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詳細介紹改造設計舊建筑的重要性,通過專業的研究與調查,找出在人文需求下改造設計舊建筑的有效措施,如融入城市特色、優化功能布局、強化空間結構、加入人文元素及改善周遭環境等,借助舊式建筑各項要素的改進真正強化城市建筑群的服務功能,使舊式建筑順利完成功能轉型。
【關鍵詞】人文需求;舊建筑;改造設計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1.
舊建筑始終在關注著城市的發展,為增強其與現代化城市的適應性,設計人員需對其開展不同程度的改造設計,在進行設計改造期間要充分結合城市文化與人文需求,找到舊式文明與當代文明的結合點,切實改進建筑群形態。
1、改造設計舊建筑的重要性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舊建筑曾扮演過重要角色,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城市功能也逐漸發生了改變,舊建筑雖然留有過去的城市印記,但其難以與當前時代相適應,因而改造設計舊式建筑成為了必然。在設計改造舊建筑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可將與當前時代不適應的要素及時剔除,在完成改造后使其變得更加充滿活力、舒適與現代。同時,在研究舊建筑期間,經過研究人員的詳盡考察,其多屬周邊環境雜亂、造型不現代、布局功能較陳舊等類型的建筑,嚴重影響了各項功能結構的開發,因而為保障此類建筑的功能與文化價值,相關部門應派遣專業的設計人員進行改造、換新,借助多種科學性措施有效增加舊建筑的功能,優化其空間格局,不僅真正延續了城市文明的命脈,還給城市發展帶去更大價值。
2、在人文需求下改造設計舊建筑的有效措施
2.1融入城市特色
在人文需求下,若想改造設計舊建筑可適當加入城市特色,本文以某舊式建筑為例,相比于城市中心,舊建筑的位置環境大多較破舊,相關人員應統籌設計該區域,通過添加城市特色來加強改造效果。
具體來說,針對舊建筑的設計改造而言,其要注重改造層次,即將改造工作劃分成各個部分,如區域、單體、內部與細節等,在進行前期策劃時要精準確認其未來發展方向,比如,此前該舊建筑周圍雖然存有IT企業、餐飲與賓館,但無論是經營模式還是整體分布都較為混亂,難以對其開展專業性管控。而在進行改造設計的過程中,項目管理人員需以該城市為整體進行統籌規劃,借助網絡信息技術來打造出新型智能建筑群,將該區域合理劃分成多個模塊,科學規劃管理舊建筑。在完成改造以后,該舊式建筑群應讓人眼前一亮,部分街區受傳統要素影響,可仍舊保留原有設計,而外觀在保有城市特征的同時又得到了新的形象,借用舊建筑周圍的綠化功能改變周圍生態環境,促使建筑群完成了功能轉型。
2.2優化功能布局
在改造設計舊建筑的過程中,優化功能布局屬重要環節,若增加功能布局的科學性則可有效保障建筑物的生命力。隨著文化、科學與經濟的快速發展,舊建筑已難以適應當前時代,在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前提下,建筑空間局部也需改進功能布局,滿足人文需求。
具體來說,在設計舊建筑功能布局期間其改造后的效果要與當前環境相適應,比如,針對舊建筑的使用功能而言,相關人員可適當擴展娛樂空間,延展其應用功能,通過高效的設計改造,增強通風、采光效果。設計人員若想改造平面布局,要充分結合人文需求、使用方要求與現有條件等,使各個區域的布局變得更加科學、合理,有效增加了不同空間的利用效率,使其無論是租賃還是自用都會讓人感受到較好的設計效果。此外,在改造功能布局期間,設計人員應利用多種措施為該建筑創造出良好的采光條件,為不同區域設置對應性功能,加強舊式建筑功能的完整性。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當前其更加看重精神享受,即人文素養,在改進布局功能的過程中設計人員應更加看重人文性、趣味性,通過高效改造可為人們營造出合適的環境氛圍[1]。
2.3強化空間結構
針對舊建筑來說,設計人員需在保留其原有特征的基礎上展現出其新個性,改進空間結構為改造設計工作的關鍵。舊式建筑的空間結構多為砌體結構,受時代影響,且相關資料不全的情況下,難以了解其原本結構,在改善其結構布局的過程中,為降低經濟成本,相關人員應重點修理其局部構件,因而在空間的調整上該形式并不靈活。與此同時,設計人員在進行舊建筑改造前需合理估算其修繕經費,科學劃分項目改造等級,科學利用有限資金,在保證投資造價不變的前提下改進結構效果。比如,在研究空間結構的改造效果時,設計人員需借助多種要素展現建筑的個性化特征,其可將墻面涂抹成各種色彩,通過色彩的不斷變化來加強舊式建筑的活力。若設計人員想將某建筑空間變得簡約優雅,可將黑白灰設為該房間的主色調;當該建筑空間中的色彩為三原色時,該空間會極為活潑、靈動,將多種軟裝陳設與顏色混合可使建筑更具現代感;設計人員還可在相關空間布置多種充滿個性的、生動的、豐富的卡通形象,不僅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標準,還會讓建筑空間散發現代氣質。
2.4加入人文元素
針對舊建筑的改造設計而言,設計人員需進行一定的藝術處理,即添加不同的人文元素,其主要展現在建筑內部的綠植裝點、軟裝配飾、燈具或家具的布置等,只有高度協調建筑的意境與功能才能將空間環境中的人文、智慧與藝術呈現出來,身在建筑群內部的人們會感受到人文氣息[2]。比如,在某建筑物的入門處設計人員可高效搭配黑色棚頂、紅色墻面與淺色大理石等,利用此類背景來為建筑物打造出人文色彩。此外,設計人員還可在舊建筑周圍設計多種綠色植物,借助其各個種類的融合提升該建筑的藝術氣息,利用人文素養的改變來吸引更多游客,也能為舊建筑增加更多的文化功能。
2.5改善周遭環境
在進行舊建筑的設計改造時,設計人員還要時刻注意周圍環境的變化,當前建筑設計的基本追求為可持續發展、低碳環保等,其要使用更多的現代化材料可切實保障使用人員的舒適與健康。對于舊項目的改造設計來說,相關人員應始終保持節能環保理念,為防止過度裝修,盡量應用節能設備系統與無污染環保材料等,保證建筑群適宜的通風與采光條件,借助智能型、節能型設備來優化室內空間整體的匹配效果。比如,設計人員在改造舊式建筑時可設置多項智能化系統、安裝背景音樂,其不僅能加強舊式建筑的安全,改善便捷度、舒適度,還能延長其使用壽命,保護周圍環境。
總結:
綜上所述,在改造設計舊建筑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需時刻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從服務人群與使用功能等多個角度進行設計與思考,將傳統文明與現代靈感高度融合,從而加強城市建筑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賀.基于人文需求的舊建筑改造設計[J].建筑結構,2020,50(19):140-141.
[2]李裕瑤,陳祖展,汪悠悠.基于人文需求視角的舊建筑空間改造[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5):112-114.
作者簡介:
范曉鵬(1988.02-),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山東省日照市人,學歷:本科,現有職稱: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