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華 周益
摘? ? 要:模塊化課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對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充分發揮知識模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模塊化課程建設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目前被很多高校所采用,尤其是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結構調整,采用項目伴隨式教學方法,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在此,以模塊化課程建設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索模塊化課程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模塊;模塊化課程;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7-0082-02
教育教學質量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同時也是衡量教育服務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大背景下,就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務質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也要從人才培養體系著手,要對傳統教學內容和模式進行改革。
一、模塊化課程
20世紀70年代,國際勞工組織開發了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培訓模式[1]。Modules譯為模塊,這就是最初的模塊式技能培訓[2]。模塊式技能培訓是在明確了崗位任務前提下,把崗位任務分成若干個任務模塊,然后按任務模塊采用現場培訓方式,提升崗位職業技能和勝任能力。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3],其模塊是以執行能力為依據來劃分成各種能力子模塊,通過培訓活動提高技能能力和認知能力,培養職業素質能力。模塊化課程是在模塊化基礎上,按各知識模塊的邏輯關系組合成相應的模塊化課程,至此模塊化課程便組建完成。在課程形成的同時,就要完成該模塊化課程的教學大綱。
二、模塊化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和影響因素
(一)模塊化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1.深化教學改革
模塊課程建設是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從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這種改革不是形式上的改革,而是深層次改變傳統模式,改變傳統“以教師主體為導向”為“以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讓學生在畢業時既具備素質能力又具備專業能力;改變傳統的“一支筆”為“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手段;改變傳統“一言堂”為“角色互換”式教學方式;改變傳統“講授式”為“項目伴隨式”“案例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2.優化教學內容
高等教育教學中改革重點和難點是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的邏輯先后順序、教學內容的多寡、教學知識點的增減等都是教學內容優化的重點。很多課程中的內容與其他學科的內容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不同教師自身的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也會影響其知識價值的意義。
3.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傳統教學知識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社會需要,尤其是一些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方法掌握和使用更是傳統教學之所缺。通過課程模塊化改革,優化傳統教學內容,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畢業前應具備相應崗位所需各項能力,可大大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模塊化課程質量建設的影響因素
教育部對本科課程建設的質量,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和標準。教育部在2010年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精神制定了《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本科,2010)》,此標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規范和統一了本科課程建設的標準。
模塊化課程建設按照五大指標,即從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手段和教學效果著手。
1.教學隊伍
作為模塊化課程建設的教學隊伍,重點是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要有課程教學的豐富經驗,課程負責人在課程教學中要有獨到的見解和創新思維;教學隊伍結構要相對合理,整體素質要相對較高,教師要不斷開展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
2.教學內容
本科教學內容要充分考慮學生考研和就業的要求,既要能滿足本科畢業后就業需要,又要保證考研對理論基礎掌握的需要。本科教學內容除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完成公共課程教學外,還要強化專業基礎課程建設,優化專業課程建設,精細化專業選修課程建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合理搭配,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更要強化實踐教學。
3.教學條件
教材建設與選用要在不同教學對象上有所區別。在課程建設中還要重視實踐教學環境的先進性與開放性,充分考慮課程實踐教學環境建設、網絡資源建設、網絡教學硬件環境和軟件資源等重要的教學條件。
4.教學方法與手段
課程不同,其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有所不同。教學方法更多的是要創新,使得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同時教學手段也要靈活多樣,盡量符合時代變化的需要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實現多角度、多手段、多形式和多渠道的教學形式的展現。
5.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是對課程教學成果的反映,成果的評價與考核的指標和標準息息相關。所以,在課程教學結束后,要有適合本課程的課程評價體系,能從客觀上實現對本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而對于模塊化課程教學的評價應以能力評價為主。
三、模塊化課程建設的能力要求及要素分析
作為模塊化課程建設而言,尤其是以“能力為導向”的模塊化課程建設,需要重點進行能力要求和要素分析,而課程建設的能力包括了基本能力和專業能力。
(一)課程基本能力
首先,每門課程都有基本能力,模塊化課程建設中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對課程學習目標的了解能力,主要是了解相關理論、概念、理論發展的歷史、課程主要思想和課程知識的應用等能力;其次,是認識和熟悉理論知識的能力,主要是認識本門課程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和熟悉本課程基本理論內容,熟悉課程的原理及流程知識;最后,掌握課程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主要是針對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課程專業能力
模塊化課程建設的專業能力一般是指組織管理能力、協調和溝通能力、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應用能力等,體現了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
所以,模塊化課程的能力要求,是建立在滿足基本素養、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不同的能力所需要的知識要素是不一樣的,而知識要素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能力的塑造。能力主要包括了基本能力和專業能力,其能力的要素也主要是通過了解、認識、熟悉和掌握理論和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
四、模塊化課程的教學模式
作為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線上線下、自主與集中學習的模式不斷涌現,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給“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積極條件。
(一)線上線下教學模式
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將部分教學內容上傳到平臺,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學,完成相應內容的課后練習和討論。在課堂上教師著重講解重點和難點,對學生的課后學習進行答疑,學生對教師布置的相關討論主題進行討論與分享,以此增加學生學習時長,鍛煉學生的各項基本素養和能力。
(二)自主與集中學習模式
自主學習是學生在課后自行學習,按照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完成相關內容。集中學習是指在課堂上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內容講解,做到簡單知識自己消化,復雜問題集中討論,從而增加本科學生的學習任務和課業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模塊化課程考核與評價方法
模塊化課程注重的是學生過程性考核,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考核方式。在模塊化課程考核中提出“N+1”的考核方式。
(一)過程考核的形式
課程考核按照“N+1”考試方式。“N”是考核次數。針對每門課程,4≤N≤6;“1”是期末考試,根據實際情況由任課教師申請考試(查)方式、專業教研室批準,采取開卷或閉卷考試。在總成績中,N的權重為0.5,期末考試為0.5。
(二)教學過程評價辦法
N1:“課堂筆記”,任課教師分期中、期末兩次進行評分,綜合形成“課堂筆記”成績;N2:章節測驗(存)或期中考試(存);N3:課堂練習或平時作業;N4:平時提問、討論課發言、必要的小組匯報(存);N5:實踐報告(存)、社會調查報告(存)、科研報告(小論文)(存);N6:讀書筆記(存)(核心課程由教師指定方向或版本,書目不少于3本);
N7:慕課學習(存)。選擇此項考核形式的課程,其中慕課學習按30%計算,按要求設置具體的考核細分項目。以上考核中的N1—N3為必選項,N4—N7為任課教師選擇項,但最終N至少選擇4項。
對于模塊化課程考核既要提出明確的任務和要求,建立完整的過程性考核指標和評價等級,又要給出合理的評價建議,才能發揮模塊化考核中過程性評價的作用,創新傳統課程考核的手段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張蕉蕉,袁建虎,安立周,等.基于教學做融合的“內燃機”課程模塊化教學[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0(4):94-96.
[2]BELL G H,WADE W. Modular Course Design in Britain:Some Problems.Issues and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1993,17(1):3-12.
[3]劉瑩,林蕙玟.基于CBE教學模式的“交互設計原理”課程模塊化改革與實踐[J].教育觀察,2020,9(9):45-48.
■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