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后,為復辟帝制,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使舊道德、舊思想卷土重來。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受過西方教育的有識之士積極尋找擺脫現狀的出路,發起了一場思想文化革新運動。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更名為《新青年》),從此拉開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序幕?!肚嗄觌s志》以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為宗旨,啟發人們的民主覺悟,提倡思想革命,同時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題記
《青年雜志》是20世紀初中國一份具有深遠影響力的革命雜志,在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進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并為其他方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青年雜志》和《新青年》兩本雜志,它們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見證了其對中國文化、文學的巨大影響……
辛亥革命后,中國的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然而,當時的西方列強不斷加緊對華侵略,封建軍閥對內獨裁破壞民主,對外出賣國家主權。袁世凱在復辟帝制之時,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使舊道德、舊思想卷土重來,中國社會黑暗至極。在這種彷徨苦悶的氛圍中,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一批受過西方教育的先進知識分子致力于尋求擺脫現狀的出路,逐漸興起了一場以科學和民主為旗幟,向封建傳統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
【延伸閱讀】

□《紅色文物中黨的成長史》
□中國國家博物館 著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15年夏,陳獨秀從日本回到上海,同年9月15日創辦了《青年雜志》。他在創刊號的“社告”中寫道,“國勢陵夷,道衰學弊。后來責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蓋欲與青年諸君商榷將來所以修身治國之道”,將革除舊思想和封建陋習的重任寄予青年,期待青年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肚嗄觌s志》的內容新穎獨特,豎起民主和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大旗,與青年共同探討各國學術、思潮,給沉悶的思想教育界吹來一股清風,使人們從封建專制主義造成的盲從和蒙昧中解放出來,被譽為“青年界之金針”和“良師益友”。
由于陳獨秀在日本時曾有協助章士釗辦《甲寅》雜志的經歷,《青年雜志》的創辦也受到《甲寅》雜志的影響。二者不僅在政治立場和發刊主旨上相似,而且在作者群和編輯思路等方面也有很多沿襲,而對于“通訊”欄目這種討論形式的注重,二者更是如出一轍?!都滓酚?915年10月出至第十期后即被袁世凱下令查封,許多人把《青年雜志》視為《甲寅》的延續與替代。
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的發刊詞《敬告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在文中他屬望青年,強調改造青年思想,輔導青年修養的重要性,呼喚青年站在時代前列,自覺擔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針對封建思想文化對國人的束縛,從“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等六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世界、社會、青年、中國未來的看法,表達了他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強烈愿望。
胡適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后,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在新文化運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撰寫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刊登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上,整篇文章語言通俗,層次分明,先總述“八事”,然后再運用大量古今中外的論據分別對“八事”進行詳細論述,為后來論文的寫作提供了新的標準,有利于其規范化。此外,胡適還發起文學革命,在詩歌、戲劇、小說等幾個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18年,37歲的周樹人在錢玄同的動員下,首次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上發表了轟動中國文壇的白話文日記體小說《狂人日記》,這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看似滿紙瘋話,但幾乎所有語言都帶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它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對中國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促進民眾思想的覺悟,其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20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備受鼓舞,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號上撰寫了《庶民的勝利》和《BOLSHEVISM的勝利》(即《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他在文章中熱情歌頌和宣傳十月革命,將布爾什維主義系統地介紹給中國人民,并指出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重大指導意義。這兩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新青年》從民主主義刊物向社會主義刊物的過渡。
(摘自廣西人民出版2021年版《紅色文物中黨的成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