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英 曹春宏
[摘要] 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著力提高學生學用能力是國家對高中學生關鍵能力與必備知識方面提出的新要求。針對當前初高中銜接教學存在的重知識、輕能力、缺共享的教學模式,本著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自組織行為能力的目的,對銜接教學中的社會化學習行為進行探討。
[關鍵詞] 初高中銜接教學;自組織行為;社會化學習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學習能力定義為“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具備了知識學習的能力,擁有一定的學習策略,但他們在實踐操作和體驗方面能力有所欠缺,而這種能力又是高中學習不可缺少的。
一、初高中銜接教學中社會化學習的必要性
初高中銜接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非常關鍵的階段。銜接得好,初高中可實現平穩過渡;銜接不到位,就不能幫助學生形成好的學習習慣,知識分化和能力分化會逐漸加大,并會帶來一系列問題。于是,銜接就是在新舊知識、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等方面搭起橋梁,形成貫通。說起銜接,我們想到的是銜接什么、怎么銜接。但從銜接效果來看,教學結果參差不齊。教師沿襲了舊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習慣養成、策略培養,同時也忽視學生的體驗與實踐。這種做法無疑會讓學生對高中學習生活產生失望,對英語的興趣也漸漸失去。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觀察,去學習,并結合社會體驗,才能形成有用的語言技能,形成關鍵的學習能力,為高中三年的學習夯實基礎。可見,社會化學習對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什么是社會化學習?1977年,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一書中指出:人的行為,特別是復雜行為,主要是后天獲得。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二是通過觀察示范者直接經驗而習得行為。社會學習強調通過不斷模仿進行觀察學習。這是社會化學習一個有力依據。
野中郁次郎是日本知識科學研究所的創立者、研究知識轉化方面的專家,將知識分成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提出人類知識都是由這兩種知識相互轉化的,即知識螺旋。而要實現知識的轉化離不開社會化、聯結化、外化和內化。學生在學習階段習得的知識就個體來說都是知識的轉移,他們用這些屬于自己的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知識的轉化程度決定了問題解決方法的多寡、優劣,所以知識轉化很重要,社會化是關鍵的步驟。對學校來說新生不只是學習知識,他們同時還需要獲得學習方法,分享資源,而這些教師并不能完全滿足。故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相互學習好的做法,這就是社會化學習的力量。學校和班級都是一個小型社會,一個資源庫,這就是學校社會化學習的意義所在。
自組織指在沒有外部指令條件下,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能自行按照某種規則形成一定的結構或功能的一種理論。在學習系統中,學生無須教師的明確指令,自覺學習,在群體中獲得學習技能。現今,社會化學習已經成為新課程標準中學生學習能力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新生入學后,教師要告知學生學習模態的變化,并在心理上和方法上做好初高中銜接。
二、初高中銜接教學中社會化學習的可行性
1.學習習慣的社會化學習——模仿的實踐
初高中銜接教學在新生入學時首先要求學習習慣的銜接。高中學生應該有好的預習習慣、筆記習慣、思辨習慣和鞏固知識的習慣。教師首先要觀察學生,心中有底,樹立榜樣。如前文所說,知識的轉移中有相當一部分與知識共享有關聯。傳統的做法是教師樹立典型,學生去學習,而新的要求則是讓學生去發現、觀察別的同學如何做。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教師在初高中銜接階段是一個督促者、評價者和驗收者。學生通過自組織行為,結成幫扶對子,觀察雙方的行事習慣,借鑒別人成功的做法,就會改掉不好的習慣,重塑行為,提高學習效率。
