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劉志燕,王秀紅,楊 英,周誼霞,劉林敏,吳 俊
貴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貴州550025
2019年12月以來,我國武漢地區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對我國社會運行及民眾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并引發國際廣泛關注[1-3]。應對疫情,教育部發布延遲開學的戰略部署,疫情防控期間高等院校在線教學與管理發布指導意見,主張在慕課和實驗資源平臺的服務支持下,依托各級各類在線課程平臺、校內網絡空間等積極開展在線教學活動[4-5]。因此,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確保疫情期間線上教學質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護理技能綜合實訓是在護理本科生進入臨床實習前開展的以夯實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為宗旨的重要專業課程,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實踐性等特點,為護理本科生進入臨床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虛擬仿真實驗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的沉浸式、可視化、交互性的教學輔助方式,由于不受實驗資源、場地、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在新冠疫情期間護理本科生可通過護理學教指委聯合ilabx實驗空間及各個高校共同開放的優秀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進行居家學習,由此進入不同虛擬仿真臨床情境進行護理操作的反復訓練,從而達到訓練臨床思維、適應臨床環境及滿足學習需求的目的。虛擬仿真實驗是由多門類護理學科交叉融合設計而成,且護理本科生居家學習存在缺乏教師指導和紙質版教材等情況,故本課程選擇貴州醫科大學在線教育平臺作為重點知識回顧、答疑糾錯、考核學習效果的有力支撐途徑。現將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在護理實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我校2017級護理本科共3個班,共計349名學生,在開始教學前經統計具備電腦設備學生共170名,不具備者179名。因此,本研究將居家具備在電腦端學習條件的170名學生作為觀察組,另外不具備電腦端學習條件的179名學生作為對照組,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前5個學期的成績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護理技能實訓在學生入學后第6個學期開設,學生在前5個學期已完成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基礎護理等相關課程的系統學習。
1.2.1 觀察組
采用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的學習形式。具體設計如下:課程開始前,授課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編輯綜合病例并登陸ilabx實驗空間網站進行虛擬仿真實驗的篩選,在課前進行虛擬仿真實驗的反復練習以更好地解答學生練習中的疑難問題,根據綜合病例及虛擬仿真實驗內容組織授課教師完成相關內容的微課視頻錄制、知識點回顧課件及相關課后練習題,并上傳至網絡課程平臺,分階段組織學生進行線上學習,護理技能綜合實訓為單雙周授課,學習時間相對充裕,每次課程第2周學習結束選擇網絡課程答疑模塊或騰訊課堂等線上交流媒介進行學習答疑。具體內容見表1。每個病例模塊均以綜合病例為基準進行學習內容的系統安排,示例見圖1。

表1 觀察組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教學內容設置

圖1 網絡課程綜合病例模塊示例
1.2.2 對照組
僅采用網絡課程的授課方式,學生可在手機端登陸,教學內容同觀察組網絡課程,學習時間設置與觀察組一致。
1.2.3 評價方法
1.2.3.1 教學效果評價
4次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教學結束后請觀察組學生以不記名形式填寫自制教學效果評價問卷。此問卷包括15個閉合性問題,涵蓋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教學對于新冠疫情期間護理本科生居家學習的情緒情感、知識技能、能力素養及課程滿意度等方面的主觀評價。
1.2.3.2 階段性測試
4次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教學結束后兩組學生同時完成限時性在線理論測試,根據4次課程涵蓋知識點制定考核內容,參考護士資格考試題型進行隨機組卷,全部為客觀題,采用統一評分標準,滿分100分。

自制教學效果評價問卷經網絡課程平臺發送,涉及評估對象170名,累計回收問卷169份,其中2份因缺失達5%以上而排除,有效回收率為98.24%。結果顯示,95.14%的學生對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整體教學效果持肯定或中立態度,詳見表2。

