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 莉 梁愛麗 姚月華
城市公園綠地建設是實現美好人居環境的重要途徑,植物景觀空間是當代公園綠地建設的核心內容。目前廣西植物景觀設計尚缺乏植物景觀空間的設計思路與方法,而現有的植物景觀空間營造的理論研究選取對象多為江浙一帶的城市綠地,對指導廣西地區的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空間建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將從廣西公園綠地入手,以空間理論與植物造景相結合為突破口,深入研究、量化分析成功案例中植物要素與空間要素的關系。
本研究通過實地調查,參考園林專業人士的評價、游客使用率高、攝影愛好者們的喜好等幾個方面,選取廣西園林建設水平高的南寧、柳州、桂林3三市的城市公園進行調查,包括南寧市人民公園、金花茶公園、南湖公園、獅山公園、石門公園、鳳嶺兒童公園,桂林市訾洲公園、虞山公園、七星公園,柳州市龍潭公園、馬鹿山奇石園、雀山公園、柳侯公園,共13個公園。以園林植物營造為主的典型性空間作為調查樣地,選擇基面為草坪空間或鋪裝兩種植物景觀空間類型為研究對象,其中主要以草坪空間為主。所選樣地20個,面積達21萬m2,含31個大小不同的空間,在每個樣方中對圍合空間的植物進行全面的調查。為了便于研究,結合諾曼·K.布思的客觀實體(植物)圍合空間[1]及李韻平等基于空間基本理論[2]的角度對空間進行劃分(見表1)。
表1 廣西公園綠地空間植物景觀空間現狀與類型一覽表
選取典型的案例進行實地調研,調查結束后,對各樣方數據進行整理、歸納與總結。
主要運用株高測高儀、皮尺、奧維互動地圖、無人機等工具在現場進行調查與記錄,調查的因子有:(1)植物調查因子主要有植物種名、類型、株高、冠幅、層次、觀賞特性等因子,并實景拍照;(2)空間測量的因子有空間的面積、長、寬、林緣長度(或鋪裝空間周長),覆蓋空間面積(指喬灌木的種植面積)和開敞空間面積(草坪空間面積或鋪裝面積)。研究的內容、研究的范圍、樣方的面積選取依據植物空間的形態而定,調查結束后,對各樣方數據進行整理、歸納與總結,后期利用Auto CAD軟件繪制空間平面圖,計算植物覆蓋面積,分析示意圖,利用E×cel工具做統計分析。
借鑒建筑空間理論與生態學群落結構的研究方法,總結植物空間數量特征,探討植物空間與群落結構之間的關系。
(1)用群落各層次植物的蓋度來分析空間的圍合感。蓋度是植物群落學上一重要指標,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積占樣地面積的百分比[3]。植物蓋度是衡量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間面積的一個指標,因此不同層的蓋度、同層常綠和落葉的蓋度比對空間的圍合感有較大的影響[4-5]。
(2)不同高度的植物對空間立面的影響分析空間的垂直結構。為便于分析,根據植株實測高度,將植物群落層次劃分如下:上層為高度≥6m的植株;中層為高度3m~6m的植株,包括喬木幼苗及幼樹;下層為高度≤3m的植株。
(3)采用“形狀指數”對空間形態進行描述,通過計算空間形狀與相同面積的圓之間的偏離程度來測量空間形狀的復雜程度,其公式如下:
式中,S為形狀指數,A為空間面積,L為空間林緣長度。一般而言,S越大,說明空間形狀越復雜,與外部能量、信息等交流越便利[5]。
(4)采用主要觀賞點離觀賞面的距離(D)與植物群落高度(H)的比值來分析空間的封閉程度、空間的感受與人在空間中的行為。
植物景觀空間的封閉性與每個空間的植物高度、種植密度和連續性有關。植物具有生命性這一特點,決定了景觀空間是變化的不規則的這一特性,其起伏的林冠線、曲折的林緣線和植物自身的不斷生長,使得空間的長寬高也在不斷變化,空間的類型也有可能隨之而改變。廣西公園綠地植物景觀空間封閉程度尺度關系見表2。
