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常建民
北京醫院皮膚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北京,100730
臨床資料患者,男,19歲。陰囊多發丘疹、結節半年余。患者半年前發現陰囊處無明顯誘因出現數個丘疹、結節,無自覺癥狀,且不斷增多、增大,曾外用抗生素藥膏(具體不詳),未見明顯好轉,遂來我科就診。皮膚科查體:陰囊皮膚可見數個皮色丘疹、結節,綠豆至黃豆大,質軟無壓痛,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其他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組織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內可見數個大小不一的囊腫,囊壁由內向外分別為顆粒層、棘層和基底層,與表皮結構相似,囊內充滿角質樣物質。診斷:陰囊多發性表皮囊腫。治療:活檢部位予患者抗生素藥膏外涂,預防感染,并囑患者泌尿外科就診手術切除其余皮損,后電話隨訪患者未行進一步處理。

圖1 陰囊處皮損,可見數個綠豆至黃豆大丘疹、結節 圖2 2a、2b: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內可見數個大小不一的囊腫,囊壁為表皮樣結構,囊內充滿角質樣物質(HE,×200;×400)
討論表皮囊腫又稱表皮樣囊腫、角質囊腫、珍珠瘤,是發生在真皮內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機制不明,多出現于外傷后。可緩慢增大,一般無自覺癥狀。此囊腫臨床多表現為膚色、突出皮膚的腫物,且常單個,偶可見數個皮損同時出現;可發生于任何部位,其中以頭皮、面頸部、軀干和臀部等部位多見。目前尚無惡變的報道,出于美容目的,手術切除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1]。
雖然表皮囊腫較常見,但是發生在陰囊部位的多發性表皮囊腫極為罕見,國內外也鮮有報道。陰囊部位的多發性囊腫機制尚不明確,但有學者認為[2]可能與陰莖部位的多發性囊腫為同一機制,該文報道了一個陰莖、陰囊同時發生多發囊腫的病例,并指出該病可能為中縫胚胎閉鎖異常所導致的先天性疾病。國內也有文章與這一觀點類似[3],文中提到囊腫的形成機制有兩種,一種是表皮植入學說,即一些表皮組織隨外力(如外傷、感染或手術等)植入皮下組織內,繼續增殖生長而形成;另一種是胚胎期異位外胚層組織發育學說,認為是胚胎發育過程中外胚層細胞移行異常,進入其他組織內的外胚葉未發生退變而繼續發育形成。該患者為19歲,無外傷史,更支持第二種機制。該病臨床表現與皮樣囊腫、脂囊瘤、皮膚纖維瘤和鈣質沉著癥極為相似,組織病理學可以很好的鑒別。皮樣囊腫又稱先天性包涵體皮樣囊腫,常見于頭面部、頸部,鏡下皮樣囊腫的囊壁也是由復層鱗狀上皮構成,與表皮囊腫不同在于皮樣囊腫的囊壁和毛囊漏斗部細胞更相似,可以看到顆粒層;囊內常可見到表皮附屬器,如成熟的毛囊和皮脂腺。多發性脂囊瘤常發生在胸部,偶見于陰囊;囊內可擠出皮脂樣物質,組織學上與皮樣囊腫類似。皮膚纖維瘤好發于四肢伸側;組織病理可見真皮內由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組成的腫瘤團塊,無包膜,境界不清,常根據成纖維細胞和膠原所占比重分為細胞型和纖維型。鈣質沉著癥系多種原因致鈣鹽沉積于四肢、陰囊的皮膚組織中,表現為堅硬如骨的丘疹或結節,破潰后排出乳酪色油狀沙粒樣物質;組織病理表現為真皮上部均質藍染的鈣化團塊,周圍可以見到巨噬細胞,可伴表皮增厚。另還應排除Gardner綜合征,該病是一種罕見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亞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以多發結直腸息肉、多發性骨瘤、皮膚軟組織腫瘤三聯征為特征;皮膚軟組織腫瘤好發于項背部,以皮脂腺囊腫多見,可在短期內迅速發展、數目增多、體積增大[4]。進一步詢問該患者,家族中無類似病史,且不伴有消化道癥狀。陰囊多發性囊腫為良性疾病,目前尚無惡變的報道,但隨著病程的延長,可以發展成為鈣化結節,Solanki等[5]曾報道了兩例由陰囊囊腫發展來的陰囊鈣化沉積癥,故應建議患者手術切除,多發皮損可分次切除,以減少對陰囊結構的破壞[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