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芳

每個班或多或少會有幾個慢性子的學生,這種慢給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未來都會帶來負面影響。教師和家長一定要齊抓共管,幫助孩子解決磨蹭拖拉問題。
家庭篇——絕不包辦,管放結合
“報——報告——”早自習已經(jīng)開始十幾分鐘了,小曼又一次耷拉著腦袋,站在教室門口,小聲地打著報告。“又起晚了,是嗎?”我把她領到講臺前。可是,不管我怎么詢問,小曼始終低著頭,不開口。我只好讓她先回座位,然后離開教室聯(lián)系她的家長。
從家長口中,我了解到,媽媽每天早上叫小曼起床時,她總要在床上反復掙扎很久才能起來。媽媽為了讓小曼不遲到,總是一邊埋怨,一邊給她收拾好書包,盡管如此,有時候還是來不及。一旦遲到,媽媽就會生氣地責備小曼,埋怨小曼做事能力差。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一書中說:“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小曼母女很好地印證了這個觀點。可想而知,小曼媽媽肯定在孩子其他方面也是大包大攬,長期如此,小曼形成了思維定勢:反正有人會幫忙的,我每天就多睡一會兒,如果遲到了,也是媽媽沒有做好。
“不想管她起床,可是小曼做事情總是拖拉,而且還總做不好,沒辦法,我只好幫她都準備好,這樣孩子就可以快一些。”小曼媽媽無可奈何地說。我告訴她,孩子過度依賴爸爸媽媽,就不會明白自己磨蹭有什么錯誤,出了問題,也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家長總嫌孩子做事太慢,急著去幫忙,結果只會越幫越慢,使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她做事的能力差,自然就慢。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習慣,這種壞習慣還會蔓延到學習、生活等多方面,補救極為困難。
我和小曼媽媽商量,不能在孩子拖拉的時候訓斥她,讓她感到緊張,這樣會讓孩子自信心不足,做事猶猶豫豫,畏畏縮縮,甚至還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使孩子產(chǎn)生抵觸情緒。
我和小曼媽媽共同制訂了“兩步走”計劃:第一,家長改變教養(yǎng)方式,退出包辦角色,培養(yǎng)孩子的信心,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和鍛煉的機會,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經(jīng)歷困難,感受獨立自主的快樂;第二,父母做好榜樣,教育孩子學會自律,引導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按時起床。
剛開始,小曼很抵觸,做起事來常常無所適從,還是經(jīng)常遲到。于是,我在全班通報批評所有遲到的同學,讓她體驗遲到的尷尬。課后,我多次找她談心,對她進行獨立自主和珍惜時間的教育。不僅如此,我還和小曼一起畫了“起床流程圖”,讓她在鬧鈴中輕松地起床。后來,我又和小曼一起根據(jù)事情的輕重緩急制訂了“周末生活流程圖”,并請家長共同鼓勵與監(jiān)督,讓她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
終于,一個多月后,教室門口再也沒有聽到過那怯生生的報告了。
學校篇——定時定事,任務分解
“今天的數(shù)學家庭作業(yè),小明又沒有上交。”“不止這樣,昨天考試的時間那么充足,他竟然還空了兩個大題。”“這孩子,在我的課堂上課狀態(tài)也不好,上課總是走神。”“其實,小明的成績也不是很差,如果學習態(tài)度端正一些,成績應該可以更好。” ……幾個科任老師在辦公室又開始了對小明的“控訴”。
開學快兩周了,我一直在觀察小明:他經(jīng)常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甚至伸長脖子看窗外;經(jīng)常一邊寫作業(yè),一邊擺弄橡皮擦……這些畫面,讓我抓住了小明的“病因”。
高年級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課堂內外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但是,小明顯然還沒有認識到時間的緊迫性,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干擾,知識點掌握得不好,所以,他做事情的進度就會比同齡孩子慢。
我把小明請到辦公室,列舉了最近他學習中拖沓的現(xiàn)象,并對他進行嚴厲的批評。看到他由懵懵懂懂到神色微變,我又化“狂風驟雨”為“和風細雨”,牽著他的小手,叮囑他上課要認真聽講,及時做筆記,認真完成作業(yè)。小明一直在點頭,認錯態(tài)度很好。隨后,我又對他講了時間的重要性,引導他珍惜時間。
為了提升小明的注意力,提高他的作業(yè)速度,我對他進行了“定時定事”訓練:每天中午,我參照各學科的進度及作業(yè)難易度,要求他20分鐘完成一份作業(yè)。小明接過作業(yè)就開始寫,沒有東看西看,也沒有玩橡皮擦、吃鉛筆、咬手指等小動作,但是作業(yè)寫得還是很慢。有時候是因為看錯字,要用涂改液改掉,重新寫;有時候是因為畫圖不干凈或者線條不直,只好擦掉重新畫。我在旁邊看著干著急,于是,我讓他不要慌,先仔細看清楚作業(yè)要求,盡量少出錯,并且開玩笑說不需要一開始就做“完美主義者”,以消除小明的緊張情緒。慢慢地,小明在我的陪同下,20分鐘的任務能按時完成了。接著,我讓他在教室學習也定一個時間,規(guī)定自己在相應的時間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一方法還拓展到校外生活中:比如,5分鐘內洗完臉、刷完牙;10分鐘吃完飯;5分鐘打掃完房間;15分鐘按時到家等。通過這些訓練,逐漸讓他感受戰(zhàn)勝拖拉的成就感。
有時候學習任務多,小明拖拉的毛病又會反復。于是,我教給他“任務分解法”:將大任務分解成多個小任務,然后按緊急和難易程度制訂一個計劃,根據(jù)計劃一件一件地完成。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賦的傾向性及從生活中獲得的信念與習慣形成。”面對慢性子的孩子,老師和家長要形成教育的合力,變懲罰為表揚,變“趕快”為“我希望”,變催促為承擔,使學生樹立信心,積極地完善自己,為將來的人生之旅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湖北省漢川市田二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