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熱處理”班級問題的不良后果,闡述了“冷處理”的意義和原則,再對“冷處理”進行跟進輔助,從而形成“冷處理”班級問題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熱處理;冷處理;班級管理常態(tài)
及時性是處理班級問題的一項原則,有助于將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讓其難以形成氣候。對于一些突發(fā)性問題,當頭棒喝,讓學生不敢觸碰班級管理的底線和紅線,效果顯著。但如果事事皆進行“熱處理”,只想快速解決問題,采用強硬高壓,往往會讓事情變得復雜和嚴重,一方面事情并沒有朝預期的方向發(fā)展,而且出現(xiàn)了反彈,弄得自己身心疲憊;另一方面,師生之間產(chǎn)生了隔閡和障礙。而此時如果采取“冷處理”,則能夠有效地化解問題。
“冷處理”原指冶煉鋼鐵過程中的一道工序——淬火,引申到班級管理中,是指班主任冷靜地處理敏感問題,鈍化矛盾,推后教育時機。與“冷處理”對應的是“熱處理”。
學校的教育,本質(zhì)上是養(yǎng)成教育,學校、年級、班級都是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班級管理不存在“快刀斬亂麻”、一勞永逸的事情。“冷處理”班級突發(fā)性、敏感性問題,以冷制熱,以靜制動,采取“潤物細無聲”的處理方式,讓班級管理充滿智慧和溫情。
一、“熱處理”的不良后果
班主任如果只關注問題解決的本身,而忽略解決問題的教育價值,就會把學生當成管理的對象,而將自己定位為“警察”“消防員”角色,“熱處理”突發(fā)性問題僅僅是為了息事寧人,那么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必然會留下諸多問題隱患。
1.“熱處理”時方法效果欠妥
一些班主任在處理突發(fā)性問題時不夠冷靜,感情用事,甚至主觀臆斷、怒從口出,原本較為融洽的師生關系也開始變得緊張,學生消極對立,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班主任如果只想快速解決問題,往往就會參考以前的做法和經(jīng)驗。但每一屆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不盡相同,學生個體也千差萬別,如果只是簡單地照搬而缺少針對性,則有刻舟求劍之嫌。
2.“熱處理”容易出現(xiàn)反彈
一些學生犯錯后往往懾于班主任的威嚴,應付了事,表面上看似解決了問題,但學生并沒有在思想上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一旦條件具備,又會“故技重犯”。此時,班主任再解決此類問題,往往會束手無策,感嘆教育管理的無助和無奈。因此,簡單、草率地解決問題,通常會給后續(xù)管理埋下隱患。所以,不能追求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效率,而應該注重解決問題的質(zhì)量和效益。
比如,有些班主任動輒便罰:罰抄書、罰站、罰掃地等。剛開始這種辦法還能奏效,但有些學生“犯事”多了,懲罰多了,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不再配合了。“罰”在特定場合中能夠奏效,可以起到一定警示作用,但如果動輒便罰,就會使育人的初衷變得扭曲,甚至違背教育規(guī)律。高壓之下,班主任在學生心中樹立的不是威信,而是簡單粗暴,而且一旦放松,班集體就可能每況愈下。
二、“冷處理”的意義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班主任以解決突發(fā)性問題為教育契機,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冷處理”方法解決問題,有以下三個意義。
1.有利于平復學生的情緒
當事情發(fā)生后,學生容易沉浸在問題中不能自拔,覺得滿世界都是自己的問題,就會帶著情緒對待問題,這種先入為主的定式,很容易進入認死理的怪圈,一時半會轉(zhuǎn)不過來。因此,要讓學生走出死理怪圈,首先要讓他冷靜下來,反思自身的原因和過錯,這樣才能夠為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條件。
班主任一句“你先想一想,等會再處理”,往后拖一拖,讓情緒靜一靜,學生的心態(tài)就會慢慢走向平和。當然,也可以借助于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來轉(zhuǎn)移學生的注意力,讓他慢慢冷靜下來,這樣,學生就會多一些理性,此時再引導學生反思自身、檢討過錯,就會事半功倍。
2.有助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更好辦法
由于觀點、利益和訴求不同,學生在校期間與同學、老師之間出現(xiàn)小爭執(zhí)、小摩擦,在所難免,這也是他們成長的必修課。當學生出現(xiàn)了問題以后,班主任首先要冷靜下來,客觀地分析問題的根源,并參考和借鑒他人的成熟做法,或者把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進行商討,這樣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比如,一位學生下課后匆忙外出,把另一位同學的書碰落在地,為此雙方出言不遜,還大打出手。班主任弄清楚事情的緣由后,給這兩位打架的同學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yè):對打架一事各寫一份說明,題目是“野蠻與文明”,要求分別按照野蠻和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分析說明將會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兩位同學按時上交了作業(yè),班主任檢查以后,再讓他們交換著看,看完以后,這兩位同學不再怒目而視,而是相視而笑,很快就和好了。