南寧市青秀山環山秀坪大草坪空間、柳州市龍潭公園入口大草坪空間D、柳州市龍潭公園入口大草坪空間B、桂林市訾洲公園楓丹留丹空間的空間等9個空間的D/H>4,空間有空曠之感;柳州市龍潭公園春花島草坪空間A,南寧市獅山公園棕櫚園草坪空間A、桂林市虞山公園演藝廣場前草坪空間等14個空間D/H在2~4,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南寧市金花茶公園無憂花山林一隅D/H=1.42、柳州市柳侯公園伊拉克蜜棗走廊空間D/H=1.03,屬于垂直性空間,頂層無覆蓋的草坪空間中其封閉性最強;柳州市雀山公園北門入口香樟林下空間、柳侯公園柳文寓景空間頂層有覆蓋,周邊有一定植物的圍合,雖然D/H在4.7~5.6,但是封閉程度強。所有空間封閉性最強的是柳州市雀山公園清蔭佳處、南寧金花茶公園茶花苑一隅兩處空間。正因為圍和程度不同,使游人產生不同感受,視角開闊能比較自如地觀賞周圍景物,調整自己的行為,人們在開敞空間和半開敞空間中行動較為活潑,如老年人排練,中青年素質拓展以及兒童奔跑嬉戲;而隨著空間感越來越強烈,人們轉而表
現為比較安靜地坐憩聊天,活動空間中活動以觀賞植物景觀為主。在柳州市雀山公園清蔭佳處與南寧市金花茶公園茶花苑一隅、南寧金花茶公園文娛大草坪C等空間內活動表現為坐憩或觀葉賞花等較為私密的個人活動;在柳文寓景、柳州雀山公園北門入口香樟林下空間、金花茶公園無憂花山林一隅等覆蓋性空間,由于林下設置了多個休憩座椅,使用者多為老年人,他們可以坐憩、打橋牌、聊天。因此在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型人群的不同活動需求、心理特征,以營造滿足大眾需求的植物景觀空間[6]。
植物景觀空間的圍合感主要體現在形成障景和控制空間私密性兩方面,因此與圍合空間的植物密實度有關,而植物密實度與植物蓋度有關。植物蓋度是衡量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間面積的一個指標,因此不同層的蓋度、同層常綠和落葉的蓋度比對空間的圍合感有較大的影響[4-5]。本研究根據20個樣地中起圍合和分割作用的林帶群落的典型群落進行了分析,通過對典型植物群落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圍合廣西公園綠地植物景觀空間中的植物,主要以鄉土樹種為主,大部分的群落三季或四季有景可觀,體現了植物群落的地域性特征。
對13個群落的蓋度統計(見表3),總結出了3個典型的配置模式。第一種模式為:“上層常綠+中層常綠+下層常綠”,該配置模式障景效果較好,圍合空間的密實度高,但是缺少季相變化。第二種模式為:“上層常綠—中層落葉+下層常綠”,該模式中間層次的植物景觀季相性突出,植物的落葉與否對空間的圍合感有較大的影響,會隨著季節的變化給空間帶來封閉度不同的空間感受。第三種模式為:“上層落葉+中層常綠+下層常綠”,此類空間的季相變化豐富,上層植物的落葉與空間的圍合度影響較小,上層植物落葉后對空間的明亮程度會有一定的影響,隨空間面積的大小變化而不同。三種模式在相同的空間范圍內對空間圍合的影響程度為:上層常綠—中層落葉+下層常綠>上層落葉+中層常綠+下層常綠>上層常綠—中層落葉+下層常綠。
表3 廣西公園綠地植物景觀典型群落既配置模式一覽表
對13個植物群落的不同層常綠、落葉植物蓋度統計見圖1,上層植物不管是常綠還是落葉為主,蓋度基本在90%,所有群落中下層蓋度為80%,其中常綠植物較為穩定,基本在60%左右浮動,這兩個層次體現了植物種植的密實度和連續性,使得圍合效果明顯。群落的總蓋度在157%左右。植物群落復層式的配置,不僅圍合感強,控制私密性,而且各層級均能取得比較好的生態效果,結構穩定。
圖1 典型植物群落層蓋度
