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儀,范本芳,翁衛群*
1.江蘇醫藥職業學院護理學院,江蘇224001;2.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互聯網+護理”是指借助互聯網的最新成果與傳統護理工作進行深度融合,改變傳統護理模式,發揮1+1>2的效果[1]。在國家政策、網絡技術和社會需求多方力量的推動下,我國護理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分析近年來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護理研究方向和熱點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使用CiteSpace軟件對2015年—2020年收錄的“互聯網+”背景下護理領域的文獻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對該領域研究熱點繪制圖譜,并對發展方向進行預測,以期為我國護理研究者提供參考。
本研究選擇的數據庫為中國知網,中國知網是世界上最大且連續動態更新的全文數據庫之一,其收錄的文獻能較全面地反映我國學術的研究現狀[2]。在檢索頁面選擇專業檢索,檢索式為:SU=(互聯網+AMD “互聯網”+AMD “互聯網+”)*“護理”。時間跨度為2015年—2020年,語言限定:中文文獻。檢索時間為2020年4月13日。
初步檢索到相關文獻419篇,研究者通過閱讀文章標題和摘要,排除會議通知、征稿啟事、新聞報道以及不相關的文獻。將檢索結果以Refworks的格式導入CiteSpace進行轉換并去重,最終納入390篇相關文獻。設置分析時間為2015年—2020年,時間分區為1年,演算時閾值為50,選擇最小生成樹和剪枝切片網絡,其余設置選擇默認值。
使用CiteSpace 5.6.R4可視化分析軟件對檢索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CiteSpace可以通過對特定領域文獻進行計量,探求學科領域演化的關鍵路徑與知識拐點,并通過繪制圖譜分析和探測學科演化潛在動力機制和發展前沿[3]。
2015年—2020年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2015年發文量僅為5篇,說明此時我國互聯網下護理領域的發展處于初步探索階段;2016年—2019年發文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此時我國的互聯網技術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說明“互聯網+”背景下護理領域的研究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由于2020年發表文獻未全部收錄(截至2020年4月13日),因此,發文量出現下降趨勢。詳見圖1。

圖1 2015年—2020年“互聯網+”背景下護理領域研究發文量趨勢圖
選擇“author”節點類型進行分析,形成160個節點、63條連線、中心度為0.005的圖譜。每個節點代表1位作者,節點字體越大表明發文量越多;核心作者為孫鴻燕、余思萍、周丹、嚴文、洪曼、金英子、韋連素、黃淑波、黃艷、肖蕾等。其中發文最多的是孫鴻燕,發文4篇;其次是余思萍,發文3篇,其他學者均發文2篇。以孫鴻燕、黃淑波、韋連素、黃艷、肖蕾等為中心的研究團隊在圖中有明顯連線。詳見圖2。

圖2 2015年—2020年“互聯網+”背景下護理領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圖譜
因文獻署名機構形式多樣,為更加準確地統計機構發文量和貢獻度,本研究對機構名稱進行了整合,將高校的各學院、校區統一按學校名稱進行統計,醫院的各科室、部門統一按照醫院名稱進行統計,如將廣州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和廣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統一歸納為廣州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護理部和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信息部統一歸為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選擇“institution”節點類型進行分析,形成143個節點、33條連線、中心度為0.003 3的圖譜,詳見圖3。圖中機構均為發文量>2篇的機構,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是北華大學,發文6篇,其次是西南醫科大學,發文5篇,湖南省兒童醫院、天津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各發文3篇。連線表明各機構間的合作情況,圖中可見機構間有合作的為首都醫科大學與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西南醫科大學和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大連大學和大連醫科大學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圖3 2015年—2020年“互聯網+”背景下護理領域研究的機構圖譜
選擇“keyword”節點類型進行分析,得到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詳見圖4,形成236個節點、270條連線,中心度為0.009 7。關鍵詞代表文章核心內容的濃縮與提煉,其出現的頻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的關注程度,即關注度越高說明出現的頻次越高[4]。同1個關鍵詞在不同的文獻中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對關鍵詞進行清洗,合并同義或近義關鍵詞,如延續護理和延續性護理;健康宣教和健康教育;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圖中節點的大小與頻次呈正比,除了“互聯網”+、“互聯網+”、互聯網和護理4個檢索詞之外,統計出頻次和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包括:延續護理、護理服務、生活質量、健康教育、上門服務、2型糖尿病、老年人、居家護理、混合式教學、中醫護理等,頻次≥4次的高頻關鍵詞詳見表1。

圖4 2015年—2020年“互聯網+”背景下護理領域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圖譜

