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郭文英 通訊員 史慧敏 周序鵬
從舊中國的一盞煤油燈,到新時代的萬家燈火輝煌,寧夏電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孤立、零碎的電網到統一管理的電網,再到智慧物聯的堅強送端電網——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簡稱國網寧夏電力)秉承著“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為“建設美麗新寧夏 共圓偉大中國夢”貢獻著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到2020年年底,寧夏電網統調裝機容量5587萬千瓦,人均裝機容量居全國首位;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2574萬千瓦,占統調裝機的46.1%,位居全國第二。新能源利用率達到97.6%,寧夏新能源消納水平國內領先,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顯著提升,為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時的寧夏,電力供應極度短缺,當地僅有一家解放前成立的電燈公司對銀川極小范圍區域供電,廣袤的城鄉大地仍處于原始的油燈世界。
1949年,黨先后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派出高健民、楊桂山、畢聚德等幾名共產黨員以軍代表身份接管寧夏電燈公司,組建寧夏人民電廠。自此,寧夏電力迎來了真正的新生。
1951年,寧夏電面油米廠黨支部建立,這是寧夏電力第一個黨支部。同年,寧夏第一座汽輪機發電廠——銀川電廠開始建設,并于1952年建成投運。
寧夏電力,從這個搖籃中開始蹣跚起步。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寧夏掀起了經濟建設的高潮。在廣大建設者人挑肩扛、艱苦奮斗中,一批骨干企業從無到有,計日程功。在這一年,石嘴山電廠、青銅峽水電站相繼開工建設。無數青年兒女滿懷激情,投身到這片戰天斗地的恢弘疆場。
“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艱苦哪兒安家,這句話代表了當時年青一代人的思想。1958年我從太原工學院電機系畢業后,主動提出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到寧夏艱苦的地方去搞建設。我想,寧夏很落后,但總得有人來支援吧。”今年88歲的原寧夏電力局局長何潛回憶當年的工作場景激動地說。
在披星戴月、拓荒創業的歲月里,一批批像何潛一樣的寧夏電力人勇擔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光榮使命,克服極端的自然條件、惡劣的施工環境,以手拉肩扛的方式,在一張近乎白紙的藍圖上,搭起一座座電力桿塔、架起一條條輸電線路,鑄就了國網寧夏電力人鋼鐵般的脊梁,彰顯了老一輩電力人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
1960年,大武口到銀川110千伏輸電線路建成,寧夏初步形成了110千伏石銀電網,逐步開啟了電網統一調度的新局面;1966年,110千伏線路向銀川南部延伸,石銀青電網形成;1975年,石銀青中(即寧夏川區)電網在寧夏中部點燃灼灼亮光;1978年,在寧夏回漢人民世代生活的沃土上,形成了110千伏線路的主網,年發電量達到16.51億千瓦時。至此,各地小型、分散的發電機組孤立運行的狀況基本結束。
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在安全的電力供應助推下,寧夏各具特色的工業基地初具輪廓、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寧夏逐步走上了電力供應的自強之路。
1980年寧夏首條220千伏線路大武口-銀川220千伏線路建成投運。
1988年,西北第一座單機容量3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廠——大壩電廠,在塞上江南拔地而起,標志著寧夏電力工業跨入了全國高參數、大容量現代化火電機組的行列。
1990年,以銀南、固原地區為中心的主網架由220千伏升級為330千伏,甘肅靖遠電廠至青銅峽古城330千伏送電線路的建成,使寧夏電網結束了孤立運行的歷史。
一座座變電站拔地而起,一條條銀線遍布八方。
1995年,隨著最后一個村子的通電,寧夏2564個行政村無一掉隊、全部通電。寧夏成為西北五省區第一、全國第七個實現村村通電的省區。自1998年起,國網寧夏電力先后投資48.73億開展農網一二期建設改造、“戶戶通電”等農網升級工程,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兩改一同價”,通過農網改造,全區行政村、自然村、農戶通電率均達到100%,廣大群眾告別了過去“照明用油燈、磨面碾米到臨鄉”的局面。
“戶戶通電”和“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發展戰略工程,使回族之鄉的群眾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黨和供電企業的關懷,鼓起了開創美好生活的信心。
“戶戶通電”使縣域經濟發展強勁,把光明送進大山深處,“想金山、盼銀山,電來了是靠山”。隨著戶戶通電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無電戶結束了油燈照明的歷史。通了電,堅強的農村電網成為播撒光明、和諧萬家的“連心橋”。
