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鶴 朱金鳳
摘 ? ?要:稻米品質會受水稻栽培技術的影響,因而需在各地區農業發展階段引起重視,把握稻米農作物種植與生長要求,保證水稻栽培技術措施的合理、科學,以實際效果說明水稻栽培技術對稻米品質的影響。同時,借助水稻栽培技術可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在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及稻米產量和質量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效果,以期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稻米品質;影響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0-006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1 ? ? ? 文獻標志碼: B
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階段,應注重對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與應用。在稻米農作物種植中應用了水稻栽培技術,通過應用水稻栽培技術,有助于提升稻米產量與質量,從而達到預期發展目標。
1 ? 插秧技術
1.1 ? 播種
水稻生長周期通常是100~180 d,其中,幼穗分化到成熟約65 d,其他時間則是生長期,影響著水稻生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播種時間、密度等因素,也會對稻米品質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1]。
例如自然因素影響。現就某地區9—10月的自然光照、溫度數據展開分析,2017年9月的平均溫度為23.4 ℃、最高溫度27.6 ℃、最低溫度20.1 ℃,日照時數196.5 d;10月的平均溫度為18.7 ℃、最高溫度為23.4 ℃、最低溫度14.6 ℃,日照時數188.9 d。2018年9月的平均溫度為24.1 ℃、最高溫度27.9 ℃、最低溫度20.8 ℃,日照時數為166.2 d;10月的平均溫度為20.0 ℃、最高溫度22.7 ℃、最低溫度17.8 ℃,日照時數76.5 d。2019年9月的平均溫度23.8 ℃、最高溫度27.5 ℃、最低溫度21.0 ℃,日照時數127.8 d;10月的平均溫度為18.1 ℃、最高溫度22.1 ℃、最低溫度15.1 ℃,日照時數156.4 d。工作人員需結合各地區自然溫度與日照情況明確種植時間,要適當進行灌溉、排水工作等。
此外,在播種期間也需考慮種植密度,因種植密度過大會降低種植區內水稻對土壤中營養成分的吸收,會因農作物在生長階段沒有充足的營養而出現生長不良的情況。而種植密度適宜,則可保證水稻農作物的光照范圍,幫助農作物充分吸收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從而提高稻米品質。
1.2 ? 插秧
稻米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插秧密度及方式。從插秧角度分析,需控制插秧密度,生產中往往會因插秧密度過大而間距過小,無法保證每株稻苗均能接受充足光照,因光照不足無法完成光合作用,從而影響稻米品質[2]。因此,還需合理選擇插秧方式,主要分析了手插秧與機插秧兩種方式。
其一,手插秧,屬于最原始的插秧方式,插秧核心是插秧深度,通常情況下控制在5 cm以內,也有7 cm深度的,需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進行科學選擇?;诖藯l件下,再探究水稻土質、硬度等,如果土壤過軟,無法保證插秧深度,會出現秧苗重量較輕而下沉的情況,導致深度超過5 cm,影響農作物健康生長;如果土壤過硬,會出現飄苗現象。在插秧階段還需使用專業技巧,用兩個手指接觸地面,但不向下插而是橫貼,既能控制插秧深度,又不會出現飄苗現象。
其二,機插秧,整體實施較簡單、方便、快捷,工作效率較高。同時,機插秧可保證出苗率與均勻性。只需在插秧前結合稻田實際情況,在四周預留機械寬度,遵循“由里到外”的插秧原則。
以某地區手插秧與機插秧基本苗、高峰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2017年手插秧基本苗12.3萬株/667 m2、高峰苗55.8萬株/667 m2;機插秧基本苗8.6萬株/667 m2、高峰苗35.5萬株/667 m2;2018年手插秧基本苗達11.7萬株/667 m2、高峰苗46.0萬株/667 m2;機插秧基本苗8.5萬株/667 m2、高峰苗31.9萬株/667 m2;2019年手插秧基本苗達16.0萬株/667 m2、高峰苗達到62.2萬株/667 m2;機插秧基本苗8.4萬株/667 m2、高峰苗35.6萬株/667 m2。結合具體信息數據了解到手插秧與機插秧基本苗均偏高,但手插秧的高峰苗較高,極易引發病蟲害,建議該地區選擇機插秧方式。
2 ? 施肥技術
施肥技術對稻米產量、質量有重要的影響,需重視水稻各生長階段營養元素的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碳、氫、氧元素影響水稻淀粉、纖維等組成元素。而碳、氫、氧元素的主要來源是土壤,需確保土壤中各類營養物質的充足,并由肥料進行相應的補充,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
肥料主要包括化學肥料、有機肥料。
