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雙魚(北京)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文化方面,可謂博大精深,其中之一的園林文化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且在整個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高的地位,它與京劇、烹飪、山水畫并稱為“文化四絕”。中國的古典園林,更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
一座好的園林,不僅富有詩情畫意,極具觀賞價值,且具有藝術的匠思,文字的韻味,美學的深度以及哲學的辯證觀點??商厣r明地折射出中國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所以說,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一支奇葩,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
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是因為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造園活動。園林最初的形式為囿,只供帝王和貴族們狩獵和享樂之用。那些被選擇為囿的地方,一定是山丘茂林之地,水草叢生之處,禽獸多比較集中。到了漢代,帝王們開始在“囿”內建“宮”設“館”,除了游獵,還增添了寢宮殿宇生活設施,配置了觀賞植物、人工山水,它的名稱也從古代的“囿”改稱“苑”或“苑圈”。這就是園林最初的形態。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不安,人們追求的是自由隱逸的思想,因此老莊哲學流行,佛教也開始傳入,這一時期,人們開始有意識的去建植園林,并以園林來表現天然山水景色,那時的園林布局自由,規劃也趨于細致。由當時畫家謝赫提出的“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仿”,作為一種理論指導被應用到園林的布局、構圖中,至此我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活動已經完全升華到藝術創作的境界。
到了唐宋時期,中國園林臻于成熟并出現一個興盛的局面,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園林或參與造園工作,將詩與畫融入到了園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園林建筑不再僅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園林開始有了詩畫的情趣、意境的含蓄,有的畫家,自己就是一個杰出的造園專家,如詩人王維設計營建的“輞川園”。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因此留下了如今的經典園林蘇州園林以及皇家園林圓明園、頤和園和承德的避暑山莊等。
圓明園被稱為“萬園之園”,然并不在中國四大名園之列,為什么?因為它的殘缺,因為它的不完整。但是,即便圓明園數次被摧毀成了殘園無法列入四大名園之中,事實上,在中國眾多的園林中,到如今,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仍無幾園能與之比擬,仍不失為一座大氣磅礴的萬園之園。
若你在百度搜索圓明園的圖片,滿屏看到的或盡是殘垣斷壁,那是因為大多數遠道而來的游客,在有限的時間內,只選擇也只能選擇它最最著名的部分,那就是只剩下斷壁殘垣的大水法遺址。而那遺址大概只占整個公園不到十分之一的面積。
我去圓明園的次數,少說也有七八次,然至今意猶未盡,至今未能游遍全園。
要說最能代表中國古典園林的,或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蘇州園林,如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四大名園及網師園,這些園林應該是最精致最典雅的園林,它們是造園家運用獨特的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細心建筑而成,它們大都縈繞流水,曲折回環,幽邃深遠富有層次感。廊橋亭榭,岸柳低垂,檐宇交參,枝葉掩映,同時配以匾額、楹聯、碑石、家具等來反映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它們的環境著實幽雅寧靜,那種細膩精美、明媚秀麗、淡雅素潔讓人心動。然而它們到底是私家園林,面積實是太小,身處其中難免有局促感,尤其是對外開放以后,面對如織的游人,我們是很難再感受到那種?“隔斷城西市語嘩,幽棲絕似野人家”之境界的。