3.有助于學生自我教育
一些看似“異常”的學生,其實自尊心很脆弱,更需要呵護和尊重。常規(guī)的說教、處罰,會讓這些學生產(chǎn)生“抗藥性”。班主任在面對這樣的學生時,要低調(diào)處理,細心觀察,貼心待之。真正的教育,就是協(xié)助學生學會反思自我、糾正自我和鞭策自我。事實上,學生都是有思想、有頭腦的,他會從班主任不把這件事聲張出去的低調(diào)處理中,體會到班主任是為了給自己面子,是為了給自己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當學生體諒到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后,轉(zhuǎn)變改進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冷處理”的原則
首先深度分析產(chǎn)生突發(fā)性問題的必然性和邏輯關聯(lián),剖析解決問題的教育意義和價值;然后設計一整套系統(tǒng)教育思路和方案,并進行評估;最后擬定具體的教育時機、步驟和參與人員等,便是“冷處理”的原則。
1.把教育學生作為首要任務
當前,許多學校都是通過對班級量化考核來評價班主任的工作,如果班主任把這些看得太重,就會對學生期望過高,影響對犯錯誤學生的理解與寬容,尤其是對那些屢教不改的學生難以容忍,甚至厭煩。同時,如果僅僅考慮到班級的量化評比,往往會采用短期行為,把問題暫時壓住,表象上解決了問題,但過一段時間,同樣問題又會出現(xiàn),或者以另一種形式出現(xiàn)。因此,班主任要把教育學生放在首要位置,以出現(xiàn)的問題為教育契機,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完成思想的轉(zhuǎn)變。
班主任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和處理問題的質(zhì)量。因此,班主任要有長者的風范、智者的修養(yǎng),理性地分析問題并思考解決問題的良方,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學生。
2.根據(jù)學生的述說進行疏導
在處理學生對抗行為時,一些班主任通常采用說教的方法,給學生擺事實、講道理,但反復說教的方法非但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導致學生滿不在乎、無動于衷,甚至反感。
班主任可以換一種方式,自己少說,多傾聽學生述說,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學生述說的過程,既是宣泄情緒的過程,也是梳理思緒的過程,更是反思自我的過程。班主任耐心地傾聽并注意觀察學生,窺探學生的心思,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對抗原委。根據(jù)學生的敘述,伺機對學生的錯誤行為和不良思想進行疏導,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和集體帶來的危害,以及對自己形象的負面影響,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班主任是在為自己考慮,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解決問題,這為學生進一步用實際行動去改正自己的錯誤行徑打下了基礎。
3.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
一些學生之所以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并非有心為之,而是自身認識的偏頗和缺失,總是從自身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從而產(chǎn)生矛盾或沖突。因此,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讓他站在年級、班級、老師或同學的視角去考慮問題,就能夠理解他人的苦衷和善意,這就為教育打開了缺口,也有助于學生以后履行應盡義務。
換位思考的另一個主角就是老師,學生有時之所以“犯戒”,無非就是老師的要求過于“嚴苛”,“超出”了個別學生承受的能力,所以就觸碰了“紅線”。當班主任或科任教師從個別學生的視角再重新審視一些要求和規(guī)則時,就會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在執(zhí)行時就會分層對待。當然,這不是無原則地當“老好人”,而是區(qū)別對待、分層管理。
4.引導學生反思自身內(nèi)因
對于班級出現(xiàn)的問題,班主任不能簡單地遷就于客觀因素,而要引導學生分析個人原因,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自我反思、調(diào)整改進的良好習慣,也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學生只有在思想上提高認識,并能夠反思自己的錯誤,才有可能在行為上改進自我。
