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嶼


【摘要]衡復風貌區是上海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老舊住區面臨著綠化改造的迫切需求,探索可持續的綠化環境更新模式成為該區域的重要議題之一。本文以衡復風貌區徐匯區部分的老舊住區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綠化的現狀及特征,從改造角度入手,尋求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歸納總結出適合衡復老舊住區綠化改造的方式,以適應未來一段時期內綠化環境更新的需要。
【關鍵詞】衡復風貌區;老舊住區;綠化改造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2.007
作為上海市區保護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衡復(衡山路 - 復興路)歷史風貌文化保護區總面積達 7.66平方公里,橫跨黃浦區、靜安區、徐匯區和長寧區[1]。其中徐匯區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以下簡稱徐匯衡復)是上海保護規模最大、歷史遺存最多最完整的風貌區,是上海城市記憶、文化個性和生活品質的重要品牌[2]。分布在該區域的老住宅成片,由于其歷史、區位等因素,往往成為綠化改造的重點區域和各項矛盾產生的中心。通過細枝末節的綠化改造,提升老舊住區內居民的生活環境,是一個迫切而又重要的課題。
1、徐匯衡復老舊住區原有綠化概況
徐匯衡復老舊住區的綠化多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房屋建設單位和房管部門重視植樹,在這些住區的房前屋后種植樹木[3]。由于缺少系統的規劃與養護,苗木品種配植僅追求速生、快綠,喬木多以香樟、女貞、構樹、泡桐、楓楊、水杉、懸鈴木、廣玉蘭為代表,灌木以杜鵑、瓜子黃楊等為代表,地被以麥冬為代表,草坪則多為單一暖季型草種為主。
由于植物搭配、種植位置與植物本身生長習性不符,早期種植的喬木光照條件好,越長越高,遮天蔽日,導致后期種植的喬木、灌木、地被無法得到充分的光照,徒長、傾斜、枯萎,地被裸露、景觀呆板、色彩單調。這些原有綠化,不僅影響美觀,也給居民帶來了種種不便。
2、徐匯衡復老舊住區綠化改造的重要性
老舊住區在整個徐匯衡復風貌區發展、建設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居民賴以生存的家園。對這樣的住區進行綠化改造, 也成為很有必要的利民惠民措施,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有著直接的重要作用。
根據《上海市舊住房綜合改造管理辦法》、《徐匯區住宅小區建設“美麗小區(家園)”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關于加快推進本市舊住房更新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徐匯區逐年推進衡復風貌區老舊住區綠化提升改造工作[4-6]。筆者歷經了天平街道、湖南街道多個項目的綠化改造工作,從現場踏勘、協調座談、方案制定修改到最后施工全程組織參與,現結合這些改造經驗,探討衡復風貌區老舊住區的綠化提升改造思路。
3、 問題
3.1 附屬綠地分布零散,面積狹小
衡復老舊住區的附屬綠地,雖然房前樓后均有綠化,但受高密度房屋的擠壓,附屬綠地面積極為狹小,分布零散。普遍缺少符合居民生活需要的其它綠化形式如游憩花園、社區小廣場等。造成居民雖處處見綠,卻無處可以滿足自己對住區園林環境的使用需求。還有公共停車位嚴重不足,造成自行車、小轎車亂停車現象嚴重,損壞綠地,擠占小區本就不寬的道路,極大影響居民的出行,同時埋下不少的安全隱患。
3.2 部分大喬木對住區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作用
