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恒山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范恒山
在2035年初步建成和2049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個目標設定以后,我們的城市的發展就面臨著新的使命。我們的現代化是什么樣的現代化?習近平同志講了五個方面,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第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第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第四是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第五是走和平發展之路的現代化。這五點都很重要,其中一點跟我講的密切相關,就是我們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這樣一個要求面前,我們的城市發展應該承擔什么樣的功能?城市發展模式應該做什么樣的改變,值得認真研究。
我們首先要明確以下兩點:一是城鎮或者城市是推進現代化的主要力量,城鎮或者城市是優質資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是人口和經濟的核心載體,是生產消費的關鍵支撐,也是創新創造的主體動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的能量。所以我們常常說城鎮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必要之路,而城市是國家現代化的基本支撐,這是要明確的。相應地要認識到,城鄉分割和各自為戰的傳統城市化發展模式是難以成為支撐現代化的強大動能的。這種模式不僅不能實現圓滿的全面的國家現代化,甚至也無法帶來城市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二是徹底改變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不僅有必要,而且有條件。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就,推進現代化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第二,市場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公平公正、統一開放的高標準的市場體系正在抓緊建設,正在初步形成。第三,支撐現代化發展的城市能量的發揮,在于在優化各自功能的基礎上實現協調聯動,集中體現為三個方面,在協同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積極能量,在協同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組合體的整體能量,在協同中實現最大限度的對鄉村的帶動功能。
在剛剛公布的十四五規劃中特別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戰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聯動和特色化發展,使更多的人民群眾享受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把握這一要求,根據上面的一些分析,我認為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推進我們的城市發展,在現代化建設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支撐作用,特別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在構建產業競爭力方面,一要立足于發揮比較優勢,體現于能力與條件的匹配性;二要堅持發展實體經濟為主體,努力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三要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強化產業體系提升的技術支撐。
在打造高質量生活方面,一要因城制宜發展大眾經濟,夯實城市合約發展的社會基礎;二要高水平打造新老基礎設施,為人民生產生活的便利提供優質的條件;三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構建美麗城市。推進綠色發展,構建山水林田城協調發展的格局決定著城市的品質,決定人民生活的質量;四要優化城市治理,構筑潤物無聲的管理格局。把法律手段的剛性、行政手段的柔性、數字手段的靈性有機結合起來;五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高安全風險的控制能力。要改造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以及城中村等等,還有對樓層高、風險高等等的高危地區進行更新和改造。
首先,要把做實做強中小城市作為推動城市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導向。我們鑒于城市的特殊地位,城市間的各自為政和惡性競爭所帶來的危害往往大于一般地區間的競爭。反過來協同聯動就能夠促進自身發展和區域協同。按照十四五規劃的要求,要分類引導大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有機互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其次,要以產業為重點,優化城市間的功能分工。城市的多元需求和各自為戰,很容易形成功能龐雜和同構,而這又形成了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直接體現在產業的同構上。結果導致資源要素的浪費,影響創新能力,也加劇了城市的老化,制約了城市發展的進程。應該以產業為重點,立足于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優化城市間的分工,同時加強合作來促進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協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未來產業加快發展,形成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力或者區域競爭力。
第一,要實現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城鄉打破二元結構,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治理;第二,實現城鄉資源要素的平等交換。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最重要的就是城市市民和農村居民有同等的發展機會,同等的發展權利,在生產資源和重要的要素方面,一定要按照市場的規則來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第三,要實現生產經營模式的創新。包括推動戶籍制度改革,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向中等規模的城市轉移,為農村減少人口,實現規模經濟提供條件。同時要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改革,為現代化的生產方式、體現時代水平的科技手段、以及高效能的操作平臺進入農村、服務農村、拓展農村的產業來提供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在推進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基礎上,實現城鄉聯動互補,最后達到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