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隨著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與此同時,智慧城市理念在構建功能性、綜合性和差異化的交通運輸體系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使城市交通系統的建設與規劃更加合理,必須要牢牢把握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新機遇,重點突出綠色、低碳和慢行的以人為本生態設計理念,對此,本文基于智慧城市為導向,提出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空間規劃的具體方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智慧城市;城市慢行交通系統;交通規劃;方法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1.
現如今,隨著信息科技水平的提升,大數據、物聯網、傳感和共享經濟等技術也被廣泛的應用于各個行業與各個領域中,在這種情況下,也使得智慧城市這一理念被推向市場中,而因為這種因素的影響,無論是城市的使用者還是城市的建設者,都不再滿足于基本出行與生活的需求,而是更加追求智能互聯、綠色生態的交通系統,從而使“低碳生活,綠色出行”這一城市出行新風尚被提出,為了能夠將城市慢行交通系統設計和智慧城市理念進行融合,應該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做好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空間規劃,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
1、城市慢行交通的發展現狀分析
1.1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尚未完善
近些年來,雖然大多數城市均在發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統,但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依然有很多城市尚未建設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統。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一部分城市內各個區域之間尚未形成統籌,導致慢行系統表現出片狀化和區域化的特點,無法形成完善的網絡布局。具體來說,城市在規劃慢行交通系統時,往往只是以公園、小區和重要街道等公共區域為重點考慮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城市主干路和集散道路等交通干線兩側的慢行系統設計,導致城市慢行系統非常片面化,各個單一系統之間無法融會貫通。
1.2慢行系統規劃理念與城市交通規劃理念沖突
傳統的城市交通規劃理念主要所考慮的對象為機動車,將大部分道路空間的路權讓給機動車道,來緩解交通擁堵(即堵車)的現象,導致部分道路存在無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過窄的現象,這將不可避免的造成機非混行或人車混行的現象。這種壓縮慢性空間來緩解交通擁堵的方法治標不治本,人們慢行出行方式的感受較差,違背綠色出行的原則,更加違背了城市化建設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和設計原則。
2、在智慧城市導向下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空間的規劃方法
2.1慢行區規劃
慢行區具體指是通過設計獨立且安全的專用空間,為民眾的自行車出行和步行出行提供特定的交通區域,在該區域內主要由第一等級道路組成,相比之下主次干路和快速道路比較少。利用智慧城市理念并將其作為導向設計慢行交通系統可以將原有的交通數據進行融匯和整合,使其成為數字城市規劃中的重要部分,并將城市內各個區域分散的人群數據、設施數據和景象數據等信息進行結合,而后利用智能手機客戶端將整合的信息傳送給公眾,使公眾和城市的運營者,可以更加及時的了解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空間布局,他一來就可以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便利。與此同時,利用手機終端也可以及時將公眾的出行行程反饋到云端服務器中,通過對信息的處理與整合后,按照城市交通系統的主次干路中分布的交通探測器數據,可以為城市的交警部門和管理者提供更加及時的數據信息,方便其開展疏導和客流組織工作,降低交通擁堵的發生概率,節省公眾的出行時間,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效果和水平[2]。
比如,廣州西堤街道在進行規劃與設計時,通過功能分區將西堤橫截面劃分為車行道、商業慢性帶、公共設施代、濱水慢行帶和自行車道等多個區域,真正的做到小空間大利用,也可以通過減少轉彎半徑的方式,提高人們過街時的安全感。
2.2慢行核規劃
慢行核規劃指的是在特定的區域內為城市居民提供單車出行和步行出行的空間。慢行核可以說是慢行系統規劃中的關鍵和重點,而且慢行核可以為區域內功能的劃分提供引導。在如今的理論指導中主要將慢行核分為五個類別,分別為景觀核、交通核、商業核、社區核和學校核,在進行規劃時,應針對某一類特定的功能為核心,而后在區域內開展相應的設計。
比如,以學校功能作為核心時,該核心區域內主要分布中小學和高等院校等教育學校,所以在設計時應該重點考慮學生和家長接送對慢行交通使用的需求,關注步行與騎車時道路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適性,在核心內應給予非機動車道路和人行道優先的路權地位,同時在設計機動車道路時應使其與城市慢行道設置一定的緩沖距離,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增加安全距離。
2.3慢行廊道的規劃
雖然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公共交通和私家車的支持,但如果過度關注機動車道路具有的路權地位,則會導致城市空間無法統一,也會影響到城市空間的共享。而通過慢行廊道的設計,則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非機動車出行和步行出行的線形廊道,也可以利用該廊道將各個慢行區和慢行核進行連接,打造出更加完善且綠色的慢行交通網絡。
利用慢行交通系統,廣大公眾可以直接通過智能手機終端共享自己的位置信息,而后提出自己對交通出行的需求,并在最后也可以適當的提出評價,這樣就可以使相關的數據信息直接上傳至城市數字化平臺,及時為城市管理者和其他公眾提供更多的數據信息。與此同時,也可以在慢行廊道周邊設置城市文化步行廊道、休息區域、景觀裝飾、景點標識解說、雨水花園等公共服務設施,這樣一來就可以最大程度的滿足民眾對綠色出行、生態出行和智慧出行的要求,同時也符合智慧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的理念,讓人們在出行中感受到城市規劃中含有的區位節點,而且也能夠緩解人們的生活壓力和城市交通壓力,使慢行交通系統的作用和價值得以更加充分的發揮。
除此之外,為了能夠使城市內各類交通系統可以達到有機融合和相互協調,必須要落實各類交通友好協調的理念,確保機動車、公共交通、非機動車和步行在空間布局和路線規劃等方面接駁暢通,合理的利用各種現代化技術,真正的實現一體化城市交通建設。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智慧城市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將該理念應用于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中,不僅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網絡,而且也可以滿足公眾對低碳、智能和環保出行的要求,優化城市交通系統空間布局,并完善慢行交通系統的周邊服務設施,為建設數字化城市發揮作用,進一步推動我國城市建設與城市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瑞.基于小街區、密路網的城市街道慢行交通設計探討[J].市政技術,2020,38(06):41-43+48.
[2]梁曉琳.健康視角下的慢行交通規劃設計探究[J].城市建筑,2020,17(02):37-38.
作者簡介:
徐程靜遠(1991.02-),女,漢,湖南岳陽,大學本科,工程師,從事城市規劃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