表2 觀察組對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教學的效果評價(n=167) 單位:人(%)
觀察組階段性測試成績為(84.55±4.18)分,對照組階段性測試成績為(75.09±5.87)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7.391,P<0.001)。
護理技能綜合實訓是在護理本科三年級下學期開展的融合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基礎護理學等重點學科知識于一體的實踐性課程,是護理本科生進入臨床實習前進一步鞏固和扎實其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重要環節,在這一階段需重視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臨床思維和系統化思維等崗位核心勝任能力,增強其護理角色意識。新冠疫情的暴發為諸如護理技能綜合實訓之類的重點實踐課程的開展帶來阻礙。虛擬仿真實驗因不受學習時間、專業特定環境、教師帶教現場化等因素的限定,且與信息化深度融合,運用最前沿的軟件創造3D情景虛擬技術服務于實踐教學。因此,可突破課程教學安排的局限性,在新冠疫情期間的實踐教學中尤為適用[6-10]。基于貴州醫科大學在線教育平臺的網絡課程可在虛擬仿真實驗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相關學科重點及拓展延伸知識的綜合病例教學模塊,包含虛擬仿真實驗登陸流程、病例相關微課視頻、重點知識課件、學科前沿及課后練習題等,并為及時在線答疑提供媒介,是與虛擬仿真實驗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
新冠疫情暴發后護理本科生居家學習期間由于學習氛圍不佳、紙質教材缺乏、線上教學形式多樣等因素,致使出現自主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學習倦怠感與日俱增加的負性情緒等情況,特別是處于三年級的護理本科學生,由于即將進入臨床學習,焦慮、緊張、缺乏自信等不良情緒情感更為突出。本研究教學評價結果顯示,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利于緩解新冠疫情期間護理本科生居家學習的焦慮、緊張及學習倦怠感,利于增強護理本科生居家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進入臨床學習的自信心。這得益于虛擬仿真實驗利用現代高新科學技術生成逼真的視、聽、觸覺一體化的虛擬環境,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進入疾病情境,并對其中對象進行操作,從而產生如同在真實環境中的感受和體驗[11-14]。本課題組認為虛擬仿真實驗身臨其境的代入感聯合網絡課程細致入微的知識回顧與疑難解答是緩解護理本科生居家學習不良情緒、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護理臨床思維的培養在護理專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15-18]。虛擬仿真實驗中臨床場景的可視化呈現及臨床情境的真實轉換可有效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促進其臨床思維的形成。并且在以往護理教學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存在脫節情況,學生對于臨床知識的整體把握不夠,存在應對復雜病例整體護理觀念不強和護理程序不熟悉的現象[19-20]。在本研究中,一方面虛擬仿真實驗的科學設計可保持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促進學生系統思維和整體護理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網絡課程的同步開展可有效補充大量知識融合后的學生知識遺忘現象,答疑解惑更是加深了其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再有針對護理學中抽象難懂的知識點,如分娩護理,即便在傳統線下教學中都僅能依靠模型示教,學生無法體驗產程進展的判斷及護理措施的實施是否正確等情境,虛擬仿真實驗可生動呈現諸如此類特定環境的抽象知識,加之網絡課程的拓展延伸,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良好狀態。本研究中,采用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方式的護理本科生的階段性測試成績優于僅進行網絡課程學習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91.02%的觀察組并不認為此種教學方式增加了其學習負擔,并對此種教學方式持滿意態度。因此,認為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利于護理本科生在新冠疫情期間的居家學習。
在教育部對于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大力支持之下,已有401項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通過教育部認定,其中護理學類包括7項,將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實踐教學已經成為信息時代護理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但護理學作為醫學科學中的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應用科學,日常教學涉及的高危或極端環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還有很多。因此,護理學中的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可以研發建設的內容還有很多,各院校可以在借鑒優秀項目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教學實際及學科優勢進行虛擬仿真實驗的繼續探索,真正達到拓展實踐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的目的。在本研究中,對照組并非主觀對虛擬仿真實驗排斥,而是由于不具備在電腦端學習的條件而進入對照組,而本研究結果也恰恰證明了虛擬仿真實驗在護理實踐教學中的必要性。因此,需在接下來的虛擬仿真實驗研發設計中著力開發能在手機或平板電腦端運行的良好項目,真正使虛擬仿真實驗服務于全體學生。
虛擬仿真實驗結合網絡課程在新冠疫情期間護理實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利于護理本科生在居家環境中將所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聯系,促進其整體護理理念和臨床思維的構建,增強其護理角色認知,并有效緩解居家學習的負性情緒,深受學生喜愛,可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護理教學模式提供參考,在日常教學中也可將此模式與實際操作練習串聯起來,做到虛實結合,真正縮短學校與臨床間的距離,為我國衛生事業培養更多卓越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