對13個植物群落內的常綠與落葉統計、分析見圖2,從13個植物群落不同層次常綠、落葉植物蓋度統計比來看,主要以常綠植物為主,這與空間中以常綠植物圍合空間,形成統一、穩定的綠色基調有較大的關系,但就不同的搭配模式來說,每個群落不同層次之間的常綠與落葉比又各有差異。
圖2 典型植物群落常綠與落葉蓋度分析
空間形狀指數是重要的空間形態分析指標[7],數值越大,說明空間形狀就越復雜,空間層次就越豐富[8]。廣西公園綠地植物景觀空間中大尺度的草坪空間(面積3000m2~11000m2)的形狀系數平均值為1.45,中等植物的草坪空間(面積800m2~3000m2)的形狀系數在1.32之間;小尺度的草坪空間(面積300m2~800m2)形狀系數為1.65,封閉性空間的平均形狀指數為1.96,垂直空間的形狀系數最小,平均為1.3,覆蓋空間的形狀系數最大平均為2.37(見表4)。杭州西湖綠地是全國公園綠地的成功典范,草坪空間中大尺度空間,形狀指數為2.5,中等尺度的空間,數值為2.0,小尺度空間數值在1.5[4]。與之相比,廣西公園綠地中的大中尺度的草坪空間在空間層次的處理上要弱很多。很多大尺度空間如南寧市青秀山環山秀坪大草坪空間、鳳嶺兒童公園陽光大草坪等空間尺度達上萬平方米,其空間開闊,雖然能夠滿足團體活動的功能,但是缺少層次變化,在空間體驗上難免存在乏味之感。建議在今后空間改造過程中,通過曲折的林緣線豐富空間形態變化。
表4 廣西公園綠地植物景觀空間形狀指數一覽表
上文根據調查數據將植物群落層次劃分為:上層高度≥6m的植株;中層高度在3m~6m植株,包括喬木幼苗及幼樹;下層高度≤3m的植株,由于下層植物的不僅包括了小型的喬木和紅楓,還包括自然形態的灌木、整形和成片種植地被植物,為了方便統計,下層高度≤3m的植株面積總和除以4,得出3m以下的植物數量。調查結果表明:(1)高度≤3m的常用植物種類有鵝掌柴、紅檵木、三角梅、沿階草、花葉艷山姜、棕竹、水鬼蕉、花葉冷水花、紅楓、棕竹等;高度在3m~6m的常用植物種類有桃花、櫻花、紫玉蘭、散尾葵、魚尾葵、桂花等;高度≥6m的常用植物種類有香樟、楓香、銀杏、小葉榕、洋紫荊、藍花楹、大王椰、蒲葵、假檳榔等(見表5)。各層次的植物均在空間立面產生大的影響,3m以下的植物主要以球形灌木和低于1.5m的地被植物為主,主要體現的是植物的物質性封閉功能,3m~6m的植物以視覺性封閉性為主,進行空間的劃分和視線的組織,中下層植物決定了空間的密實度和連續性,圍合效果明顯;上層植物主要決定空間高度,決定了林冠線的形態。(2)從植物的總體使用頻率和種類數量來分析(見圖3、圖4),高度≤3m的植物總體使用頻率和種類數量最高;高度在3m~6m總體種類和數量上均最低;高度≥6m的植物數量較多,但種類偏少,所以在今后的設計中應當進一步加強中層植物的運用;上層植物數量較多,但種類偏少,由于上層植物比較容易創造跌單起伏的林冠線,應當增加上層對林冠線起控制性作用的植物種類。由此可見,從垂直結構層次來考慮園林植物空間營造時,應著重選擇中、下層植物,這是觀景的兩個主要層次,能創造很好的近景;為了形成很好的林冠線則要以上層植物為主。
表5 不同高度使用頻率較高的植物種類一覽表
圖3 植物景觀空間植物種類使用統計表
圖4 植物景觀空間植物數量統計表
以上植物景觀空間的營造規律和數量關系將為廣西營造高質量的園林植物空間提供基本依據。未來,在廣西公園綠地植物景觀空間設計或改造的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活動類型選用合適的空間植物,以適應景觀空間尺度與空間封閉程度,并根據不同層次植物的蓋度尺度來控制空間的圍合感。同時,還應當進一步加強中層植物的運用豐富空間的立面效果,通過林緣線、線林冠線的藝術化處理,豐富空間的平面、立面的形態,使植物景觀空間更加人性化、藝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