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堅 孟靜嬌 劉婷婷 楊建國
摘 ? ?要:為加快保山市玉米新品種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保障玉米增產增收的同時有效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集成推廣綠色優質高效適用技術,確保保山市糧食安全及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保山市玉米產業的優勢及不足,保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隆陽區和施甸縣實施了玉米綠色優質高效創建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關鍵詞:玉米;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0-0038-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3 ? ? ? 文獻標志碼: B
玉米是保山市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2020年保山市玉米種植面積10.78萬 hm2,平均產量6 589.5 kg/hm2,總產量71.13萬 t。玉米產量的高低,對保山市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保山市還是畜牧業生產大市,2020年保山市的施甸、隆陽、騰沖及昌寧等縣區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畜牧業的飛速發展對玉米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增長的畜牧業用糧需求,長期依靠外調或進口解決,尤其是2019年草地貪夜蛾為害在全市范圍內普遍發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飼料價格,更增加了養殖成本及風險,不利于畜牧業健康發展。因此,玉米產業的發展對全市經濟持續增長意義重大。
1 ? 背景
保山市地處橫斷山脈滇西縱谷南端的低緯高原,境內地形復雜多樣,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延伸傾斜,最低海拔535 m、最高海拔3 780 m,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保山市境內從海拔700 m的河谷到2 300 m的高山均有玉米種植,但全市玉米種植區域75%分布在海拔1 700 m以上的山區和半山區,基礎設施薄弱,絕大部分地塊無灌溉條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且在玉米生育期內旱澇災害發生頻繁。由于生態環境復雜,玉米生產中存在栽培水平參差不齊、良種缺乏、病害發生嚴重等現象。保山市玉米生產水平與省內尤其國內玉米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相比,仍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耕地面積無法拓展的前提下,通過實施玉米綠色優質高效創建項目,建設玉米綠色優質高效示范基地,大面積推廣抗病、高產玉米新品種及綠色、優質、高效配套集成技術,對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畜牧業健康發展和保障全市糧食安全意義重大[1]。
2 ? 目標及任務
在隆陽區板橋鎮及西邑鄉建設綠色優質高效普通玉米核心示范基地共40 hm2,示范區良種覆蓋率達100%,化肥施用量較常規減少2%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3%以上,產量增加3%以上,示范帶動面積667 hm2,產量增加2%以上。在隆陽區板橋鎮和施甸縣太平鎮各建設節本高效技術展示區一個,開展高產優質綠色栽培技術相關試驗研究,開展優質新品種選育、引種、鑒定、展示及示范等工作,開展種質資源收集、提純及保存工作,以及玉米病害抗性鑒定相關試驗。
3 ? 措施
3.1 ? 保障措施
綠色優質高效創建對解決保山市玉米供求矛盾、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脫貧攻堅具有重要作用。項目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成員為保山市農業農村局相關科室負責人和保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負責對項目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工作,為玉米綠色優質高效集成技術推廣應用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成立了項目技術指導小組,成員為保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玉米研究室團隊、施甸縣太平鎮農科站、隆陽區西邑鄉及板橋鎮農科站等相關人員。負責項目計劃制訂和實施,提供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組織物資供應,保障項目順利實施。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項目資金使用管理制度與會計制度,加強項目資金的管理,規范了項目資金的運作,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3.2 ? 技術措施
3.2.1 ? 選擇良種
針對項目區玉米病害發生嚴重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了保玉16號、保玉17號、保玉18號等高產抗病品種,抗玉米灰斑病、大斑病和銹病等,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需要防治病害,能夠節省防治成本,減少農藥殘留及污染,降低發病導致產量損失的風險。
