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詩歌藝術中的精靈,是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而“意境”中的“意”是情意,指主觀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指富有立體感的藝術畫面。在文學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需借物來表現;同樣,“境”也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來觸發。換句話說,“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作者強烈的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者苦心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評論作品的重要準繩。
近代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國維先生認為:情與景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點;追求感情的真摯、形象的真實和語言的真切則是意境的核心。
要想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意境,同學們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準確捕捉意象
一首詩歌,從字面上看是詞的連綴,從構思上看是意象的組合,作者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感受和思考,還要學會用意象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作者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其主觀感情的真實流露。鑒賞詩歌時,要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會意象,就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
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一首七絕羈旅詩。前兩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形成了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跌宕:城、寺、船、鐘聲,構成了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讀之,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水鄉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圍和作者孤孑清寥的心情。
再如《未選擇的路》一詩,作者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引發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種具有哲理寓意的意象。
二、熟悉傳統意象
詩歌中,有很多傳統的意象,它們的象征意義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我們熟悉這些意象,解讀的時候就會容易很多。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露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寫的皆是落寞單調的秋景,這種景,創設的是沉郁悲涼的意境,浸透的是羈旅斷腸的情懷。因此,《天凈沙·秋思》的意象就只能創設出沉郁悲涼的意境,這種意境也只能蘊蓄斷腸的愁緒。
由此可見,品鑒詩歌,第一步就是要找準意象,通過意象來明特征、悟內涵,來感受、揭示詩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超級鏈接】
詩詞中常見的幾種意象:
1.青山:在詩歌中具有深遠曠達、雄渾沉穩、亙古不變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棲息身心的家園。如王昌齡《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2.明月:(1)對月思鄉,思念親人。如杜甫《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2)用來抒發盛衰無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3.菊花:蘊含著不畏權貴、淡泊名利的精神,象征著隱士君子。如鄭思肖《畫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4.蟬:品行高潔的象征。如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5.杜鵑:孤獨悲苦的意象,又名子規、杜宇。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6.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如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