游這樣小巧精致的園林,一定要在無人或人少的時候,一人或幾人置身其中,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方可體味到它的曼妙之處。若跟著導游,混跡于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走馬觀花,是斷無何詩意的。真的想感受江南園林的清幽秀美,我是很建議大家去游那些不很出名的園林,因這些園林同樣具備江南園林的特質又游人稀少,如蘭亭,沈園、岳麓書院,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特點,充滿著詩情畫意。

與江南園林的小比起來,作為皇家園林的圓明園和頤和園,不僅有皇帝之家的輝煌氣派,還吸收了江南園林的靈秀之美。乾隆帝,一個強大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一個文學藝術的狂熱愛好者,他曾經攜畫工數次下江南,西巡五臺,東巡岱岳,將天下美景盡收筆端,之后依圖建園。因此在圓明園和頤和園中,到處可以看到各地園林的縮影。如獅子園,是仿造江南獅子林建成。圓明園中的多個景點都是仿的杭州西湖景點,有的甚至連名字也一字不改就照搬了來。正所謂:“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君懷下”除此之外,乾隆還引入了西洋園林,如大水法便是其中的代表。即使只剩下斷壁殘垣,管中窺豹,仍可以遙想當年的風貌。
圓明園,可謂中國古典園林的集大成者,可謂東西文明水乳交融的藝術品,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說:“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它匯集了一個民族的幾乎是超人類的想象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所以他譽它為“理想與藝術的典范”。?在園林布局上,因景隨勢,千姿百態;園中各景環環相套,層層深入,形成了豐富多彩、自然和諧的整體美。法國傳教士王致誠,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說:圓明園的建筑,形式變化較多,而且參差不齊,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宮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又像是隨意安排的,沒有一座與另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饒有興趣,人們不能在一覽之下,就領略這幅景色,必須一點一點地仔細研究它。
列強只能摧毀建筑,摧不毀那些自然天成的景觀,如今的圓明園,雖沒了那靈秀俊美的江南園林,沒了那富麗堂皇的建筑群,然而福海還在,那遼闊的水域還在,那些蜿蜒的流水繼續曲折著。荷塘,垂柳,滿地的二月蘭構成了別一個圓明園,少了江南靈秀氣,卻增加了更多的野趣與自然之趣,真真可“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
在北京城的諸多園林中,我尤愛頤和園。頤和園,被冠之以?“皇家園林博物館”的稱號,這稱號對于它,當之無愧。
我曾經在頤和園旁邊一個叫六郎莊的地方住了三年。那時候,莊子前有一條小路直通頤和園東南角上的一個小南門。我和朋友經常會在閑暇時從那個小門進頤和園。那時候頤和園的門票是8元,我們學生票才4元。
小南門正對著一個亭,亭子名叫廓如亭,也叫八方亭,據說是全園最大的亭子,也是世界園林中亭之第一。亭高大寬闊,造型舒展而穩重,八角重檐,氣勢雄渾。亭子連著十七孔橋,十七孔橋伸進昆明湖,另一端即連著南湖島,南湖島整個島嶼呈圓形,島四面環水,島上建有龍王廟、云香閣等,與萬壽山遙相呼應。
我們通常會從廊如亭順著十七孔橋到南湖島轉一圈,之后從島上回到廊如亭,休息片刻,順著昆明湖東岸前行??山涍^文昌苑、樂壽堂,之后到那條最有名的頤和園長廊。整個長廊蜿蜒曲折,如一條巨龍,把前山各風景點緊緊連接起來,又以排云殿為中心,自然而然把風景點分為東西兩部分。長廊是世界最長的畫廊,每一個進頤和園的游客無不經過長廊,觀賞廊間枋梁上那一幅幅構圖生動、色彩鮮明,富麗堂皇的畫。
長廊的中點排云殿正對著的是佛香閣,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建筑,為頤和園的標志,站在佛香閣的最高點,整個頤和園便盡收眼底了。閣雄偉高大,山起伏有致,山上蒼松翠柏,秀色蔥蘢,萬壽山在遠處西山群峰的屏嶂和近處玉泉山的陪襯下,小中見大,氣勢非凡。放眼望去,昆明湖上煙波浩渺,游船在荷花叢中,在十七孔橋下穿梭,蜿蜒綿長的堤岸上綠柳及地,湖面與藍天相連,水天相接,令人蕩氣舒懷。中國造園家們所津津樂道的造園手法——借景、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運用和體現。
