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娟?張勇
[摘要] 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構成了孩子的生長環境,只有各要素密切配合,形成良性土壤,孩子才能成為受益者。目前農村學校的家校共育形式單一、缺乏共育意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處于一個全新的網絡化教育環境,微信平臺可作為農村學校深化家校共育的有效媒介。本文從當前家校共育的現狀入手,探索基于微信平臺的家校共育模式,讓家校共育形式多樣化,效果更理想。
[關鍵詞] 家校共育;微信平臺;生態模式
學校和家庭是孩子的兩個教育者,兩者應有主動合作的意愿,然后開展互助的行動,從而形成彼此理解、支持、合作、平等的相處模式,創造更有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然而,當今被不良媒體夸大的負面教育個案使社會對教師群體產生懷疑;教師努力工作卻因家長的不理解而心懷委屈;部分家長因思想陳舊無法配合學校教育,導致學校教育事倍功半。隨著微信、微博、微視頻等的廣泛應用,我們進入“微時代”,基于微信平臺開展家校共育,有利于把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力量進行有效整合,為實現教育的現代化、網絡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一、傳統模式與“微”平臺模式的對比
1.傳統家校共育模式的短板
目前農村家校共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當學生在校的學習、行為出現異常時,教師通常先自己解決,只有當學生出現的問題亟待解決或比較嚴重時,教師才與家長交流,而且多采用電話溝通或面談。
當教師和家長溝通交流后,學生的教育問題順勢轉移到家長身上。這類家校合作通常有以下特點:溝通時間短,就事論事,未建立長效機制;教師和家長交流形式相對單一;家校地位不平等;家校共育內容狹隘;家長和家長之間是孤立的。
2.基于微信平臺的家校共育生態模式的優勢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日趨完善,信息技術正在構造一個全新的教育環境,基于微信平臺構建的生態化的家校共育模式,有以下幾點優勢:
即時性:無論何時何地均能提供即時的溝通形式。
豐富性:微信支持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傳播信息,讓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形式更多樣化、交流內容更廣博。
社群化:借助微信平臺功能,家長以共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進行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形成新社交圈,便于形成情感認同和歸屬感。
長久性:即教育資源可以永久性地留存下來。
傳統家校共育模式中,學校和家長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學校處于主導地位,帶有權威性。而現在許多家長期望可以成為學校的合作者,能夠與老師進行雙向交流。所以,傳統的家校共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的教育模式,需要更加高效的溝通方式。而微平臺便于操作,并且內容豐富,使家長和老師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學校,擴大了家校交流的空間,變革了傳統的學習方式。
二、微信平臺在家校共育中的具體優化策略
教師是平臺的組建者,教師利用微信平臺所提供的交流方式為家長答疑解惑、提供教育資源,教師和家長是平臺活動的主體。
1.搭建平臺,促進教育資源共享
傳統的家校共育工作中,教師和家長之間互動不夠,家長和家長之間是孤立的,這造成家長教育資源的浪費。一旦將關心學校教育、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長的積極作用發揮出來,必能起到“滾雪球”的積極作用。因為他們家長的身份,更容易影響其他家長,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所以發揮家長資源是家校共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在微信平臺上組建了家長講師團,以班主任為主導,引導家長參與教學,吸收有豐富家教經驗的家長發揮其家庭教育志愿者的影響。并且,學校還會邀請知名專家來校做家庭教育報告,帶領家長學習家庭教育理念。
家校共育不應是家長和老師之間的單向影響,而是一種相互交織、彼此影響的關系,微信平臺的使用可以打破時間、空間對家校共育的限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交流。
2.借助平臺,提升班級凝聚力
加強班級的凝聚力需要強力而有效的途徑,學生是家長與教師溝通的橋梁,家長最希望看到孩子的在校表現,如果教師能及時把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拍照傳至班級微信群,讓家長對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師傳達給家長的信息不再只是“報憂”,更多的是融入了情感的互動。只有家長主動融入班級,積極參與班級建設,家校共育的目的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
我們嘗試利用微平臺,從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入手,以班主任為主要信息發布者,首先應關注家長的使用體驗,考慮到家長的真正需求,對發布的內容進行精心篩選,記錄班級中的點滴事跡;其次,教師應及時發布信息并適時回復家長和學生的問題,只有緊密的聯系才能讓家長和學生更加信賴這個平臺,長此以往將會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生態。在家長方面,讓家長暢所欲言,互相也可以自由交流,發表觀點;借助平臺與其他人主動交流,積極參與,家校共育工作才能動起來、活起來、轉起來。家長還應及時分享優質資源,讓教育資源在家長圈發揮多重效應。學生也可以通過微平臺展示自己,獲得個性化發展的空間。
微信平臺在促進班級建設、家校關系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微信平臺解決了傳統家校共育的很多障礙,對傳統家校共育工作有變革性突破。微信平臺不僅記錄著班級孩子的成長軌跡,也為家長架起友誼的橋梁,讓所有家長從相識、相容到互助,提升了班級凝聚力。一個積極進取、和諧共進的家長集體,必將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勵作用。
3.微信平臺,顯示應用效益度
為了解微信平臺在家校共育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對所教班級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100%的家長表示愿意接受借助微信平臺進行輔助教育;95%的家長表示這種溝通交流方式提高了參與家校共育的積極性。
微信平臺建立后,班級舉行文化活動、籃球比賽、跳舞比賽等活動時,家長都參與進來,記錄下自己和孩子共同的經歷。學校組織的大型活動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共同參與,從策劃到實施,充滿歡聲笑語,讓班級大家庭更加和諧溫馨。
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家校共育工作,豐富了溝通內容、提高了家校雙方聯系的積極性、增強了家長間的教育資源互換。作為一種碎片式的微型教育,讓家校溝通更加便捷、高效,有利于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在當今信息教育技術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教師不僅要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還需要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我們一方面享受著“微時代”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微時代”也給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把握住新技術浪潮給教師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促使家校共育工作更富有生命力和朝氣,值得每位教師深思。
[參考文獻]
[1]易偉.微信公眾平臺搭建與開發揭秘[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9.
[2]黃立新.技術支持的合作教育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3]何磊.利用博客圈促進家園共育的實踐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0.
王紅娟?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龍都中心小學。
張 勇?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龍都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