由于歷史原因,在建設時期,這些住區主要是用來安置居住,綠化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因此,絕大部分衡復老舊住區附屬綠地種植時,追求速生、快綠、簡單、易行,喬木多以懸鈴木、青桐、香樟、水杉、楓楊、廣玉蘭為代表。
時至今日,這些經年生長而成的喬木濃陰蔽日,與樓比高,樹根遍布綠地,樹冠投影下缺少光照,不僅影響居民室內采光,也導致中、下層植物生境惡劣,造成歪斜、徒長、退化、枯萎,病蟲害嚴重等問題。灌木叢中野狗野貓成群結對,夏季蚊蟲滋生,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并且存在安全和衛生等隱患。
老舊住區內的大喬木樹齡老,小部分已被選為古樹名木或古樹后續資源,其余部分受資金缺乏、施工條件等原因限制,難以對其遷移、修剪,成為綠化改造的疑難雜癥。
3.3 居民對于綠化改造意見不一
衡復老舊住區居民多以退休老同志和外來租賃戶為主,要么身體不便,要么忙于工作,不愿參與綠化改造前期意見征詢。改造中,一旦觸及到其自身利益,例如恢復因晾衣、種菜、停車而占用的綠地,改造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等,會引起居民的強烈反對。
3.4 缺乏施工條件
衡復老舊住區附屬綠地通常位于住宅庭院中,四周被圍墻、建筑阻擋,普遍缺乏便利的材料運輸條件,甚至無施工便道,只能從居民家中通過,存在現場施工搭建臨時設施困難,周轉材料堆放場地不足、材料周轉難度大等問題。
3.5綠化改造成果難保障
許多單位對住區綠化不夠重視,在工作交叉中存在矛盾,容易和電纜、供水、燃氣管道等建設工作產生施工矛盾,在地下管道上面重新復綠種植的園林綠化植被難以生長,而已有喬木生長的根系也對管網維修改造造成不便,導致難以全面兼顧綠化工作與其他多方工作均做到最優化。
居民愛綠護綠意識仍有不少欠缺,隨意踩踏、毀綠占綠事件常有發生,這對綠化改造后期養護也帶了很多問題。比如,經常出現市民為圖省事方便而踩踏出現的小道,破壞了綠化,出現這種情況之后,綠化工作人員即使勸導也起不到實際效果,對破損綠地重新補栽后,沒過多久又被踩踏,浪費了較大的人力、物力,也未取得較好的效果。
3.6政策支撐不足
指導政策不足,老舊住區改造涉及內容多且瑣碎,其中所涉及的工作機制、操作流程、資金保障、公眾參與等內容缺乏相關的引導、鼓勵和約束政策加以明確,使得部分老舊住區改造工作無據可依,無法有序進行。加之更新工作難度大、協調難、周期長、回報低,缺乏相應的鼓勵政策,使得更新改造工作動力不足,進展緩慢。
現有政策機動性不足、動態更新不及時,既有技術準則或政策規定在制定時往往欠缺對老舊住區實際情況的考慮,導致老舊住區在更新改造過程中面臨諸多限制而無法順利開展。
4、 對策探討
4.1推行綠化改造事前征詢制度,充分聽取居民的意見
在衡復老舊住區綠化改造項目的前期,推行事前征詢制度,由物業、居委、綠化設計組成工作小組,對列入擬綠化改造的區域,張貼征詢告示,征詢居民是改造意愿及需求。工作組負責收集意見征詢單,并進行匯總統計,將意愿征詢結果予以公示。愿意改造的居民戶數占實際戶數比例達到一定比例后,改造意愿征詢通過。第二輪設計意見征詢,設計人員現場踏勘,實地聽取改造意見,在滿足居民的合理需求的同時,也與整體設計相協調,以治本為重,力求綠化改造不僅解決綠化擾民的問題,更要達到綠化真正為居民服務的目的。
4.2 合理規劃綠化面積,以人為本
根據衡復老舊住區的原有綠化現狀規模和居民數量,篩選出相對集中面積較大的綠地,改造成集中綠地,在綠地內增設小型休閑廣場,供居民日常游使用。在鋪地材質選擇上考慮以人性化、生態型為主,比如采用草坪與磚、石、混凝土相結合,造價較低,美觀實用[7]。在改建中,盡量保留形態較佳的大喬木,遮蔭點景。
目前徐匯衡復老舊住區附屬綠地面積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逐漸縮小,譬如住區內道路狹窄需要拓寬、違章搭建、改建停車位。老舊住區綠地面積被侵占,順勢發展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等立體綠化,可以保持綠地面積不變乃至增加[8]。另外,合理將大樹下方綠地改建為生態停車位,既能保證綠化面積不變,又能解決大樹下方苗木徒長、枯萎的窘境。