比如擦黑板,經(jīng)常忘記擦黑板,是責任心的問題;而經(jīng)常擦不干凈,則是工作態(tài)度問題,是做事品質(zhì)問題。再比如,在升旗儀式時要穿校服,表面上是個人著裝的問題,實質(zhì)上是思想認識問題。個人不穿校服,不僅影響了班級榮譽,也是對國旗的不尊重,對班級其他同學的不尊重,更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5.和學生協(xié)商解決問題
有些班主任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學生違反規(guī)章制度,就要求學生寫檢查、做保證,或讓學生公開檢討,或請家長到場。但這種做法效果并不理想,學生表面上屈從了,內(nèi)心卻并不服氣,更不要說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了。
要把學生當成解決問題的主體,和學生協(xié)商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步驟。當和學生交流如何去遵守規(guī)章制度時,他自然就會去思考規(guī)章制度的意義,當然也就有了自我反省的可能。和學生協(xié)商是一種姿態(tài),也是教育管理的藝術(shù)。當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那份真誠和友善時,他既會緊密配合,也能積極主動。
四、“冷處理”后的跟進措施
對于班級出現(xiàn)的突發(fā)性問題,班主任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是偶然現(xiàn)象,而要進行深度分析,找出其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因為即便不出現(xiàn)這個問題,也會出現(xiàn)那個問題。有了這樣的認識高度,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利用班會課營造正能量的輿論導向
班級的輿論氛圍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因此,要利用班會課,營造班級輿論導向正能量。班主任要準確抓住班級中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和侵蝕班集體的偶發(fā)事件,并以此為契機,開展相應的主題班會。主題班會不僅能夠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或與此關聯(lián)的問題,還可以解決可能出現(xiàn)的突發(fā)性問題。學生參與班會活動,既能夠提升認識問題的深度和高度,也能夠培養(yǎng)對班集體的情感和向心力。
比如,以擦黑板為切入點的責任教育主題班會,可以設置四個議題:根據(jù)個人的理解說說什么是責任,列舉幾個班級中存在的不負責任的現(xiàn)象,分析產(chǎn)生不負責任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2.對犯錯的學生要有耐心和關愛
教育學生是一個長期反復、螺旋遞進的過程,學校的教育本質(zhì)上是養(yǎng)成教育,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情況,抓反復、反復抓,是班主任工作的常態(tài)。要充分認識個別學生身上劣習的頑固性,打消學生犯錯就是和自己作對的念頭,保持良好心態(tài),要有耐心、有智慧地教育學生。
對待犯錯的學生,要進行人文關愛,不能因為犯了錯誤就實行“冷暴力”,要外冷內(nèi)熱、心有牽掛,關注他們?nèi)粘I畹囊谎砸恍校l(fā)現(xiàn)異常,及時跟進。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自我改進,借以培養(yǎng)終身發(fā)展能力。
當然,“冷處理”并不適用于解決所有矛盾,班主任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冷熱有異、冷熱適度。一般來說,屬于態(tài)度性問題,比如遲到、缺交作業(yè)等可以采用“熱處理”;而對于具有一定“歷史積淀”的突發(fā)性問題,則宜采用“冷處理”。“冷處理”是一門教育藝術(shù),不僅能夠化解問題,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尊重和愛護,有助于學生行為和思想的雙重轉(zhuǎn)變,為終生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麗云.班級管理中的“冷處理”[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14(28):248-249.
[2]王慶永.探究班級管理過程中的“大題小做冷處理”[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4):343.
[3]楮紅琴.“冷處理”帶來的“熱效應”[J].新課程·小學,2012(7):127.
[4]王露華.班級管理中的教育藝術(shù)[J].教育教學論壇,2018(6):23-24.
[5]朱洪秋.“三階段四環(huán)節(jié)”主題班會育人模型及其操作流程[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20(1):24-26.
吳慶生? ?廣東省廣州市玉巖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