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染云,王聰敏,李海濤,李 瑋,徐小飛,朱玲玲
傳統的護理備戰練兵采取戰傷救護理論知識和單項的戰傷救護技能培訓,形式較單一,離戰場較遠,醫護人員無法體驗到戰場的緊張氛圍,不能很好的適應現代戰爭戰現場救護需要[1]。綜合場景模擬訓練是模擬戰場實際情境,設計近似未來戰場情境的環境條件,訓練技能和心理適應能力,旨在真實情境中見成效。面對特殊的戰場,環境、傷情復雜,更需要具有綜合素質高的戰傷救護人才,以提高戰場傷員的救治率[2]。為此,我中心開展綜合場景模擬訓練在護理骨干備戰練兵中的培訓,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2019年6-9月護理練兵備戰中的60名護理骨干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30名)和觀察組(30名)。納入標準:培訓對象身心健康、年齡23~33歲,大專以上學歷,5年以上工作年限,人員類別為軍人護士、文職護士和聘用護士;職稱主管護師(含)以下;排除標準:身體有較嚴重內科疾病或心理精神問題者;或四肢曾受過較大外傷或近期做過手術,尚在恢復期者。所有研究對象自愿參加培訓,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總醫衛(2019)530號﹞。研究中要求培訓對象不可互相交流,以免影響訓練和考核效果。2組護理骨干性別、年齡、人員類別、文化程度、職稱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入組人員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包括戰傷救護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技能和體能訓練。理論知識題庫采取自學方式。操作技能包括包扎、止血、固定、搬運、靜脈穿刺、心肺復蘇6個單項操作練習,采用現場觀看視頻、理論講解、現場示教、集中訓練與分組強化相結合、引導反饋,教員全程評估,指出不足,歸納總結[3]。體能訓練由受訓人員自行完成3000米長跑。
1.2.2 觀察組觀察組在訓練時間段、訓練環境及培訓內容與對照組完全相同的基礎上,增加高仿真綜合戰場場景模擬構建訓練項目。戰場模擬場景主要是制作迷彩環境掩體,選擇炮火聲背景音樂。設置4個戰時場景、多種傷情隨機組合制作4種傷情卡。每名受訓人員隨機抽取4種傷情卡后,立即處理4名傷員傷情,每名傷員分別分布在不同地點,采用戰術動作進行救護。第1、2名傷員主要為戰傷現場急救,第3名傷員為戰場后方靜脈輸液治療,第4名傷員為心肺復蘇術。
1.3 效果評價
1.3.1 效果評價方法成立考評小組,成員由我中心6名高職護士長及2名教員組成。對2組研究對象分別在培訓第1天、第4周、第8周及結束前(即第16周),四個時間點分別進行考核與綜合評價,考評內容包括戰傷理論、戰傷技能、體能、心理壓力量表和心態測試量表五個方面。
1.3.2 效果評價內容①戰傷理論考核,采用閉卷考試(百分制),30 min內完成,現場進行閱卷打分、排名;②戰傷操作技能考核,參照解放軍總醫院統一下發的技能考核評分標準進行打分;③體能考核,體能訓練完全參照軍隊人員體能訓練科目考核評分標準;④心理壓力評價,通過心理壓力量表[4]對受訓人員進行測試,極大壓力(>82分)、中等壓力(71~81分)、時常有壓力但部分能自我調整(61~70分)、偶爾有壓力能自我調整(51~60分)、對壓力能夠正確看待并積極應對(<50分),將問卷調查結果根據PSTR壓力程度分析后進行綜合評價;⑤心態評價,通過PSTR心態測試量表[5]對受訓人員進行測試,將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2組受訓人員的心態水平進行綜合評價。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次及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理論考核比較觀察組4次戰傷救護理論平均成績(83.48、85.40、83.23、86.47)分,均高于對照組(67.58、71.75、75.78、80.91)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技能操作考核比較觀察組4次戰傷技能操作考核平均成績(84.19、86.49、87.91、92.84)分,均高于對照組(78.35、80.64、81.37、82.5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體能考核比較2組考核優秀人數均逐漸增加,觀察組優秀人數明顯高于對照組,第2次考核開始,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入組人員4次體能考核比較[n(%)]
2.4 心理壓力比較心理壓力量表測試中,2組患者均無極大壓力;觀察組在中等壓力(1名)、時常有壓力但部分能自我調整(8名)、偶爾有壓力能自我調整(12名)、對壓力能夠正確看待并積極應對(9名)與對照組(6名、15名、7名、2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壓力小于對照組。
2.5 心態測試比較觀察組在積極性、學習興趣、勇于付出、全力以赴、團隊合作等心態測試指標成績(71.37、36.13、70.78、71.91、75.72)分,高于對照組(64.58、32.7、65.71、67.62、71.3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場景模擬進行各種訓練、教學在國內外已經應用多年[6-10],特別對一些平時難以實現的場景進行模擬,具有非常好的針對性。通過場景模擬訓練,使隊員不僅能夠在特殊復雜環境下掌握戰救技能,更能夠錘煉其過硬的心理素質,提高戰斗力,更好地為部隊服務。本研究觀察組在以往常規培訓形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戰場綜合場景模式,觀察模擬戰場環境下研究對象的訓練效果,使護理骨干的訓練更貼近實戰,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本研究從戰傷救護理論知識、戰傷救護操作技能、體能、心理壓力和心態五個方面對2組研究對象分別進行觀察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4次戰傷救護理論知識考核成績相比,受訓人員的答題平均速度縮短,平均得分提高,說明經過多次的強化訓練,觀察組護理骨干對戰傷救護理論知識的掌握更加熟練和牢固,準確率越來越高,且答題速度越來越快。觀察組與對照組4次戰傷救護操作技能考核相比,觀察組的平均成績由83.48分提高到87.33分,平均提升了3.85分,說明與傳統的技能訓練方式相比,經過多次的強化訓練,觀察組對戰傷救護操作技能更加熟練,成績有明顯提高,體現出更高效、更實用、更能適用于現代化衛勤部隊的現戰場作戰特點,極大提高了戰場傷病員的救治率或減少人員傷亡。從觀察組4次的體能測試對比,每一次測試成績較上次都有所提高;優秀人數由第1次的10人增加到第4次的23人;優秀率由第1次的33.33%上升到第4次的77.78%;第1次與第4次的體能平均用時縮短3分5秒,說明觀察組經過多次的體能訓練,受訓人員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明顯提升,為部隊能夠在高強度、全天候、惡劣環境作戰中處理傷情事件,奠定了身體基礎。觀察組的心理壓力測試結果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心態明顯好于對照組,包括主動性、、應急處理能力、團隊合作、自信心等行為方面均有了明顯改變,說明通過綜合性的訓練后,心理承受壓力越來越強,能夠較好的適應高強度的現代軍事訓練模式。
總之,本研究采用綜合場景模擬訓練模式,以更貼近戰時真實的情景進行護理人員備戰練兵培訓,這種培訓方式具有真實、生動、客觀、針對性強等特點[11],為提高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