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非從
1
有人說,親密關系的質量取決于女性的自我成長。
這個說法是沒有問題的,我完全同意。但問題是,有的人會理解偏頗,解讀為:親密關系的質量只取決于女性的自我成長。
如果讓女性承擔了婚姻質量的全部責任,對女性是不公平的。
如果你是女性,那么,你就是在自我施壓。如果你是男性,那么,你就是在甩鍋了。
婚姻就像一輛汽車。汽車有兩排轱轆—前輪和后輪。如果一輛汽車要往前走,就需要動力。
如果動力在前輪輸出,就是前輪驅動,這時候前輪帶著后輪跑。
如果動力在后輪輸出,就是后輪驅動,這時候后輪會推著前輪跑。
而如果動力同時在前輪和后輪上,這就是四輪驅動。
婚姻也是如此。
如果只有一個人自我成長,婚姻也能往前走,一個人的成長動力和速度就足以影響整輛車的速度。但如果兩個人成長,則會讓車速更快,或者讓一個人的成長壓力變小。
同等條件下,四輪驅動的汽車要比前驅或后驅的車貴。
婚姻也是如此。兩個人一起成長,要比一個人成長質量更高。
婚姻又好比劃船。
兩個人在一條船上,誰劃呢?男人劃的速度,決定著船的速度。女人劃的速度,也決定著船的速度。
問題是,如果只有一個人劃,能不累嗎?
2
健康的成長,其實就是把汽車變成四輪驅動,把劃船變成兩個人一起劃,這才是婚姻質量的最優解。
然而現實卻是,很多人在一個人拖動一段婚姻,甚至一個人拖動一個家庭。
只有一個人在用力維系的關系是非常累的。
這種累里,通常有兩種方式:
A.努力地改變自己。
B.努力地改變對方。
第一種方式的假設就是—都是我不好,所以我要改。
這種人就像是自動糾錯機,總能找到自己不好的地方。比如自己不夠照顧對方的感受,不夠體諒,不夠勤快,不夠寬容,不夠柔和……
這樣的人在潛意識里覺得:只要我變好了,婚姻質量就提高了。
自責的方式很累。
因為一個人雖然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有時候就是無法控制自己,每次失控的時候又會回到起點:我不好。
第二種方式的假設就是—都是你不好,所以你要改。
這種人就是吃魚大師,特別擅長挑刺。能把自己不夠好的地方、婚姻不夠滿意的地方都歸因為對方拖后腿。孩子學習不好是對方的錯,自己特別累也是對方的錯。
這樣的人在潛意識里覺得:只要我讓他變好了,婚姻質量就提高了。
指責的方式也讓人累。
雖然指責看起來是高高在上地說啊說,但其實這種“恨鐵不成鋼”“你是豬隊友”的想法,會讓你的無力感特別強。
你想改變一個人,而對方卻不配合你改變,就像是在推一堵墻,雖然墻沒動,但你的力氣是用了的。
無論是自責還是指責,其實都是一個人在婚姻關系里表演,一個人在拉動婚姻質量,特別累。
3
努力提升婚姻質量,本身沒有錯,但如果這件事讓你累了、效率低了,你就要思考哪里出了問題。
其實,一個總是在思考提升婚姻質量的人,常常會被一個前提條件禁錮,讓他感覺到婚姻非常辛苦且無解。這個禁錮就是:
我必須要維系婚姻。
我必須要在婚姻的船上。
我必須要和另外兩個轱轆一起帶動一輛汽車。
既然對方沒有那么大的動力提升婚姻質量,你為什么要去提升呢?
對對方來說婚姻質量沒那么重要,你為何如此著急呢?
真的非要提升不可嗎?
如果是,為什么他可以坦然偷懶看著你一個人干?為什么婚姻對他而言可有可無,而你卻這么介意?
婚姻質量的提升,一定要建立在一個前提上:婚姻對我們是同等重要的。這是信仰。
一個組織、一個企業或是團隊,一定要有同樣的信仰才有可能發展好。如果只是頭部的幾個人帶動,那么,整個組織就會非常累贅。
就像一個企業,如果只是老板或者銷售冠軍在努力,業績的確能提升,但這又是何苦呢?一個良好的組織,應該先統一思想或精兵簡政。
因此,在婚姻這個組織里,比如何提升質量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統一思想或精兵簡政。
你可以去溝通,談論婚姻對彼此的意義,談論彼此的看法、理解、目標、追求、付出意愿等,通過溝通可以澄清,達到思想統一。
如果這些都不能實現,你就可以換船或一個人劃船,要知道的是:
一個人劃船比帶著另外一個不劃的人,跑得更快;
兩個人努力的關系大于一段拖后腿的關系。
也許,一個人有孤單、有無助、有迷茫、有恐慌,但也有更多的可能和輕松。
同時,敢于放棄的心不代表就要放棄,而是當你給了自己多一種可能的時候,就降低了對這段婚姻的在乎,可以與另外一個人的在乎度齊平,甚至比另外一個人的在乎度更低。這時候,另外一個人成長的動機才有可能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