頤和園其實完全是一個人工園,昆明湖是挖出來的,而萬壽山是用昆明湖挖出來的土建造而成,佛香閣建于萬壽山上,倚著山傍著前面的昆明湖,中間一條長廊像一條巨龍從東到西蜿蜒于山水之間。頤和園真真達到了“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藝術境地。
昆明湖上的西堤是當年乾隆帝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建成,那是一道自西北逶迤向東南的長堤,堤把湖分成東西兩半,堤上楊柳依依,搖曳多姿,湖中荷花堤邊柳,碧波輕搖蕩綠舟,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情趣。然而,西堤與蘇堤相比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從形態上說,蘇堤是僵硬筆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儀態萬千的。從景致上來說,因西堤身處北方園林之中,四季分明變幻多端,因此景色更加豐富多彩。春柳、夏荷、秋山、冬雪,四季不同景致不同。朝霞、午日、夕陽、夜月,四時不同韻味不同湖光、山色、塔影、橋韻在風中、雨中、雪中、霧中,各各有致。它們皆隨著氣候、季節、早晚的變化展現不同的韻律。而四候的風雨雪霧與四時的朝午夕夜相疊加又將在四季中展現出更多的變化,可謂一年四季,季季不同。一季三月,月月不同。一月三十日,日日不同。一日二十四時,時時不同。古人云:未夜青嵐入,先秋白露團。風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嵐出。此等詩境,在西堤的風花雪月中皆能得到很好的印證。
拍西堤,園外的玉泉山與玉泉山的玉峰塔自然而然就進入了相機的畫面,遠山遠塔與近處的湖堤渾然一體相得益彰,一幅經典的攝影作品就這樣輕而易舉的產生了。園內園外,山借水勢,山水相托,又是一處借景手法的佳妙運用。有人說:“游西堤,如入景中畫,畫中景。很多時候,你不知道是在景中看畫還是在畫中看景。一步一景,步移景換。不可瞻前而不顧后,亦不可顧左而不顧右?!贝耸菍Ψ角猩砀惺?,也是最好的經驗之分享。
頤和園太大,你別想跟著導游一日游盡,如果想深入了解體味這經典的皇家園林,你必須去上幾次,而且要慢慢的、細細的游覽,那時候你才可體味到“春湖落日水拖藍,天影樓臺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百鳥似江南?!钡脑娋?。
看完山前美景,可從石舫旁邊的一游船碼頭坐船順著拱橋下曲折的河道駛入蘇州街,之后就到了山后。

賞中國園林,如賞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山水畫
后山的景觀與山前是大不相同的。那是極富山林野趣的自然景觀。山后樹木蔥蘢蒼郁,百年老樹比比皆是,地上墻根的青苔會讓你恍若一下子就從淡雅的小橋流水處邁進了原始森林,清涼靜謐自不必言。因為園子太大,又無何名景點,后山的游人自是少得多,這樣就愈顯出了它的幽靜。
后山的后面是一條蜿蜒有致的后湖,位于頤和園最北部,這一處景致在我眼里應該是頤和園的最有味處。與昆明湖的浩瀚比起來,我是極喜歡這具有江南水鄉之味的后湖景區的。
蘇州街,是后湖兩岸仿江南水鎮而建的買賣街,青瓦、灰磚、粉墻,以北方建筑富麗濃艷的色彩渲染點綴于江南清秀嫵媚的水鄉之中,營造出皇家園林特殊的宮市特色。每個觀察點看來皆是一幅幅不同的畫,深遠而有層次。
諧趣園是后湖的另一景致,園內水榭亭臺曲折掩映,中有一池蓮荷?,池岸間以細竹綠柳,朱魚翠藻,花影、樹影、云影、水影,風聲、水聲、鳥語、花香,無形之景、有形之景交相輝映,詩情畫意油然而生。古代園林的造林特點掩、隔、破三種,在諧趣園表現的淋漓盡致。靜與動、露與藏、隱與顯、隔與通、大與小、曲與直,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園林藝術家陳從周先生言:園之佳者,如詩之絕句、詞之小令,以少勝多,有不盡之意,寥寥幾句,弦外之音猶繞梁間。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自然、淡泊、恬靜、含蓄,耐人尋味。
賞中國園林,如賞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山水畫,“兩半之和妙琴琵,對立互摻似博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曲中寓直,小中見大,園外有園,景外有景。被稱為“城市生態—生活細胞”的中國園林藝術,師法自然,融于自然,順應自然又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典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獨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它包含著嚴謹與隨意、入世與出世,它貫通古今,昭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