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君
[摘要] 近年來,生命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對于小學低年段學生而言,他們的心智、獨立性、思維均處于發育階段,成熟的思維體系尚未建立,同時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各種心理機能和心理需求發展還不完善。基于此,教師可以借助繪本開展“讀”“演”“繪”三個層面的活動,以增強學生對生命的認識與尊重。
[關鍵詞] 生命教育;繪本;小學低段
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面對的是一個個有獨立情感的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把生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的范疇,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重視生命教育,把愛護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作為重點。而經歷了這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后,人們也開始重新審視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它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和這一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方面,既關乎人的生存與生活,人的成長與發展,更關乎人的本性與價值。生命教育的目標在于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我自己”,最終實現“我之為我”的生命價值。[1]小學低年段的學生年齡雖小,但和成人一樣擁有完整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系統,只是還不完善。本文基于小學低年段學生身心狀態,借助內容豐富且體驗感強的繪本閱讀活動,從讀、演、繪三個層面增強學生對生命、對生命教育的體認。
一、繪本閱讀,價值引導
小學低年段學生的心智、獨立性、思維均處于發育階段,未形成良好的思維體系,且受到識字量的局限,他們無法完成過于深奧且篇幅較長的文章閱讀。這個階段的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對于圖像的敏感度較高。繪本豐富的畫面和文字的留白恰恰為學生初步感受抽象的生命提供形象的載體。[2]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和與人相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或困惑,教師可以適時地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主題閱讀活動。通過閱讀分享的形式,組織學生共讀一系列的繪本,發表看法,談談感受。
例如,一年級的孩子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面對全新的小伙伴,他們有的會表現出不知所措。這個階段的孩子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也不懂得怎么和朋友相處。他們的自我意識比較強烈,有時候會覺得誰給他好吃的,誰送他玩具,誰就是好朋友。此時,教師可以適時組織一場“與人相處”的主題閱讀活動,借助繪本《我有友情要出租》的閱讀,引導學生感受大猩猩的孤獨,探討如何幫助大猩猩找到朋友,從而發現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要勇敢走出第一步,勇敢伸出自己的手。此外,還可以借助繪本《虎斑貓和黑貓》引導學生思考布魯斯為了桃子和咪咪吵架,最后為什么卻愿意拋下桃子帶著受傷的咪咪向醫院跑去。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當和朋友發生爭吵、矛盾時,他們應該怎么做。
再者,低年段的學生對生命的意識還比較模糊,這就直接影響他們對待他人的態度。為此,教師可以通過“生命的起源”主題閱讀活動,透過繪本《我是怎樣來的》形象地呈現每個孩子的誕生過程,從而引導學生深刻體會生命的來之不易;然后運用繪本《生命的故事》幫助學生感受到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都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步進化而來的,從而體悟生命的偉大以及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創作表演,沉浸體驗
夸美紐斯認為:“在教育的主體之中,首要的仍是智慧,其次是意志,最后是行動能力,因為智慧給意志照亮道路,而意志控制行動。因此,為了行為不致滑到錯誤的道路上去,意志應服從一切之首的智慧之光的引導。”[3]如果說閱讀繪本為學生提供了如何正確看待生命與成長困境的正向引導,透過直觀的初級體驗情景實現學生“智慧”的發展,那么繪本劇的創作和表演就是讓學生從文本走進生活的沉浸體驗,是從“智慧”向“意志”的遷移。這里提出的繪本劇表演并不是讓學生把繪本簡單地表演一遍,而是需要學生借鑒原故事框架,結合各自的成長生活經歷,創作隱含學生身影的繪本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善用心理獨白,讓學生借助繪本人物,說出自己藏于內心的真實想法。實際上,繪本的故事框架恰恰為生命教育的學習與體悟提供了場景。這是從書本走到生活的過程,讓學生進一步將從繪本中獲得的生命觀運用于自身成長。
學生在創作《遲到的理由》這一劇本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借鑒繪本內容,結合自己的遲到經歷,對繪本內容進行再創造。讓學生加入他們的內心想法,通過遲到的小豬之口,說出自己對遲到和找借口這些事的真實想法。并且由“遲到”這件事延伸到生活中每一次犯的錯誤,引導學生正確勇敢地認識“犯錯誤”這一現象。又如,在二次創作和表演《大腳丫跳芭蕾》這一繪本劇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他們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失敗、內心的痛苦與糾結,或者回憶在他們遇到困難時身邊人的態度,從而豐富劇本對白或人物的心理獨白,強化學生的沉浸體驗與情感共鳴。這樣,通過繪本劇的創作與表演,學生獲得有關生命的認知,學會如何處理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與身邊的他者共同生活、協同做事。
三、繪畫日記,書寫生命
對小學低年段的學生而言,畫畫是他們表達內心想法的最佳途徑。“他們抽象思維能力不佳,對于外部世界多是主觀認識,再加上中低年級的小學生掌握字詞數量有限、文字表達能力欠佳,所以小學生很難通過純文字的方式表達對外部世界的認知。”[4]因而,文字加繪畫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的情感表達。經過閱讀繪本認知生命,創作、表演繪本體驗生命這些活動,教師可以設立一本班級繪畫日記,引導學生借助繪畫日記的創作寫下他們對生活的觀察、認識和思考。
與此同時,學生的觀察可能流于表面,他們的思考可能淪為應付。所以在班級繪畫日記的創作伊始,教師可以透過微班會主題分享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某種生活現象或某一類成長話題進行思考和創作。無論是班級各種不良行為,還是一些值得宣揚的行為,又或者是社會事件中的溫暖與黑暗,都能成為微班會主題。在微班會以后,再讓學生根據當天的微班會主題創作繪畫日記。經過前期引導,教師可以嘗試放手,鼓勵學生留心校園和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從春天窗外的木棉盛開,到路邊野貓的奮勇奔跑,到老師的表揚與肯定,再到同學之間的矛盾與冷戰……學生借助繪畫日記,記錄他們在校園中的所見所思。繪畫日記在班級內輪轉,同學之間相互查閱和評論,從而逐漸形成對話交流的班級氛圍。
教師借助繪本這一學生喜愛的作品形式開展層層遞進的生命教育活動,不僅引導學生從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到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更讓陽光、向善的價值觀在班級內傳播,從而樹立積極的班級風貌。
[參考文獻]
[1]趙思瑤.生命教育視野下的小學語文繪本閱讀對策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19:6.
[2]伊琳娜,郭麗萍,于振華.讀懂小學生——給小學教師的建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任鐘印.夸美紐斯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鄭艷.心理繪畫日記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天津教育,2021(0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