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幼有所育”,并將其列為七項民生需求之首。近年來,上海、深圳等地圍繞“幼有所育”的民生承諾,進一步提出“幼有善育”的目標。
從“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一字之差,政策含義卻大為不同。何為“善育”?這一目標將會引領托幼工作走向何方?一系列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媽媽要返回職場了,年幼的孩子怎么辦?作為“最柔軟的群體”,0~3歲的孩子最是牽動父母的心。
近日,國家發改委、民政部、國家衛健委三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托育建設實施方案》,將重點支持建設公辦和普惠的托育服務機構,每個新增托位將給予1萬元的支持。
“要實現幼有善育,我們必須面對托育的問題。”國家衛健委干部培訓中心主任蔡建華說。
在他看來,幼有所育是一個系統,包括孕育、哺育、食育等方方面面,而幼有善育則是更有質量地育幼。
托育在育幼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發展很快,但存在發展不規范、不充分等問題。要實現幼有善育,必須解決“托位”不足、托育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
在提出幼有善育目標后,上海在托育方面下了大功夫。2020年9月,上海發布《托育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這是全國首份托育服務行動計劃。根據計劃,未來3年,每年至少新增50個普惠性托育點,到2022年底實現全市街鎮普惠性托育點覆蓋率不低于85%,一半以上幼兒園開設托班。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將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由目前的1.8個提高到4.5個”。
蔡建華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進展,到2025年,如果按照14億人口核算,至少要有630萬個托位。
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但蔡建華發現,去年以來,由于疫情影響,很多托育機構陷入困難,不少托育機構關閉。“現在政府部門要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讓他們發展起來。”蔡建華說。
此外,托育人才的培養也迫在眉睫。長期以來,托育機構人員素質不高、教育方式不當等問題一直是托育服務的痛點。今后托育機構一旦發展起來,需要更多人才。“目前中職、高職教育已經設立了托育相關專業,全日制的本科教育也在探索中,框架已經構建,今后還要逐步完善。”蔡建華說。
在他看來,對托育人員的要求應該比幼師更高,因為他們照顧的是更年幼的孩子,不但要關注孩子的健康、營養、安全,還要懂得回應性的照料,創設主動學習的環境。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要能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更多地讓孩子主動去學習,在玩的過程當中探索一些東西。”蔡建華強調。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一個好學校,是廣大家長的心愿。對于家長來說,僅僅讓孩子“有學上”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上好學”。
在浙江師范大學教授步社民看來,幼有善育要讓孩子們都能“上好幼兒園”,這意味著更公平、更高質量的學前教育。“讓同一片藍天下的孩子享受同等優質的教育,這是一個重要的‘善育內容。”
他認為,優質的幼兒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們跟自然、生活融合在一起。高質量的幼教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讓孩子在幼年階段充分發展本能和自我教育。
“現代社會節奏很快,我們要避免把幼兒帶入成人的節奏,不要讓孩子搶跑,那樣會給他今后的發展帶來很多問題。”步社民說,“幼兒應該在游戲、生活當中學習,相對于知識的獲取,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自信心等素養更加重要。”
步社民經常參加一些幼兒教育活動,也去過一些幼兒園觀摩,“安吉游戲”讓他印象深刻。這是在浙江安吉縣一些幼兒園開始探索的幼兒教育模式,特點是把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讓幼兒在自主、自由的真游戲中,獲得經驗、形成想法、表達意見、完善規則、不斷挑戰,從而達到自身最大的潛能。目前,“安吉游戲”已經在浙江省100多所幼兒園推廣。
幾乎每一個父母都遇到過育兒問題,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不同階段會面臨不同問題。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場所之一,需要更多科學指導與支持。
“0~3歲的孩子,其實還是以家庭照料為主。”蔡建華說,要實現幼有善育的目標,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
他希望,父母能夠拿出更多時間和孩子互動,更科學地養育孩子。同時,他鼓勵社區建立一些資源中心,里面有一些資源,包括像玩具、繪本等,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去那里玩,同時進行一些交流。
“家園共育不能只是一個口號,要建立一種機制,讓幼兒園與家庭實現更好的合作。”
“我們要建設一個兒童友好型社會。”步社民強調,“社會上很多設計要考慮兒童的需求。”
在家庭教育指導方面,很多地方在做一些探索。比如,上海《托育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每個街鎮建設一個科學育兒指導站,每年將為每個常住人口新生兒家庭至少提供一次上門指導服務,為有需求的嬰幼兒家庭提供不低于6次線下指導服務。
據了解,上海已經建立900多個早教指導站,覆蓋16個區的所有街鎮,這些指導站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為附近的家庭提供科學的育兒指導。
對于幼兒園來說,家園共育也需要進一步開展。步社民指出:“家園共育不能只是一個口號,要建立一種機制,讓幼兒園與家庭實現更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