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韻 陳永剛
摘 ?要: 現今是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社區教育的數字化是大家關心的話題,尤其是疫情過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更是開展社區教育的重要途徑。西部利用東部地區成熟的社區教育學習網站,搭建能為兩地優勢互補、求同存異的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是適應當今社會的一種重要方式。 本文從多維度探討東、西部共享共建數字化學習平臺的策略,促進兩市社區教育工作的快速、穩健地發展。
關鍵詞:東、西部社區教育 共享共建 數字化資源
一、共建共享東、西部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意義和機制
(一)共建共享東、西部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意義
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日常生活日益離不開網絡,網絡學習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學習的重要形式?;ヂ摼W精神主要包括“自由”、“開放”和“共享”,國際互聯網建立的最原始動因是為了資源的共享,要共享就必須搭建一個實現共享的技術平臺。[1] 昆山市民學習在線已經運行了十多年,具有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很高的知名度。東、西部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共建共享,應該基于昆山平臺進行功能的拓展和資源的建設,而不是采用改頭換臉或者重頭建設的方式。這樣可以避免重復建設帶來的不必要開支,可以使平臺資源庫獲得更多新鮮血液,可以把原有資源充分利用,盡快為東、西兩地社區居民提供服務。
平臺增加板塊功能,既要有兩地獨特的內容,促進相互了解,也需要增加兩地合作的部分,共謀發展。桂林不僅借助昆山現有的終身學習平臺,還要充分挖掘桂林的潛力,創建屬于自己的特色網絡資源。兩者關系和諧統一的,兩地文化碰撞火花,內容更精彩,層次更豐富。這是西部地級市社區教育創建數字化學習平臺的創新,將實現廣西省內地級市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零的突破。
(二)共建共享東、西部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機制
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建立是跨區域平臺合作的關鍵,是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一個基本要求,主要形態就是“大家幫大家”,每個機構或個人發布的資源能夠彼此公開,大家共享,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建共享。但是,長期以來,對于資源的使用,人們習慣于共享,而不屑于共建。其實,只有資源建設為“活”的資源,對用戶真正有用的資源,也只有真正共建共享了,才能夠使資源做到動態更新,變得“活”起來,做到常用常新,變成對社區居民真正有用的資源。[2]
二、東、西部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現狀分析
(一)昆山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現狀分析
在我國的東部地區,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的建設十分成功,如江蘇省從省、市、縣三級建立的終身學習平臺成為社區教育活動的主要陣地。 昆山開放大學在2010年就建立了面向昆山地區的市民終身學習服務平臺—昆山市民學習在線,社區教育工作在昆山地區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自網站建立以來,網上實名注冊70多萬人,平臺擁有課程1600多門,提供了六大類二十二小類5556個視頻學習資源,訪問學習量近400萬次。
昆山市民學習在線共有十個板塊,教育資源、市民課堂、教學園地為提供社區群眾實用的網絡教育資源。培訓信息、社區動態、社區新聞則反映了當前昆山社區教育發展的基本態勢及相關信息。社區論壇則為本地區社區教育理論研究的專業板塊,其中絕大部分文章是昆山社區教育工作者多年理論研究的成果。通過這些功能模塊實現社區居民線上自主學習、互動學習,以及線下的體驗、實踐、交流功能。
(二)桂林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現狀分析
