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任 謙,王華科,吳 昊
我國國土面積中高原地區面積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中又以青藏高原為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高原地區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是高原軍事行動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高原衛勤保障的重點和難點,對平戰時救治和后送提出了極高要求[2]。如何提升和發揮中印邊境區域性中心醫院現代衛勤保障能力,有效破解高原部隊衛勤保障“防、救、送”難題,塑造完善的高原衛勤保障體系,履行軍委賦予西藏方向新時代使命任務,具有十分重要和現實的意義。
官兵健康是戰斗力的基本保證,維護促進官兵健康是生成提高戰斗力的重要基石。西藏部隊4000米以上急慢性高原病發病率近40%[3],由高原疾病導致的非戰斗減員始終是一個重要因素[4],同時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作戰和近年來邊防對峙斗爭衛勤保障實踐表明,后送距離遠、救治時限緊,傷病種類多、防治難度大,衛勤力量散、自建要求高,就地籌措難、預儲任務重等問題還十分突出[5]。充分發揮高原邊境中心醫院人才、技術、平臺優勢,圍繞“戰場傷員生存鏈+高原作業健康維護鏈”,建強高原衛勤保障體系,是做好高原疾病防治、促進官兵身心健康、降低發病率、提高戰斗力的現實需求。
戰場傷員生存鏈是指戰時傷病員從戰術戰傷救治到緊急救治、再到早期救治的三級救治體系,確保傷病員通過緊急干預、連續救治和逐級完善,實現戰斗力的保持、恢復和再生。高原作業健康維護鏈是指平時從健康維護到早期診斷干預,再到確定性治療的三級健康維護體系,形成預防、醫療、保健、強能一體化新型高原軍事醫學賦能強能模式,促進高原官兵從“狀態健康”向“能力強健”轉變。傷病員在不同救治階梯得到連續、合理、穩定的救治和康復,對于傷員恢復健康、降低傷死率和傷殘率、提高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意義[6]。
醫院緊抓中心醫院轉隸軍醫大學附屬醫院試點機遇,啟動實施了一體化建設工作,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基于“兩鏈”體系的高原邊境中心醫院衛勤保障能力建設模式。
2.1 明晰能力定位高原邊境中心醫院作為“兩鏈”體系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支撐,應具備“五種能力”。一是高原戰傷救治能力,在戰現場或依托衛生排、手術隊、野戰醫療隊及相當救治機構,實施“戰術戰傷救治—緊急救治—早期救治”三級救治,并依托野戰救護車、直升機、衛生列車等轉運裝備提供途中連續救治。同時,還具備利用單兵搜救系統、生命監測系統等平臺實現戰場傷員實時感知、精確定位、快速救護[7]的戰場傷員精準感知能力,以及符合高原衛勤保障標準要求的藥材儲備、設備維護、餐飲保障、通訊保障等戰場綜合衛勤保障能力。二是高原作業健康維護能力,從指導幫帶哨所、邊防連隊、衛生連排等基層單位及醫療機構開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詢、遠程問診和健康管理,對高原常見病和訓練傷進行防治;到早期診斷和干預,對急病急癥進行緊急救治或穩定后送;再到提供高水平的門診及住院、檢查檢驗、手術、監護、預防、保健、康復等全方位配套醫療服務和確定性治療。三是高原傷病防治研究和成果轉化能力,依托高原“兩鏈”形成的從一線戰場延伸至后方中心醫院的成體系、實戰化環境優勢,積極聯合軍醫大學及相關單位科研力量,緊跟我軍新武器、新裝備發展態勢和特殊環境、特殊條件、特殊崗位致傷救治特點需求,開展立體醫療后送、衛勤數據鏈構建等現代高原衛勤理論,以及基層多發病訓練傷防治、高原戰創傷救治、裝備成果轉化應用等重點高原軍事醫學領域研究。四是高原病防治和戰救技術全維培訓能力,著眼高原戰場衛勤保障需求,發揮中心醫院戰傷救治和健康維護技術綜合優勢,開展高原軍事醫學實習教學、規范化培訓以及面向“兩鏈”體系官兵及衛生技術人員開展階梯式戰傷自救互救、高原病防治、高原心理應激控制和實戰模擬衛勤保障等各級各類訓練。五是衛勤保障指揮控制能力,按照高原戰場衛勤保障需求,具備開展衛勤保障與部隊健康保護規劃、訓練及行動,以及根據上級或作戰計劃,組建前沿外科手術隊等衛勤保障功能模塊,并向其提供醫療后勤支援等能力。同時,依托物聯網、云平臺等信息系統,具備對衛生減員預計、手術力量估算、醫療消耗情況等衛勤需求精準掌控能力。
2.2 優化功能單元根據高原邊境中心醫院能力定位,參照三級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優化布局學科及功能單元。一是高原戰場傷員生存鏈重點學科,根據我軍抗美援朝、對印、對越等歷次作戰情況以及現代戰爭中衛生減員及陣亡危險者數據分析,從傷情來看,主要為顱腦等重要器官損傷(54.2%)、大動脈損傷出血(28.4%)、骨折(5.0%)、大面積炸傷燒傷(4.4%)、窒息(4.3%)。從傷亡部位來看,主要為頭頸部(39.3%)、胸背部(29.5%)、腰腹部(9.6%)、下肢(5%)。從救治時效來看,現代戰爭傷亡呈現“雙峰”規律,即主要為陣亡和傷死兩個高峰,及時處置對救治效果有顯著影響,其中1 h以內救治死亡率為10%;8 h以內確定性治療,截肢率為5%[8]。