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精奇



“左聯”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中國共產黨1930年在上海創建的一個文學組織。它所引領的中國左翼文化運動,不僅是一場純文藝運動,更是一場社會革命運動,是中國共產黨文化戰略的一部分,成為中國革命文學史上的豐碑。
革命戰爭期間,有一批富有才華的嶺南潮州青年,走在時代前列來到上海投身革命,目的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他們當中,有戴平萬、洪靈菲、馮鏗、陳波兒、柯柏年、梅益等。這群潮州青年在中國文化戰線上勇立潮頭,搖旗吶喊,沖鋒陷陣,不怕犧牲,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創立中國革命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從潮州大地成長走出的這批仁人志士,既是革命家、社會活動家,又是文學家、新聞家、翻譯家、藝術家。這批潮人俊彥尊稱“左聯潮州六杰”,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中國革命的先驅,也是中國現代革命文化的大家巨匠。而在“左聯”創始人中,戴平萬、洪靈菲就是來自潮安。
“左聯”領導人之一戴平萬
戴平萬(1903—1945),原名戴均,1903年出生于潮安歸湖鎮溪口村。戴平萬與洪靈菲一路求學,志向相投,并肩作戰。1922年乘船同赴廣東高等師范學校讀書;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海陸豐農民運動留下他們的身影;1926年回家,后與洪靈菲相約赴上海。潮汕“七日紅”后,從上海赴汕頭;1927年冬,同洪靈菲乘船再奔上海從事革命文藝創作,參加“左聯”的籌備及成立大會,是左聯12名籌備委員會委員之一。
抗戰爆發后,戴平萬在上海從事《新中國文藝叢刊》和《文藝新聞》編輯工作。1940年赴蘇北根據地,從事新聞和教育工作,任魯迅藝術學院華東分院文學系教授。1941年,負責《抗戰報》的主編工作。1942年被調往蘇中區黨校任副校長兼教務主任。1945年逝世。
戴平萬故居是一座“下山虎”式潮汕民居大宅,總面積1300平方米,寬敞氣派。門樓屋檐下,正中央“儒林第”三個綠色大字端正有力。這是戴平萬的父親戴貞素的筆墨,他是清末秀才且書香世家,一生從事教育事業,在潮汕頗有名氣。也許正是這樣的書香氛圍,讓戴平萬自幼博覽群書,易于接受新思想,為后來投身革命打下堅實基礎。
“左聯”七常委之一洪靈菲
洪靈菲(1902—1934),原名洪倫修,1902年出生于潮安區江東鎮紅砂村。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愛國運動,并在戴平萬的介紹下于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3月2日,洪靈菲不僅成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2人籌建組成員,還當選為“左聯”七常委之一,并任“左聯”黨團成員,負責工農兵文化委員會工作。
1931年9月,洪靈菲任上海反帝大同盟中共黨團書記,組織領導上海民眾抗日運動。1932年6月,從“上反”調到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擔任領導工作。1933年7月26日,他遭叛徒出賣,被國民黨憲兵團逮捕。被捕后,他堅守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錚錚鐵骨,忠貞不屈,堅決不泄露黨的秘密。1934年中秋前后,年僅32歲的他被槍殺在南京雨花臺。
洪靈菲短暫的一生,遭遇了逃亡饑餓背叛被捕等至暗經歷,卻始終未放棄抵抗斗爭,以筆為槍向黑暗的社會宣戰。在他的故居里,展示了一些他的代表作品,在一字一句中我們仍能真切感受到他的一腔革命熱情。他的憤世憂國、還有對家鄉的眷戀,這些在當時的巨大作用以及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
在距離洪靈菲故居不遠的韓江江東堤,紅棉公園是南粵“左聯”之旅的一個重要景觀紀念地。紅棉公園的命名,就是源自洪靈菲的詩作“劇憐古道紅棉樹,落盡千花人未知”。紅棉公園主要展示內容是南粵“左聯”代表人物及其優秀文學作品。公園建有文學小徑、南粵“左聯”紀念墻等宣傳紀念設施,是南粵“左聯”文學青年紀念地。一個個景觀讓后人走近“左聯”那段歲月,認識從韓江走出來的“左聯”進步青年。
這群熱血的潮汕兒女們,以“潮州左聯六杰”為代表的文化青年,以筆為刀,用文學吹響革命的號角。或用文字、或用藝術,背靠韓江流域文化底蘊,投身于革命,用自己的一腔熱血,給當時昏天黑地的中華大地,燃起一點點的光。這一段紅色記憶,我們應當銘記。
甘甜的韓江水孕育出厚重的潮州文化,風起云涌的革命年代造就了潮州英才輩出,地域不大的潮州在短時間內同時涌現了眾多在南粵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革命家和文化名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潮州左聯六杰”集中體現了潮州人文精神。他們給了潮州和潮州文化以自信,潮州和潮州文化因他們而驕傲。他們有理想有抱負,向往光明,開放兼容,介紹傳播外來優秀文化,沖破封建禮教桎梏,成為反帝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平等的堅強戰士。他們學有專攻,不斷求索,勇于創新,個個德才兼備,德藝雙馨,在各自的領域上都取得了驕人成就。他們從韓江走向上海灘,成為南粵“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左聯”思想和精神至今仍源遠流長并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