廣西僅有一個省級的社區教育網站——廣西社區教育網(桂知網),2015年12月9日投入使用,是在廣西教育廳指導下,依托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搭建的公益性學習資源數字化服務平臺,是我們廣西地級市創建社區教育網絡平臺的先鋒模范,服務范圍覆蓋全區14個地市,展示廣西社區教育成果的第一窗口,為我們的社區教育宣傳工作做了很大的貢獻。桂知網通過探索線上線下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構建并不斷完善“實踐基地示范、課程學習培訓、實地體驗實踐、網絡視頻學習、專家在線咨詢、學員互動交流”等社區教育教學支持服務體系,為廣大學習者提供在線學習、活動分享、學友交流、終身學習檔案與學分認證等全方位、個性化的學習云服務。[3]但是,由于涵蓋城市較多,發送的內容很難形成地方特色。
目前,廣西省內沒有市級的社區教育網站。桂林市的社區教育活動主要通過線下形式開展,沒有利用網絡開展社區教育服務工作。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 借助中國成人教育協會、教育部社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在杭州下城組織東、西部地區社區學院院長論壇,倡議開展東、西部地區社區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推進不同地區社區教育的協調發展的契機,2016年桂林廣播電視大學和昆山開放大學簽訂了東、西部地區社區學院合作協議,取長補短,共謀發展之路。兩地開展社區教育平臺建設和教學支持服務、社區教育干部培訓、城市文化和傳統藝術等方面的交流學習。其中, 雙方共建一個既有兩地特色,又能共享資源的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是本次東、西部社區教育合作的重要環節。
三、共建共享東、西部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的策略
根據東、西部共享共建學習平臺的需求和功能定位,依托現存、優化結構、拓展功能的原則。平臺主要從管理權限調整、共建共享資源、拓展兩地產業數字化合作、兩地社區教育資訊交流四個方面來進行建設。
(一)管理權限調整
兩地社區教育數字化平臺合作必須調整平臺的區域權限。由于兩地共用一個數據庫,就必須要根據數據庫字段進行優化,劃分不同地區管理員的權限和控制范圍。設置超級管理員,協調兩地內容的權限。這樣才能在數據分析功能中,對不同地區的各類信息進行統計分析,更好地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
為此,在依托昆山市民學習網的基礎上,于2018年,桂林市社區教育指導委員會發文《關于組織建設桂林市民學習數字化平臺的通知》,對全市17個縣市區的社區教育網站各層管理單位進行了統計和規劃,分為四個管理等級,市—縣(市、區)—街道辦事處(鄉鎮)—社區(村委),共1634個社區(村委)。制定了相關的網絡管理辦法,包括《桂林市民學習網通訊員管理辦法》、《桂林市民學習網學員管理辦法》、《桂林市民學習網學習成果管理辦法》、《桂林市民學習網”社區教育通訊稿件量化考核細則》。這些網絡管理辦法對網站的健康運行具有保障作用。
(二)兩地共建共享資源
桂林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有保障。2019年9月,桂林市教育局等九部門下發的《桂林市全面推進社區教育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方案》,提出建設網絡學習資源,推進社區教育信息化。推進各類網上學習平臺互聯互通和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共建共享,為居民提供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學習支持服務,傾力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學習教育需求。結合桂林地方特色和居民特點,積極開發歷史文化、城市文明、旅游科技等繼續教育資源。[4]
桂林市需要建立自己的社區教育資源庫,尤其是制作具有品牌特色的網絡課程資源。根據不重復建設,集中突出桂林本土特色的原則,由課程團隊向社區教育中心推薦意見,初步達成意向后,課程團隊提交制作方案,經社區教育中心上報,學校研究同意后,下達任務書,進行制作。按市財政局有關規定,經社區教育中心會同技術中心審核通過后的制作成品的費用是給予支持的。讓昆山的居民也能夠學習具有桂林特色的優質課程,例如,桂林紅色文化教育、桂林人文地理、桂林農產品種植等。
(1)兩地教師共建共享教學資源
建議增加建設一個針對兩地教師學習和工作的板塊。提供給社區教師學習的課程內容和管理考核方法,對比居民的是不一樣。在教師學習方面,要區分居民學習資源和教師學習資源,教師的課程更具有專業性。教師的學分銀行管理系統跟居民的也有所區別,教師的培訓學習質量決定著居民學員的受教育質量。