化學肥料是借助工業手段把各類營養元素進行提取、合成的新肥料,主要是在農作物生長階段起到相應的補充作用。補充的前提是有機肥料中元素含量受限,在后續應用中需借助化學肥料進行補充,主要是氮、磷、鉀等營養元素。
因化學肥料類型不同,對水稻所產生的作用與影響不同。依據水稻生長要求,氮肥是必不可少的肥料,能降低稻米膠稠度[3];而適當增加磷肥,可避免水稻倒伏;借助鉀肥增加稻米蛋白質;其他營養元素相配合,提高稻米品質與出米率。
有機肥料主要來源于動物排泄物、植物發酵后有機物等領域。而在農業中施用有機肥料,可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甚至是逐漸取締化學農藥,降低病蟲害發病率,重點解決稻米農藥殘留問題,為人們生命安全提供良好基礎保障。
例如,在水稻種植階段控制底肥與肥料總量比例為8∶10,以有機肥料為底肥,更有助于提高稻米口感。因水稻農作物生長階段可快速、充分吸收有機肥料,吸收充足的營養成分,從而確保水稻產量與質量。
3 ? 除草技術
田地里雜草會與水稻農作物爭奪營養成分,不僅會影響到水稻農作物生長情況,而且會影響稻米品質,造成水稻減產、質量降低。同時,水稻田中的雜草類別較多,而且生命力較旺盛,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與生存能力,吸收土壤中的營養物質與水分,甚至還會吸收水稻農作物的營養元素[4-5]。為保證稻米品質,還需徹底消除雜草,選擇適合的除草方式。建議選擇藥劑除草與稻田還草方式。
3.1 ? 藥劑除草
以除草藥劑為主,在水稻種子播種前或播種后使用。例如本田除草劑,需與丁草胺配比使用,標準使用量0.1 kg/700 m2,有效期35 d。此外,還可結合除草要求,與草克星可濕性粉劑配比應用。對比丁草胺與草克星可濕性粉劑應用效果,后者無法保證雜草完全消除,在稻米中會有藥物殘留,影響人類生命安全。因此,建議選擇本田除草劑與丁草胺配比使用,既保證除草效果,又不影響稻米品質。
3.2 ? 稻田還草
在稻田間鋪設稻草,使得雜草光照減少,光合作用降低,控制雜草對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吸收,保證水稻充分吸收營養元素,滿足水稻農作物的生長要求。此外,稻草通過發酵處理能產生腐殖質,是水稻農作物生長中重要的肥料,既能合理清除稻田雜草,又能提高稻米品質。
4 ? 灌溉技術
灌溉技術,影響著稻田水質、水量。
依據稻田土壤濕潤程度,可選擇適合的灌溉方法,既不會對水資源造成浪費,又能促進水稻農作物吸收營養物質。
同時,灌溉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更注重水量,依據水稻農作物各階段的生長情況,保證稻田土壤中水分的充足,滿足水稻農作物生長需求。尤其在秧苗期,因水稻根系有充足水分,此階段無法再對稻田進行灌溉,待插秧后3 d左右,檢測土壤濕潤度再適當灌溉,為水稻根系生長提供有利條件[6-8]。而在分蘗期要注重稻田土壤濕潤度,此階段是水稻根系快速發育的重要時期,灌溉工作極其重要,需控制水量,保證水稻農作物的健康生長。
5 ? 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會降低水稻產量、質量,也成為稻米品質提升的阻礙性因素之一。而水稻農作物生長階段極易發生病蟲害,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導致稻米品質降低。對此,還需借助病蟲害防治技術加大防控力度,在日常管理過程中要注重病蟲害防治,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6 ? 結語
水稻栽培技術對稻米品質的影響,主要從5個方面探究,分別是插秧技術、施肥技術、除草技術、灌溉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結合不同技術掌握稻米品質降低的影響因素,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從根本上管控與解決各類問題,促進水稻農作物健康生長,從而提高水稻產量與質量。
參考文獻:
[ 1 ] 傅謝生,謝李珍.探究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8,32(9):84.
[ 2 ] 葛曉陽.分析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8,42(19):97.
[ 3 ] 馬細敏,廖達成,黃維.解讀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9,6(1):15.
[ 4 ] 肖麗艷.淺談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農家致富顧問,2019,3(11):27.
[ 5 ] 范超躍,謝國強,熊豐裕,等.試論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農家參謀,2018,68(22):53.
[ 6 ] 謝士棟,夏詠,梁彬.淺析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湖北農機化,2019(9):5.
[ 7 ] 蔣助華.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種子科技,2020,38(9):22-23.
[ 8 ] 植文觀,李壽導,聶曉年.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分析[J].農村科學實驗,2020(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