表1 2015年—2020年“互聯網+”背景下護理領域研究詞頻≥4次的高頻關鍵詞單位:次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的行動計劃[5]。2015年“互聯網+”背景下護理研究發文量僅為5篇,說明此時我國處于研究的起步階段。自此以后“互聯網+”逐漸開始融入我國的各行各業,“互聯網+護理”亦成為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了深入開展“互聯網+”行動的重要性。2019年2月,國家衛健委正式發布《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及試點方案,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提供主體、服務對象、服務項目、服務管理、風險防控等提出了原則性要求,并明確了“互聯網+護理服務”是指實體醫療機構的派出服務,護士入戶提供護理服務視為執業機構的服務延伸[6]。“互聯網+”背景下護理研究發文量從2018年的89篇迅速增長到2019年的186篇,按照目前發展趨勢,2020年之后發文量會持續增長,“互聯網+護理”的研究規模和深度也將會繼續擴大。
從核心作者圖譜中可以可知,以孫鴻燕為核心的研究團隊發文最多,研究單位主要是西南醫科大學和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該團隊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背景下,開發設計了具有復診預約、疾病咨詢、康復指導、用藥指導、預后隨訪、復診提醒、護理服務、健康資訊、服務評價等功能的手機APP為出院病人提供新型的延續護理服務[7]。此外,以學者黃淑波、韋連素等為核心的來自同機構的作者間形成了一些小團體,但就整體而言,作者分布較為分散,合作較少,尚未形成大規模的多產研究群體。從發文機構分析可知,圖中連線較少,機構與機構之間合作偏少,研究力量較為分散,并且主要的發文機構集中在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但目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護理服務模式與群眾日益增多的護理需求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今后在國家政策和政府的引導下,可以將研究組織機構擴展至社區及基層的衛生醫療機構,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推動基層醫療護理服務模式的改革和完善。
3.3.1 “互聯網+延續護理”
通過對高頻關鍵詞的分析,延續護理、護理服務、居家護理、乳腺癌等關鍵詞具有較高的研究熱度。“互聯網+延續護理”是“互聯網+護理”的一部分,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提供線上健康教育、在線咨詢、遠程監護以及“互聯網+”上門護理服務等多種延續護理服務,實現護患的線上對接,彌補傳統延續護理方式單一、人力物力資源消耗大、信息量小等不足,滿足不同病人多樣化的護理需求。目前新型延續護理的常見實施方式包括:①實時通訊工具,如QQ、微信等通信軟件;②各類健康醫療管理的手機APP;③無線智能手環以及其他可穿戴設備等。沈躍蘭等[8]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對實施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病人提供健康教育、網上答疑等。梁鳳英等[9]教會帶管出院病人在U護APP上進行繳費、查詢、預約居家管道維護等。周慧等[10]利用無線智能手環精準計量病人的術后活動量與睡眠情況。但目前保障病人健康信息隱私以及網絡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完善,提示學者下一階段可以聯合相關部門制定保障護患雙方的醫療信息及隱私安全的政策法規,明確醫療機構和網絡平臺間的責任劃分,保護醫患各方的權益。
3.3.2 “互聯網+護理教育”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頻關鍵詞包括:護理教育、護理專業、混合式教學、高等院校,等體現了“互聯網+護理教育”也是當前研究的一大熱點。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了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已日漸成熟,應加快“教育現代化2035”的實現進程[11]。許多高等院校將“互聯網+”引入護理教育,實現了新型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教學資源的優質共享、教學質量的提升等,從傳統的教育模式轉變為混合教學模式(blending learning)。謝博欽等[12]采用基于線上教學和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課程建設護理博士核心課程。李丹等[13]將源于電子商務的O2O(offline to offline,O2O)運營模式運用到護理課程教學上,構建了《基礎護理學》課程的O2O教學模式,將線上線下教學結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李靜等[14]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開展了護理臨床思維訓練虛擬實驗項目,并投入教學實踐。2019年12月,我國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后,為落實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政策,許多醫學高校在疫情期間利用“釘釘”“騰訊課堂”“中國大學MOOC”等網課軟件開展在線教學和網課。與此同時也發現服務器等硬件設施不完備、城鄉寬帶網絡基建不平衡等是線上教育面臨的挑戰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3.3.3 “互聯網+養老護理”
老齡化和數字化是當前社會的兩大發展趨勢。慢性病、失能、空巢老人等現實問題逐漸增多,熱點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冠心病等。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迫切需要將互聯網技術融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中,向老年人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預防、疾病就醫以及康復護理,也是目前對于傳統養老模式的重大創新和發展[15]。目前,國內已有學者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初步探索了如基于O2O模式的醫養結合模式[16]、智慧居家養老服務模式[17]、城市居民互助養老模式[18]等新型的養老模式。但目前仍存在政府管理機制不健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老年護理人才不足、養老企業盈利困難、養老服務質量難以衡量等缺點,需要研究者進一步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且具有我國特色的養老模式。
3.3.4 “互聯網+中醫護理”
“中醫潮”和“信息化時代”的興起,給古老的中醫插上了現代的“翅膀”,使得中醫的診療、護理、康復以及教學方式都發生了變化。李冰娜等[19]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構建了膝骨性關節炎病人的“互聯網+中醫”社區護理模式。林代利等[20]以互聯網為基礎對脛骨平臺骨折手術病人實施中醫的健康教育護理和延續護理,改善了病人的膝關節功能,提高了病人的服藥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劉香弟等[21]對糖尿病前期病人實施互聯網模式下中醫特色健康教育,改變糖尿病前期病人行為,延緩和降低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的轉化。此外,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疫情中,中醫藥專家聯合倡議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中醫藥防瘟疫以及治未病優勢,開通海外義診平臺,為海外同胞免費提供線上咨詢、防治知識和方法等。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我國5G通訊技術的逐漸成熟,勢必會推動中醫護士能力的提升以及中醫護理技術在國內外的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