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揚漢



孔洞,位于懷集縣東部鳳崗鎮崇山峻嶺中,與陽山縣交界,距離懷集縣城50多公里,雖然地處偏僻山區,卻時常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探秘。時隔10多年,最近我又走進這個有點神奇且讓人帶有幾分遐想的地方。
1月31日,筆者和幾位朋友相約來到孔洞村。這里高山環繞,綠野田疇,因進村要穿過一條彎曲的山槽,如穿山洞般,故稱孔洞。孔洞人并不姓孔,有成、何、黃、陳等姓人家,其中成姓居多。全村3萬多畝面積中80%為山地,人口1400多人。
走進孔洞村,只見村寨由兩個小盤地構成,一山隔開,一溪相連,山上林木茂盛,溪水清澈見底,一派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的景象。這個建于清朝順治初年(約1652年)的村落,整體布局以舞龍山下的德惠成公祠、觀音堂為核心,分東、西兩翼,分別以孔鄉書院、裕后樓為主調,呈“品”字結構。建筑物門前都有圍墻、門樓,圍墻前面有半月形的水塘。建筑材料為青磚灰瓦,石條巨杉。工藝有畫、雕、刻,手工精湛,美侖美奐。每座建筑物形體各異,自成特色,既重實用,又講究美觀,富有嶺南特色,古色古香。還有文武舉人的牌匾、習武使用的石墩、石屐、石擔挑、石磨以及清朝皇帝詔書石刻等歷史文物,是一個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特色古村落,猶如鑲嵌在大山深處的一顆明珠。
行走在這個建筑風格獨特、歷史悠久、富有民間工藝韻味的古村落,可見村寨布局講究人與自然和諧,文化底蘊深厚。所有建筑物順著山坡而造,依山傍水,刻意追求建筑與自然的有機融合,前面留有大片田地,給人居環境有開闊的空間感。大型建筑物前面砌有池塘,講究風水格局,給人以山清水秀的感覺。我們走進“德惠成公祠”,觀賞了孔洞村的觀音堂和孔鄉書院,探訪了裕后樓,見到了門樓額懸掛的“武魁”牌匾和前殿門額的“拔貢”牌匾。這些古建筑風格上追求藝術美,用料上普遍使用青磚、灰瓦、杉木、石柱、石墩、石板、地磚、陶瓷等。造型上講究對稱美,每一座建筑物呈長方形,可以找出它的中軸線,左右對稱,甚至連門窗、壁畫、花紋也服從于中軸線,整齊、美觀。裝飾上體現書香門第氛圍,每道工序都經過精心的藝術加工。窗的造型有長方形、圓形、葫蘆形,大小不一,布局協調。瓦頂兩側呈鑊耳或古錢形,瓦脊呈龍鳳,瓦檐拼封,木柱圓形,橫梁呈花鼓形。這些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資格居住的鑊耳屋,在建造過程中所采用的材料十分講究,所用的磚都是采用打磨過的青磚,而且造工精細,鑊耳的結構從檐口至頂端用兩排瓦筒壓頂,并用灰塑封固,處理收口的工藝是整座建筑工程難度最高,造價最貴的地方。此外,詩、書、畫、對聯,行書、諧書、篆書,陽字、陰字,花草、動物各種圖案與建筑有機地相結合。
漫步在窄長的古巷上,撫摸著殿堂的青磚灰瓦,看著殿脊灰雕的飛鳥龍鳳以及墻檐的花草圖案,濃郁而莊嚴的歷史氣息瞬間撲面而來,仿佛穿越時空回到清朝那個時代。站在地勢高處的樓頂舉目四望,清一色的鍋耳屋頂讓人眼前一亮,雖然它飽經滄桑歲月的洗禮,卻猶如優雅的老婦人風韻猶存,靜靜地述說著塵封已久的歷史輝煌……
孔洞人能文能武,愛舞獅、舞鹿,每到新年青年男女都喜歡舞獅、舞鹿,鑼鼓伴奏,鞭炮聲聲,吸引村民聚攏觀賞,不但在本村舞,還游走于各個村寨,甚至鬧到二月初二才結束。
三百多年來,孔洞村出了不少庠生、秀才、貢生、監生、登士郎、舉人。其中成曰陽(1766—1825年)于1788年中武舉,因保一方平安有功曾被清朝廷授千總武略騎尉,賜“奉天敕命”金條封賞,敕封圣旨今仍刻在其墓碑上。這些文官武官衣錦還鄉后,舍得花錢修造富有嶺南特色的鑊耳屋民居,至今仍保存完好,成為懷集最大的鑊耳建筑群。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推動下,孔洞村村民秉承祖傳的家風家訓,栽樹種果,勤勞致富,全村七成農戶種植沙糖桔,種植面積3000多畝,家家戶戶建起了鋼筋水泥樓新民居,過上了殷實的小康生活。我們從村的主干道一路行走,目之所及,是一幢幢整齊的現代樓房和一批保留得比較完好的古建筑,穿過村居屋巷,可看到家家戶戶門前整齊地擺放著垃圾桶,沒有散養亂竄的家禽和糞便,巷道干凈整潔,老人在門前乘涼閑聊 ,小孩在干凈的空地上嬉鬧……
2004年,孔洞村的古建筑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8月26日,孔洞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孔洞村被授予“肇慶市宜居村莊”;2020年8月24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公布首批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名單,孔洞村榜上有名,成為沙糖桔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