寧夏電網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單線單變到各電壓等級電網協調發展,從地區性孤立運行到今天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堅強可靠的外送型電網,一段崢嶸歲月描繪著寧夏電網從薄弱走向堅強的輝煌歷程。電網的日臻完善與跨越式發展,為寧夏經濟保持較快增長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電力保障。同時讓寧夏電網的外送電能力、供電可靠性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幅度提升,電網的保障能力更加完善和有效。
千禧年后,寧夏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2006年12月,銀川東750千伏變電站開工建設。兩年后,這個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變電站投入運行,標志著寧夏主網跨入750千伏電網時代。2011年2月28日,寧東直流輸電示范工程雙極投運,開啟了大規模外送的第一條通道,這也是世界上首條±660千伏電壓等級的直流輸電工程。
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開啟了新時代、新征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共進,一同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
2013年,國網寧夏電力以全新的視野提出了“三年再造一個寧夏電網”發展戰略,通過前所未有的建設規模和大跨度的電網建設提速,至2015年初步建成堅強智能電網,形成750千伏雙環網,電網輸電和供電能力、新能源接納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將大幅提高。
電網工程建設快馬加鞭,一項項輸變電工程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2015年,沙湖750千伏變電站工程的竣工投運,太陽山、黃河-賀蘭山二回、太陽山-六盤山-平涼等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沙坡頭、杞鄉等6個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永豐等13個330千伏項目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情下穩步推進,新開工110千伏及以上線路和變電容量“雙雙過千”。發展速度、發展規模、發展水平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展現出了全力以赴奮力趕超的巨大魄力,寧夏電網建設駛入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到2018年,寧夏電網“A”字型輸電網絡基本形成,一張以750千伏雙環網為骨干、各電壓等級協調發展、覆蓋全區的交直流混聯堅強智能電網,在塞上江南的熱土上蓬勃發展。主網架建設緊鑼密鼓、步步推進的同時,2014年12月,寧夏第二條電力外送大通道靈州-紹興±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始建設,受到全世界的矚目。2016年年底,該工程建成投運。
“十三五”期間,寧夏兩條電力外送大通道齊頭并進,外送電量連續五年實現百億級階梯式增長,年均增長率26.83%,累計外送電量超過4200億千瓦時,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被輸送到祖國東部,持續將寧夏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寧夏電網也成為全國首個“外送”超過“內售”的省級電網。
創新,成為寧夏電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之源。被譽為“機器人之家”的銀川東換流站,以智能檢測推動運維工作質的飛躍;自主研發“無人機航母”,實現了5架多機型無人機集群式自主巡檢;±1100千伏電壓等級輸電線路開展直升機吊索法帶電檢修作業,是寧夏帶電作業在世界范圍內的首次嘗試。加強新能源電網技術攻關,超前開展寧夏“風光儲輸一體化”及“源網荷儲一體化”關鍵技術等新領域、新技術的重大前沿性課題研究。國網寧夏電力在攀登“建設中國特色國內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這一宏偉目標的高峰中,創新驅動、勢不可當。
“十四五”期間,國網寧夏電力將全力“促新能、強主網、擴外送、優配網”,努力推進寧夏至華中特高壓直流輸電項目立項開工,確保2025年實現內供、外送電量“雙千億”的目標,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兩個50%”的目標。
“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國家電網公司戰略目標和“一體四翼”發展布局,面向‘雙碳’目標,服務‘雙新’、積極打造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消納和新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的寧夏‘雙樣板’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共享、堅強送端的寧夏電網,推動公司和電網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百年華誕。”該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衣立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