在習慣形成之初,教師的引導很重要。在記筆記的環節我們發現有些學生字跡工整,但是所記內容離不開語言點,筆色單一,重點不突出。有些字跡潦草的學生,可能關注的是解題過程與方法,甚至會寫下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要指出兩種筆記形式的優點與不足,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模仿是養成習慣的基石,習慣的學習又重在堅持,因而教師要在銜接階段的一至兩個月內對學生進行監督與檢查。
2.語言知識的社會化學習——觀察的體驗
傳統語言知識的學習就是知識點的教學,似乎與社會化學習關系不大。但語言不只是書面的內容,它還是有聲的符號。學生可以觀察別的同學朗讀時的發音,來糾正自己的錯誤,也可以通過其他同學朗讀文章或看(聽說讀寫看中的看就是社會化學習的重要途徑)演員的臺詞來控制自己的朗讀節奏、停頓、聲音高低等。
背誦是學習語言不可缺少的實踐方式。對背誦的檢查也只能通過抽查來實現,并且在抽查中別的學生并不能學到什么。我們嘗試將背誦放在課后,放在WeChat學習群里檢驗效果,令人吃驚。學生被要求對特定段落進行背誦,并將過程發送到WeChat群里,方便老師檢查。我們發現學生在看到發音好、誦讀好聽的學生視頻后撤掉了自己的視頻,重新背誦、調整節奏。隨后再次上傳,得到肯定后信心大增,后面越做越好。這就體現了社會化學習在矯正練習方面的功能。事實上,新課標也要求學生重視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豐富英語課程學習資源,這些資源也具有社會化學習特征。
詞匯和語法學習有時比較枯燥,可否使用社會化學習的方式提高效能?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教師問及如何來記單詞,有學生說經常混淆steel和steal的拼寫,直到觀察這兩個詞發現,愛(a)才會偷(steal),這樣后面就再也沒有錯過;另一個學生說他對主動表示被動不甚了解,后來觀察到這種表達必須滿足幾個條件才成立,比如要有助動詞will/wont,或有副詞easily,smoothly搭配使用等,如The article reads smoothly。教師表揚學生并繼續啟發:“還有哪些規則可以歸納出來方便記憶或提醒?”學生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積累,最重要的是學會了觀察,這是社會化學習的明顯特征。
3.表達能力的社會化學習——外化的準備
表達能力是語言學習的最高思維水平,它包括了全部的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大思維水平,是新課標中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的要求。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表達能力的好壞是檢查英語語言學習的重要手段。我們經常舉行演講比賽,而演講比賽不只是背誦,還需要學習很多的技巧。這些技巧可以通過聯結化,借鑒其他學科的知識形成,而形成的關鍵就是社會化學習。同時,表達也是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過程,通過說和寫將知識外化。可見,外化就是用語言或圖形等直觀方式將自己的思想與訣竅表達出來,是知識社會化后鞏固的重要環節。新生在初中學習階段關注的是知識的積累,這些并沒有完全成為自己可以動用的內部知識,進入高中后要學會用所學知識進行表達,要活化、顯現出來。
學生表達什么和如何表達都需要練習,但更需要借鑒和分享別人的成功經驗,而不是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某些策略和評分標準就可以形成的。表達需要很強的實踐性能力,是高屋建瓴的工程,要從起始年級抓起。學生分享成功的做法,包括詞匯的使用、句型的選擇、結構的安排、思想的創新等,以實現思維碰撞、反思、評價。這也是社會化學習的精髓。
4.思維創新的社會化學習——內化的頓悟
與善于思辨的人在一起,一個人的批判意識和批判能力會有所增強,這是社會化學習高階水平的反映。當我們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清晰發現問題的本質,那么解決的方式、方法就會多樣和有效。思維是可以訓練的,杜威在《我們如何思考》中就談到了思維的重要性和可訓練性。只有在集體中多觀察、多交流、多頓悟,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不斷實踐,不斷內化、煉化,在社會中學習,在社會中驗證,就能形成高水平的思維能力。
銜接教學中的社會化學習符合新課標精神,滿足了發展學生關鍵能力的需要,是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不過高中階段由于課時緊、教學任務重,社會化學習幾乎被單調的教學與練習所替代,功能有些漂移。學校是學習發生的地方,它包含了多個方面、多個層次,而向同伴學習、在交流中領悟無疑是一股清流,其重要性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