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佳慧 徐婉瑩 陳梓媛 沈佳媛 朱宇洲
摘 ?要:近年來博物館線上展覽的模式興起且被大眾所接受。研究者稱此為“云展覽”。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博物館行業面對客流量急劇下降的打擊,對未來發展思考并做出改變、調整與創新。本文將對“云展覽”模式運用于博物館進行了解與思考,了解各大博物館“云展覽”現狀,欣賞博物館展覽中應用數字化建設帶來的科技成果,思考如何讓教育融入更多形式的技術,為社會帶來更有價值的內容。
關鍵詞:云展覽;博物館;疫情背景;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博物館線上展覽的模式興起,線上展覽數目和種類也在不斷地增加,線上展覽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研究者們稱這種線上博物館展覽的模式為“云展覽”。2020年初,全球范圍內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背景下,因為疫情無法聚眾,無疑給全世界的行業機構人員帶來嚴重打擊和損失,尤其是各大博物館。為防疫紛紛宣布暫時閉館,這也迫使博物館行業對未來發展思考,并做出改變、調整與創新。
一.“云展覽”的概念與發展價值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博物館展覽中廣泛應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諸多與博物館有關名詞層出不窮,而“云展覽”正是發展中的“數字展覽” 。云展覽使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運用于視覺、聽覺、感觸覺等方面。云展覽相對于線下展覽而言,時間人力物力花費較少,并且疫情期間,人們無法隨時出門觀看線下展覽,為了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云展覽”的舉辦成為中國的各大博物館輸出方式。
二.疫情背景下,博物館“云展覽”的國內外現狀
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陳列展覽等主要文化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博物館滿足社會需求最主要的服務方式,則離不開陳列展覽等知識傳播的大眾化、普惠化。近年來,在廣大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不斷涌現,博物館日益成為人們文化休閑的打卡圣地。
(一)國內現狀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阻擋了我們前進的步伐,現階段博物館的傳播方式在不經意間發生變革,借助現階段發達的信息技術手段,以“云觀展”為代表的博物館展覽新形態,備受廣大公眾青睞。【1】如今,“云觀展”已經成為當下文博行業的必修課,越來越多的世界著名博物館也開始走進云端秀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行業新態勢。
1.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使用全景虛擬展覽的方式,舉辦了“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逝文物展”。在展覽過程中,通過鏡頭的調節,在轉移角度時流暢緩慢,不會使觀眾頭暈目眩,是一種全景漫游類展覽。同時,該展覽 實現了定義實體展覽數據的三維收集和展示,在屏幕的右側,還能夠查看相應單元的電子版簡介、特色展品等各類數據信息,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2.北京文博交流館
作為北京地區的一家中小型 博物館,同樣受到疫情的影響而閉關。在疫情期間,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推出各類線上云展覽活動,滿足觀眾舞法實地參觀的文化需求。【2】北京文博交流館整合已有的數字資源,積極推出一系列具文化特色的云展覽服務,昂觀眾足不出戶,就能狗云游智化寺明代古建筑,聆聽智化寺京音樂。
3.敦煌石窟
不久前,一直在致力于打造“數字敦煌”資源共享平臺,力圖實現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敦煌研究院,也聯合華為推出了全新的莫高窟洞窟窟外展示游覽技術,為大眾帶來沉浸式體驗,使他們可以零距離感知敦煌文化藝術;敦煌研究院在特殊期間聯合人民日報新媒體和騰訊平臺,推出“云游敦煌”的小程序……這些多元化的文化藝術活動形式。
(二)國外現狀
各種形式的線上展覽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也打破了參與者年齡層次的局限,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和情懷,提高了大眾參與度,拉近了藝術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創新“云服務”的模式,并不僅僅是抓住公眾的獵奇心理,更是依靠文化力量牽引深度共鳴。
1.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是較早開發線上數據庫的博物館之一,除了在線“云觀展”,還設立了專門的教育系統和課程,并致力于為所有年齡層和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創造并提供無障礙的世界級文化學習體驗。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館還建立了社區伙伴關系團隊,為當地社區提供創新合作項目和學習機會。
2.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作為億萬文博粉的朝圣地之一,盧浮宮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的盧浮宮,擁有超過40多萬件的藝術珍藏。【3】這座由原來的法國王宮改建的宮殿式博物館,目前是世界上最奢華的博物館之一。現在已經在其官方微信推出了中文線上導覽模式。復古又精致的網站設計讓人印象深刻,線上參觀者還可以通過網站上配套的互動地圖參觀廳室、長廊和藝術品。
三、總結
笛卡兒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那么,參觀一座博物館,就是和人類文明對話。歷史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博物館藏品始終承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印記。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意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博物館,走近歷史古跡,了解先輩們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了解文物和歷史。疫情雖然使人們無法到博物館現場參觀,但“互聯網+博物館”時代產生的線上“云展覽”使線上展覽成為線下展覽的有益補充,疫情結束后“云展覽”不會消失,仍會成為常態。[4]
疫情雖然為藝術文化行業帶來短暫的停滯,但也是一次反思和提升的好機會。疫情促使大家改變現有的線下模式,學習和適應線上服務。未來,我們更應持續關注云端文化,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好線上平臺,利用好數字化建設帶來的科技成果,讓藝術聯合技術,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效益,為社會帶來更有價值的內容,為公眾帶來更優質的服務,讓云端文化重新定義生活。
參考文獻:
[1]周杜娟.疫情防控期間,看國內外博物館如何撥“云”見藝[J].中國美術,2020(05):58-63.
[2]李耀申.構建不一樣的打開方式:守正創新中的博物館展覽[N].中國文物報,2020-05-29(005).
[3]趙乃林.博物館“云展覽”前景可期[N].遼寧日報,2020-05-20(008).
[4]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 互聯網 +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中國文物報,2016-1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