黨的組織原則問題產生了爭論,而爭論的焦點則在于“到底是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一個有嚴格組織紀律的戰斗力很強的無產階級政黨,還是僅僅作為一個松散的、可以爭論不休的自由團體”[3]18。經過討論之后通過的《綱領》規定:“本黨承認蘇維埃管理制度,……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的地方組織中黨員人數多時,可派他們到其他地區去工作,但是一定要受地方執行委員會的嚴格監督。……地方委員會的財務、活動和政策,應受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監督。”[2]3-4除此以外,《綱領》還分不同的情況對黨的組織機構的設立和黨的干部的配置做了相關規定。這些規定表明與會者最終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認為中國共產黨不應該成為一個松散的團體,而應當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團結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大會本身來看還是從大會所通過的相關文件來看,在中共一大上確實已經有了很多民主集中制的元素,特別是《綱領》中的一些內容“初步包含了后來概括的‘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基本內容”[4]171。
民主集中制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加強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條重要經驗和黨領導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保證。偉大夢想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在未來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的道路上,黨和人民將面臨更加復雜的挑戰、經受更加嚴峻的考驗,這是不能回避的。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和超過14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國情復雜,而且正處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歷史關口,一個組織松散、力量分散的執政黨不可能帶領人民實現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好、運用好民主集中制這一根本組織原則,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在黨內民主的基礎上保持全黨的集中統一、同時在集中統一的指導下發揚民主,使黨內既有統一意志又有生動活潑的氛圍,使黨始終成為一個團結統一的經得起風浪考驗的整體、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三、啟示三:必須重視黨員質量、加強黨員隊伍建設
20世紀20年代前后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環境十分復雜。這種復雜的社會環境導致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紛紛登臺亮相,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先進的、落后的思想和學說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交融。這就對中國共產黨提高自身建設質量提出了很高的標準和很嚴的要求,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高度重視黨員質量,當然也必須要把好“入口關”而不能不加分別地把什么人都吸收進黨內。
這一點在中共一大上引起了與會者們的高度重視。中共一大特別重視黨員的質量,決定“接受黨員要特別謹慎,嚴格審查”[3]21。大會所通過的《綱領》明確規定“在加入我們的隊伍之前,必須與企圖反對本黨綱領的黨派和集團斷絕一切聯系”[2]3。并規定申請入黨的人“不得具有非共產主義的思想傾向”[5]。《綱領》的第五條還對入黨程序做了專門且嚴格的規定:“候補黨員必須接受其所在地的委員會的考察,考察期限至少為兩個月。考察期滿后,經多數黨員同意,始得被接收入黨。如該地區設有執行委員會,應經執行委員會批準。”[2]4這就在思想上和組織上對入黨的條件、程序都做了比較嚴格的要求,規定了什么人可以入黨、怎樣入黨而什么人不可以入黨,雖然此時還沒有做出更為詳盡的規定,而且也沒有涉及“黨員的退出”等問題,但是可以說已經為保持黨員隊伍的質量確立了思想要求、提供了組織保障。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中國共產黨的黨情和百年前的建黨之時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截至2019年底,中國共產黨共計擁有9 191.4萬名分布于各行各業的黨員和468.1萬個基層組織;“黨員”部分在黨內的根本大法——《中國共產黨章程》中也已經成為了單獨的一章,而且在內容上也已十分完善,關于入黨條件、發展轉正、權利義務以及退黨等都有了詳細的規定。此外,《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也已于2014年6月完成了“轉正”。然而,無論黨情如何變化,重視黨員質量、加強黨員隊伍建設都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課題。當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黨面臨的形勢更加錯綜復雜,黨員隊伍建設的任務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故依然要嚴格執行相關黨內法規,繼續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嚴把入口”并“暢通出口”。堅持“扶歪樹、治病樹、拔爛樹”,將不符合條件之人攔在門檻之外,對不合格黨員加強教育,并將腐化墮落分子堅決清除出去,讓不符合條件的人“進不來”,讓達不到標準的人“退出去”。不斷優化黨員隊伍的結構,提高黨員隊伍的質量,以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既是繼承與發揚黨的歷史經驗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必要之舉。
四、啟示四:必須保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
在中共一大上,一些與會代表在報告地方工作時就談到了組織工人和開展工人運動的相關問題(包括建立工會、開辦工人學校等);而開展工人運動也是中共一大所通過的《決議》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決議》對“開展工人運動的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作了具體的規定”[6]。《決議》的第一條指出:“本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黨應在工會里灌輸階級斗爭的精神。……擁有會員二百人以上方能成立工會,而且要至少派我黨黨員二人到該工會去工作。”[2]6《決議》的第三條對開辦工人學校做了相關規定:“工人學校應逐漸變成工人政黨的中心機構,……學校的基本方針是提高工人的覺悟。”[2]7《決議》的第四條對成立工會組織的研究機構做了相關規定:“成立這種機構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工人,使他們在實踐中去實現共產黨的思想。”[2]7這些都表明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意與自身的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階級(工人群眾)建立密切聯系,同時更表明中國共產黨并不是“學人俱樂部”或“學術社團”,而是一個將自身與人民大眾利益緊密相連的革命政黨。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唯一宗旨,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之一,同時也是自黨成立之時就確立起來并傳承至今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誕生于近代中國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浪潮中,在百年的歷程中走過革命歲月、建設時期和改革年代,而貫穿百年歷程的重要一線就是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可以說一部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歷史就是一部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的歷史。和百年前的建黨之時相比,今天的“人民”和“群眾”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黨的立場、宗旨和優良作風也沒有改變,而且還必須要長期堅持和保持。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面向未來,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征程中,黨必須要繼續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必須繼續保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也必須要繼續堅持走群眾路線這一根本工作路線,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一切脫離群眾的思想和行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跳出歷史周期率、避免蘇聯共產黨和東歐各國共產黨的歷史悲劇。
五、結語
只有不忘本來才能夠更好地吸收外來并面向未來。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的“初心”產生于黨的一大,而黨的建設也始于黨的一大,黨的一大對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均有涉及。斗轉星移,世事有新說,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世情、國情、黨情和1921年時相比都已是不可同日而語。然而,無論時代背景如何發展變化、無論客觀環境如何風云變幻,黨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初心”,也不應該對自身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成功經驗視而不見,而是必須要善于從歷史中特別是從自身發展的歷史中攝取“營養”,這樣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走過一百年奮斗歷程之時,回眸“紅船啟航之時”、重溫黨的一大所提出的關于黨的建設的思想理論,對新時代條件下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一九二一—一九二五)[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3]姚桓,李娜,張惠艦.從黨章發展看中國共產黨成功之道[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
[4]一大回憶錄[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0.
[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38.
[6]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1921—1949)(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