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芳



[摘要]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探索用評價來促進學生學習的策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活動評價標準的制定,引入多元主體參與評價并運用正向評價反饋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過程,經歷體驗學習,從而提高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 以評促學策略;多元評價主體;學習活動評價;作業評價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成才觀念的變革引導實踐中評價方式的變革,評價方式的變革也會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筆者嘗試用“以評促學”的方法將教、學、評三個行為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里的“評價”指一種建設性的評價,評價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而不是給學生貼標簽;而“學”不僅學習概念性的知識,也學習來自實踐活動的程序性知識,其內涵包括行動、智力和能力。[1]所以,“以評促學”教學策略是教師在實踐中思考讓評價更貼近學生的學情,讓評價更公正全面,成為一種鼓勵而不是負擔,進而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和必備品格的養成。
一、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標準制定
在實施教學活動之前,筆者先行撰寫學習活動評價方案,再組織參與活動的學生對評價標準與評價內容提建議,進行修改,形成靠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更為具體的評價標準。主要目的在于,一方面讓學生明確自己在這項活動中的學習目標,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明確自己作為個體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和相應的責任。
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學習活動為例,設計如下活動目標:樹立正確的自由觀,理解和認同社會規則與自由的辯證統一關系;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規則的制定,增強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辯證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之心,初步養成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同時,通過辯論會的形式加以呈現,將“崇尚自由更重要,遵守規則更重要”作為辯論主題。具體的評價標準如下表所示。
而在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后,筆者據此修改了評價標準(如下表)。這樣,通過參與評價標準的制定,學生在活動之前明確活動目標和評價的具體內容,在活動時會有意識地按照評價標準的要求來約束自己和提醒同學,并創設了合作學習氛圍。
另一方面,制定和修改評價標準,學生學習主體意識增強,而修改后的評價標準也更具體、更貼近學生實際,促進了自主學習活動目標的達成。
二、引入多元評價主體,使教學評價更公正、更全面
表現性評價強調真實情境中知識和技能的運用,要求學生必須自己創造出問題解決方法或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來證明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2]由于教師往往無法全程參與學生在課外的活動,也為了避免教師作為觀察者的主觀性導致評價的片面性,所以筆者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邀請家長、學生以及其他老師參與評價,使學生的真實表現能夠被看見、被記錄,幫助不同特點的學生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專長,挖掘自己的潛能。
以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學習活動“你還在我行我‘塑嗎”為例,如下表所示,筆者輔導學生設計《金陵中學初中學生家庭雙十一期間外賣快遞包裝塑料制品消耗情況調查統計表》。由學生分工發放調查問卷,拍攝部分家庭外賣快遞包裝塑料制品使用情況視頻資料,采訪部分家庭成員對一次性塑料包裝制品的消費觀點,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形成調查報告,每位組員撰寫收獲與感悟。
此次學習活動的評價主體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學生。由組長記錄組員任務的完成情況,并對完成的態度和質量做簡單記錄,組員之間根據行為表現參與互評,評價一欄不用等級或分數,而用語言來描述同伴的具體行為表現。根據學生反饋,組員之間的正面評價讓部分學生發現了自己的優點,也讓部分學生發掘了自己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比活動中僅有教師評價明顯提高。但是小組中也會出現個別被同伴批評的成員,他們在反思自己的活動表現時會將責任推給客觀因素。這一現象使筆者反思今后的活動中要增加活動中期的評價反饋,提供建設性的評價語言,給活動前期表現不好的學生進步的機會,增設“活動進步獎”,使評價真正成為行為改變的動力。
第二個評價主體是部分接受訪談的家長。請家長對訪談的學生提出建議,也歡迎家長對活動本身提出建議,學生書面記錄或拍攝小視頻記錄。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大多數接受訪談的家長都以正面評價的語言鼓勵了學生的努力,增加了評價的視角,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實踐活動中的行為表現,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結合第三單元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學習活動的目標,即培養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意識和品質,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生活理念,考慮到家庭成員的消費習慣也是影響學生行為的環境因素之一,筆者以邀請家長參與活動評價的方式讓家長了解學習內容,與家長相互配合,營造家校協同一致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成長。
第三個評價主體是教師。在課堂外,筆者參與調查活動與訪談活動的準備過程,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觀察和記錄學生提出的困惑,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在課堂上,筆者請兩組學生將調查訪談內容進行了匯報與展示,根據學生互評結果和家長反饋,從設計調查問卷的科學性、學生對調查數據和訪談信息的分享交流、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與反思三個方面進行了總結與評價。
實踐表明,通過引入多元評價主體,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參照,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和參與度明顯提升。
三、合理運用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教學和評價策略最終都要通過學生才能發揮作用。而學生的學習狀態會隨著多種因素的影響發生變化,當學生獲得一個評價結果,卻不愿意或者不會運用結果來促進學習的話,評價就失去了作用。那么,怎樣合理運用評價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呢?筆者在實踐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改變評價語言表達方式,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溝通并提出改進建議
學生基于評價結果做出學習決策,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可以通過詢問來推動學生思考:你的主要問題在哪里?你接下來的目標是什么?要達到你的目標,你還要做什么?怎么做?學生嘗試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就可能成為嘗試決策的過程。[3]只有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決策者,才可能真正地為自己的發展負責。筆者在實踐中反思并改變對學生進行評價的語言表達方式,輔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輔助他們成為熟練的自我評價者。[4]現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青春時光”第二課第一框“男生女生”為例,呈現《青春的心弦》作業評價表。
分析上表,筆者的作業評價語言并沒有對錯的判斷,只有水平的差異,比起等第分數更能被學生接受,學生可以依照作業評價表的建議來完成實踐類的作業。
(二)持續不斷地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在正向行為出現時及時表揚
初中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力不足,態度和行為上具有易變性、可塑性。筆者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單元長作業的完成過程中,持續關注學生態度和行為變化,強化學生的正面行為表現。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中布置的第四課第二框“以禮待人”課后作業為例,對學生進行正向評價。
作業布置:根據課前調查表,列舉一項自己出現過的無禮行為,記錄自己在真實情景中出現的態度和行為變化,觀察并記錄當自己表現出友善的行為時,別人態度和行為上的變化。在這過程中可以向老師、同伴或家長尋求幫助或監督。
在完成單元長作業的過程中,通過采用集體交流、個別談話、定期詢問和每周收取一次記錄表的方式持續關注學生的態度和行為變化。對積極參與活動的學生,教師及時在班級中予以表揚,取得了良好的導行效果。
[參考文獻]
[1]徐淀芳.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單元教學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3]周文葉.中小學表現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 Dian Hart.真實性評價——教師指導手冊[M].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