為提升戰傷救治效能,須重點建設戰現場急救學科(急救醫學、重癥監護)和多器官戰創傷救治學科(胸心外科、骨科、神經外科、普外科、口腔頜面外科)。二是高原作業健康維護鏈重點學科,根據研究,高原(3500米以上)駐地部隊疾病譜主要是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血液及循環系統疾病(如CMS)、皮膚疾病、感覺器官疾病等。高原駐訓部隊或急進高原執行任務部隊疾病譜主要是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皮膚疾病、血液及循環系統疾病(如慢性高原病)、感覺器官疾病等,尤其是急性高原反應,在3500米以上發病率可達19.2%[9]。為提升高原地區軍人能力健康水平,須重點建設高原病防治學科和急進高原病防治學科(如呼吸、消化、心腦血管、皮膚等)。三是衛勤保障單元,打造具備指揮、感知、訓練、儲備、快速機動等功能模塊高原衛勤保障綜合訓練中心,負責戰時衛勤指揮控制以及戰傷救治信息感知和輔助決策,平時衛勤機動力量實戰化模擬訓練和戰傷救治能力培訓,以及戰備物資、特種車輛、醫用藥材的維護管理。在高原野戰醫療隊基礎上,根據高原衛勤保障不同需求和作戰要求,編組前沿手術隊、隘口作戰急救隊、列車后送醫療隊、空中轉運醫療隊等模塊。四是教學訓練單元,打造高原軍事醫學及野戰醫學教育中心和高原戰救及高原病防治技術培訓中心,開展高原醫學實習教育、規范化培訓,以及衛生士官高原野戰醫學任職教育,并對衛勤保障鏈體系官兵及衛生技術人員開展戰傷救治能力培訓,對高原駐訓部隊衛生技術人員開展高原病及訓練傷防治能力培訓。五是科研單元,打造高原戰救及高原病防治研究中心和高原衛勤裝備現場試驗中心,開展高原環境下戰傷救治及衛勤保障模式、高原駐地部隊和駐訓部隊常見急慢性高原病防治和高原習服方案研究,以及高原衛勤保障鏈體系相關診療、通訊、轉運、保障等裝備器材的實地驗證等工作。
2.3 制定建設目標通過建設,顯著提升區域內戰創傷救治及疑難病癥綜合診治水平,大力促進高原邊境中心醫院衛勤精準保障和現場研究能力生成,輻射帶動區域衛勤保障水平持續提升,滿足邊境一線官兵就近享有高水平醫療服務需求,成為戰場傷員救治鏈和平時健康維護鏈重要支撐,力爭實現 “六大目標”。一是一線救治目標,傷后白金十分鐘內得到及時的急救,黃金一小時內得到損傷控制性手術治療,控制可預防傷員死亡率在3.5%以下。二是傷員感知目標,依托高原現場傷情感知系統、實時信息傳輸系統,實現對戰場環境和傷員的實時感知,路上傷員感知率100%。三是力量構成目標,建成具備前沿手術、隘口作戰急救、空地轉運救治等模塊齊全,適應各類高原衛勤保障任務的野戰醫療隊。四是健康維護目標,形成高效的高原健康維護體系,控制訓練傷的發生率逐年降低5%左右,急性高原病發生率逐年降低5%左右,慢性高原病發生率逐年降低5%左右。五是教育訓練目標,獲批軍隊學員規范化培訓實踐基地,建成區域性高原病防治和戰救能力培訓中心,年培訓軍隊學員50名,基層衛生人員100人,一線官兵2000人。六是科研創新目標,建成傷病救治臨床現場研究基地,實現科研產出。年發表論文10篇以上,年獲批大學及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2項。
2.4 創新建設機制一是一體化機制,依托內地軍隊三甲教學醫院和邊疆中心醫院共建試點機遇,深入推進“全面嵌入、融合共建”一體化建設模式,堅持目標融合、規劃融合、力量融合、機制融合,定位人才一體、資源一體、平臺一體、觀念一體的發展路徑,創新異地共建模式和學科人才管理機制,構建形成與教學醫院管理體系相協調,與邊疆區域醫療相銜接的現代化軍隊醫院管理新體系,探索實施學科異地直管、編制上下互通,人力靈活調配、財務統一核算的管理新模式,挖潛激活中心醫院學科建設發展動力[10]。二是人才培養機制,結合西藏高原特點和官兵衛勤保障需求,充分發揮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及中心醫院人才學科實力和醫療保障能力綜合優勢,建立高原邊境衛勤人才流動培訓儲備庫,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集中管理、派出保障、前出培訓”的軍隊衛生力量生成和管理模式,著力解決基層衛生機構醫療干部實踐平臺受限、保障能力欠缺、工作動力不足等問題,有效整合高原邊境地區部隊醫療衛生資源,優化衛勤力量管理使用,全面提升高原病防護和戰創傷救治水平。同時,圍繞區域衛勤保障任務特點和衛生干部隊伍建設實際,根據區域技術優勢,打造“中心醫院-軍區總院-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分層次培養體系,科學構建衛勤保障鏈人才梯隊,不斷強化衛勤保障崗位勝任能力。
高原邊境中心醫院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在建設過程中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清晰的實施策略、強大的支持力度和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通過全院上下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通過建設,力爭顯著提升區域內戰創傷救治及疑難病癥綜合診治水平,大力促進高原邊境中心醫院衛勤精準保障和現場研究能力生成,輻射帶動區域衛勤保障水平持續提升,滿足邊境一線官兵就近享有高水平醫療服務需求,成為戰場傷員救治鏈和平時健康維護鏈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