平臺需要兩地教師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兩地教師可以便捷引用平臺資源來組建課程。支持教師協同備課,教師之間可以對同一門課程進行設計,建立章節和分享課程資料等。平臺可以從專業角度、課程重要度、學習時長及在線時長、平時作業檢測及考試效果分析等多維度、整體與個體、平時與考時、學習效率等多角度進行全方位的統計分析,真實還原評估整個教學過程,為課程改進及學習調整提供可靠的憑據。[5]
(2)居民自傳資源功能模塊,共創數字化平臺資源
拓展社區居民自傳資源功能模塊,體現共建共享落實到個人。兩地居民除了在網上學習之余,可以在論壇上開展主題活動,相互交流。例如,在數字化平臺開展一些兩地居民普遍感興趣的比賽活動,例如歌唱大賽、手工大賽、書法大賽等。社區居民通過自傳資源功能,把作品制作過程錄制成短片提交到網站,經后臺管理員審核后,組織兩地居民對作品投票評比,獲獎的作品便可歸類到社區平臺資源庫中。這個做法優勢在于一是可以拓寬兩地居民的交流方式,有效增加了兩地居民的粘稠度;二是可以產生更多原創作品,吸納大量優秀的社會資源;三是可以增加網站的趣味性和草根性,調動居民參與平臺建設和學習的積極性。
(3)拓展東、西部產業數字化合作
東、西部產業數字化合作正好適合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把數字化平臺建設加入到扶貧方案,把扶貧商品帶進數字化平臺,相互促進發展。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旅游勝地的桂林,和同樣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傳承、經濟高度發達的昆山,兩地通過社區教育平臺,尋求產業數字化的合作機會。東、西部的特色產品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共商交流,形成互補共贏模式,例如,兩地的特產可以把商品的宣傳視頻放置到這個網絡平臺,甚至加入現今流行的直播帶貨模式,通過網絡技術把直播軟件鏈接插入到數字化平臺站。根據用戶填寫的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產品資源推送或信息推薦,把商家各個APP的直播號推送給用戶,為兩地居民打造數字化引商環境。
東、西部產業數字化合作十分重要,尤其是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兩地的旅游業受到很大的影響。現在疫情穩定,旅游業正是恢復的階段,利用數字化平臺的宣傳優勢,對兩地旅游業的振興有很大的幫助。兩地既有自然景觀也有人文景觀資源。桂林自然景觀得天獨厚,象鼻山、蘆笛巖、兩江四湖等等。近年來流行紅色文化旅游,桂林有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湘江戰役灌陽新圩阻擊戰舊址等,既可以推送給昆山的市民,更可以通過昆山市民學習網的知名度,把桂林旅游的產業推送給中國的千家萬戶。不單單“桂林山水甲天下”,昆山的旅游景點也美如畫,例如,千燈古鎮不僅是昆曲發源地,也是“一代宗師”顧炎武故鄉,周莊古鎮、錦溪古鎮等等,都很有名氣。利用數字化平臺的人氣和權威,把兩地的景點視頻放到網站上宣傳,將經過嚴選的旅游商家聯系方式公布到網上,促進兩地旅游業的發展。
(4)兩地社區教育資訊交流
把兩地社區教育工作動態、社區教育取得的成效、社區教育的品牌特色放在數字化平臺上,共謀合作新亮點。同時,借助數字化平臺,把桂林、昆山的社區教育合作歷程進行展示,讓更多的地區開展跨區域的社區教育合作活動。
四、結語
桂林和昆山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的合作,剛開始是以東部地區的成熟技術和資源共享給西部地區的方式來進行,但是這種方式只能在短期內解決西部地區學習平臺有無問題。西部單方面吸取東部的資源,合作只是短暫的,為了長遠打算,兩地既要共享更需要共建,成為和諧統一的關系。最終只有借助昆山現有的社區學習平臺,建立一個屬于桂林特色的社區教育網站,和不同區域城市進行數字化平臺合作,這樣的聯盟才能做久做強。
參考文獻
[1] 李倫.作為互聯網精神的自由、開放和共享——兼談技術文化價值的生成[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6 (3) .
[2] 范華. 社區教育平臺運營策略研究[J].軟件,2016,(04).
[3]桂林市全面推進社區教育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方案(市教〔2019〕6號)
[4] 范華. 社區教育平臺運營策略研究[J].軟件,2016,(04).
基金:2018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跨區域性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應用研究——以桂林-昆山市民學習聯盟為例》(編號:GXWTJG2018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