3.2.2 ? 栽培措施
結合樣板區土壤肥力條件及農戶種植習慣,于4月中旬至下旬整地理墑,在翻耕的同時施用生物有機肥500 kg/667 m2,可將有機肥均勻地混施在土壤耕作層,深耕25~35 cm,行距1.0 m開墑,在墑面施用玉米專用控釋肥40 kg/667 m2,施肥后覆土平整墑面,核心示范區結合生物可降解技術,塘距為0.3 m,雙株留苗,密度為4 000株/667 m2,因2020年有效降水較往年遲,5月26—29日雨后統一濕墑拉線播種,每塘播種3粒,間苗時每塘留壯苗兩株。
3.2.3 ? 草害防治
采用芽前封閉除草技術,可以有效抑制玉米苗期田間雜草生長,在玉米播種后用乙草胺和莠去津2∶3混劑2 000倍液噴霧除草效果較好。苗期3~4片葉時用硝基磺草酮2 000倍液或硝磺銹去津3 000倍液噴霧,噴霧時應選擇無風的晴天,在噴頭上加裝防護罩,盡量壓低噴頭,避免噴施不當從而產生藥害。
3.2.4 ? 噴施健壯素
針對玉米生長后期植株高大遇大風天氣容易倒伏的情況,噴施矮豐可顯著降低玉米株高,增強抗倒伏能力,增加種植密度,提高玉米群體質量,顯著增加產量。具體方法是玉米8~10葉完全展開時,用25 mL/667 m2矮豐兌水30 kg進行全株噴霧,著重噴喇叭口,切記不可重復噴。
3.2.5 ? 施用玉米緩釋肥
采用的玉米緩釋肥在播種前一次性施入,由于其采用包膜技術,能夠使肥料養分釋放速度與作物生長周期對肥料的需求相吻合,最大限度地提升肥料利用率,在減少施肥次數和用量的同時,肥效在玉米生育期內緩慢有效地釋放。一定要確保種肥隔離,防止燒苗,在間苗后,除部分澇旱災害造成的弱苗追施少量氮肥外,正常幼苗不再進行追肥,省工省時,并能提高玉米單產及改善農產品品質,針對玉米生育期內出現的其他施肥問題,及時組織技術人員解決。
3.2.6 ? 草地貪夜蛾防治
自2019年草地貪夜蛾入侵保山市以來,其為害面積逐年上升。鑒于草地貪夜蛾強大的繁殖力、遷飛力和為害力,為保證樣板區順利實施,在廣泛發動農民監測預警的同時,利用媒體、微信公眾號等形式,積極向農戶宣傳草地貪夜蛾的危害,6月27日—8月10日間共組織樣板區農戶噴施甲維鹽+茚蟲威、甲維鹽+虱螨脲等藥物防治草地貪夜蛾3次,同時使用性誘捕器捕殺雄性成蟲,將蟲害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
3.2.7 ? 其他蟲害防治
地老虎為害期主要在玉米苗期,可選用3%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的為害主要集中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可采用8%吡蟲啉乳液2 000倍液噴霧防治。螟蟲防治重點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3%辛硫磷顆粒拌土放入喇叭口內,用量為500 g/667 m2,待玉米抽穗后,可用1%甲維鹽高氯乳液2 000倍液直接噴霧防治。
3.2.8 ? 適時收獲
不同的品種成熟期有所不同,收獲期的確定可依據以下特征,大部分的植株苞葉變黃,籽粒變硬有光澤,籽粒乳線基本消失或基部黑層出現。收獲及晾曬要及時,避免后期多雨,或其他災害造成產量損失。
3.3 ? 宣傳及培訓
4—9月舉辦整地理墑、控釋肥施用、規格播種、中耕管理及草地貪夜蛾防治等技術培訓共16期,培訓農戶及科技人員72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3 000份;10月份組織基層農技人員、種子經銷戶、村組干部、示范戶共計96人次進行新品種現場觀摩,培訓效果較好。
4 ? 項目取得的成效
4.1 ? 經濟效益
10月上旬邀請保山市栽培、植保、種子及土壤肥料等方面的專家組成項目驗收組,根據農業農村部《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對該項目復測驗收。根據復測驗收結果,項目驗收組認定保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測產結果真實可靠,合計707 hm2玉米綠色優質高效創建項目,加權平均單產9 367.5 kg,合計總產662.59萬 kg,比2020年當地平均玉米單產8 601.0 kg增加766.5 kg,合計增加糧食產量54.95萬 kg。按照目前市場價2.4元/kg計算,增加產值131.90萬元。由于選用抗病品種、采用控釋肥和病蟲害聯防聯控技術,減少化肥投入300元/hm2、農藥投入105元/hm2,合計節約成本28.64萬元,超計劃完成了任務指標。
4.2 ? 社會效益
該項目的實施,新增糧食總量54.95萬 kg,通過推廣控釋肥、生物有機肥、抗病高產良種、生物降解、草地貪夜蛾綜合防治等綠色優質高效生產模式,在提高示范區農戶收入的同時,促進保山市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山區老百姓脫貧步伐。綠色高效生產模式的推廣應用,不但提高了農戶的種田積極性,擴大了抗病良種的覆蓋面,而且提升了保山市基層農業推廣體系的服務水平。通過開展試驗、示范篩選鑒定出的云瑞152、田單3號、保19號等品種,為保山市玉米生產持續發展提供了后續品種,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4.3 ? 生態效益
項目區推廣高產抗病新品種,采用草地貪夜蛾聯防聯控技術,減少了農藥投入,推廣測土配方玉米專用控釋肥和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有效減少了化肥施用量,對實現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的實施產生了較好的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 1 ] 邵思全,李琰聰.大面積保玉系列玉米新品種示范推廣措施及效益分析[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1(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