4.3 完善綠化改造相關管理制度
為了提高綠化改造管理水平,應加強內部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和規范性,要持續不斷地完善管理的各項流程及規章制度,形成精細化的管理模式。不斷進行管理理念創新,鞏固、加強各部門之間的配合與協作,從而使綠化改造管理得到最大化提升。
4.4 推出大樹遷移、砍伐作業指導規范
在徐匯衡復老舊住區綠化改造時,對于居民的大樹遷移、砍伐要求,往往只能參照市區兩級的綠化條例,由于該區域的實際情況復雜,無法完全解決實際問題,所以研究制定徐匯衡復大樹遷移、砍伐指導規范及標準,有助于在大樹施工時的有理有據,能夠規范、指導綠化改造的現場作業,更好的滿足居民的需要。
4.5 做好綠化宣傳保護工作
園林項目負責人必須要做好綠化保護宣傳工作,不僅要現場與居民大力溝通綠化改造的重要性,還要通過多媒體平臺進行大力宣傳,這樣才能通過提高群眾環境保護的意識。只有真正提高大眾生態環境維護的意識,才能保證綠化養護管理工作落實到位。
4.6 落實業務培訓工作
對于人員招聘而言,不僅應優先聘請相關專業的優秀人才,而且要保證在其應聘之后開展業務培訓工作,這樣才能保證相關人員在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的養護管理技術,并通過實踐滿足園林建設的需要。同時,園林工作也要聘請專業人員對相關工作人員定期進行職業培訓,并針對不同植被的特性進行全面劃分,這樣才能保證養護管理工作的開展更具針對性,從而真正滿足園林綠化建設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園林項目自身也要培養業務骨干,并與其他園林項目開展業務交流工作,這樣才能通過各園林項目自身的交流、探討滿足綠化建設工作的創新與融合,以此保證在技術上滿足養護管理工作的應用需求。
結語:
在目前城市發展模式轉向存量更新的情形下,通過綠化改造,改善居住條件、完善配套功能、提高環境品質,對老舊住區居住使用功能和整體形態、提高居住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徐匯衡復老舊住區綠化改造實踐,我們發現,大多數居民對于居住環境已經有了較高層次的需求,如何通過解決老舊住區綠化環境中的問題與矛盾,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的綜合效益,給園林行業的從業者提供了歷史的機遇與挑戰。綠化改造作為徐匯衡復老舊居住區改造中的重要方面,應該在管理機制、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上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沈野磊,上海衡復歷史風貌文化保護區景觀提升.中國花卉園藝,2018(16):第52-55頁.
[2]徐匯區人大工作研究會課題組,推進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精細化管理.上海人大月刊,2019(06):第47-48頁.
[3]周家騏,上海老舊居住小區園林環境改造研究,2008,南京農業大學.第46頁.
[4]忻雋,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發展定位與策略思考.上海城市規劃,2018(03):第66-72頁.
[5]陳基偉等,上海歷史風貌環境保護相關土地政策研究.科學發展,2018(03):第85-91頁.
[6]陳飛與阮儀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分類比較與保護規劃的應對.城市規劃學刊,2008(02):第104-110頁.
[7]蔣俊,上海金山老舊居住小區綠化改造策略研究——以上海某小區綠化改造為例.綠色科技,2017(15):第65-67頁.
[8]劉娟,上海市浦東新區20世紀50年代工人新村綠化現狀調研與環境改造初探,2016,上海交通大學.第94頁.
(本文作者單位為上海徐房綠化有限公司,上海,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