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為了摸清住宅建設的家底,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與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曾啟動了一項關于居住滿意度的調查。
據課題組介紹:“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的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時間跨度最長、調查居住類型最多的一次關于居住滿意度的調查。”
日前,這項調查的成果—住建部課題《綠色宜居住區質量和建筑品質居住滿意度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公司總裁、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孫英談及調查的重要意義,“除了系統總結我國住房建設的發展情況,發現住房建設存在的問題,調研目的是探尋我國老舊小區和既有住宅改造,以及綠色住區和宜居住宅建設的發展路徑”。
公園綠地等增多,住宅外觀和形象改善、開放性空間和運動場地增加,便利店、快遞等便民生活設施增加……
2000年后,我國住宅滿意度獲得極大提升。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住房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據2020年統計年鑒數據,全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經從1978年的6.7平方米,增長到了2019年的39.8平方米,增長了4.9倍。
在數量提升的同時,群眾的居住滿意度也在提升。“調研數據顯示,群眾的平均居住滿意度達到70.05%,特別是2011年之后的居住滿意度達到了79%。”孫英說。
與此同時,住宅質量和品質還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住房建設還存在高環境負荷下的低質量供給的問題。
在家庭裝修中,衛生間往往是砸錢最多的部分。然而,就是這種貼金抹銀式的裝修,恰恰缺少一個簡單的扶手。
衛生間地面比較濕滑,由于缺少扶手,從浴缸里出來的老年人經常出現滑倒事故。
通過這樣一個小的視角,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劉東衛提醒,老齡化社會到來,而老年人居家服務設施、照料設施依然存在短板,“距離群眾高質量需求,我國住房供給質量方面依然存在差距”。
上世紀90年代,北京的住宅衛生間面積過小,不能滿足住戶的洗浴需求。為了洗浴,住戶在陽臺上安裝了一個淋浴頭。調研中,孫英看到這樣一張圖片,這讓她感到很震驚。
事實上,由于建設年代較早,很多城市老舊小區水電氣路暖等配套基礎設施已達到使用年限或者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排水設施、無障礙、消防、安防等設施不足,養老、托育、停車、便民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跟不上。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區功能,推進老舊樓宇改造,積極擴建新建停車場、充電樁。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計劃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老舊廠區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舊街區,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
談及2000年以前的住宅,孫英說,由于當時比較追求容積率,更多采用小面寬、大進深的戶型,很多住房的采光普遍不好,小區地面上雜亂無序,而且設施破損非常嚴重。
“在今后老舊小區的改造中,應根據實際情況予以修復。”她強調。
“宜居不等于面積,而是功能和環境的提升。”談及對宜居的理解,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宜明說。
既展示了群眾滿意的一面,報告也暴露出群眾居住不滿意的一面。
“不滿意的那一面,恰是要認真研究解決的。”陳宜明說,“例如,房間的功能布局、智能化配置、儲物、干濕分離、滲漏等,以及住區周圍環境、交通、綠化等方面。只有這些問題解決掉,群眾的居住滿意度才能提升,才能真正實現宜居。”
在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向世界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作為碳排放大戶,建筑業一直存在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問題。
《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顯示,2018年我國建筑全過程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達到46.5%、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達到51.3%。
“其中,住宅的建筑面積在總的建筑面積之中占60%~70%,因此,住宅的減碳脫碳是我國能否實現雙碳目標非常重要的領域。”孫英說。
歷經數十年高速發展,我國房地產業正在由規模化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在劉衛東看來,雙碳背景下,住宅建設實現低耗能目標,首要任務是得從建筑壽命、運維能源、建設質量、性能品質4個方面著力。
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挑戰,陳宜明認為,在住宅領域應做到5個結合,即把城市節能和鄉村用能結合起來、節約化石能源和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結合起來、技術節能和行為節能結合起來、建造節能和使用節能結合起來、建筑本體技術措施和新產品應用結合起來。
“綠色不是綠化,綠色是生產生活方式的一個深刻的變革。”劉衛東說,“綠色首先要低碳、要減排,不然這個綠色就沒了。如果要做到真正的綠色,從房子本體的節能、生活方式的調整,包括物業管理,都應該做相應的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