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華
【摘要】土地整理致力于優化土地空間,改善生態功能,促進自然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利用,促進人地關系協調。因此,要改變我國傳統的土地整理的傳統做法,以單一因素為中心,以土地空間為基礎進行綜合整地和恢復。促進土地整理的轉型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國土;綜合整治;規劃體系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2.019
1、新形勢下傳統土地整治需要改進的問題
1.1整治規劃實用性不足
此前的土地整理規劃分為國家、省、市、縣四級。自上而下編制,約束性指標逐步落實。規劃的重點是安排高標準基本農田和補充農田工程。在兩輪土地整理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方面,存在四個方面的不足。一是規劃層次多,國家和省級規劃作用較弱,且優先發布指標;市縣規劃的內容是相似的,但沒有體現出差異。二是土地整理屬于鼓勵扶持政策,其規劃約束性不強,地方規劃積極性不高。三是規劃內容包括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充耕地、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城鎮建設用地整理等,但由于編制時間和資金的限制,編制深度不夠。四是缺乏有效的考核機制,除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外,其他規劃目標的落實也參差不齊。
1.2土地整理工程重點
土地整理注重對工程項目的管理、監督和評價,并以此作為土地整理效益的評價標準,由此產生了“土地整理工程”。項目化土地整理雖然在優化城鄉資源配置、優化城鄉空間布局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缺乏對農村的統籌規劃,功能注入不足,土地整理的作用有限。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爭取資金投入和政策紅利。
1.3土地整理保障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還沒有土地整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大多是規范性文件。土地整理現狀不高仍是客觀現實。同時,目前的土地整理主要停留在項目管理層面,與綜合需要相去甚遠。相關標準的宣傳、培訓和跟蹤評價不及時,存在標準使用有限、應用轉化效果不高等問題。此外,地方土地整理機構人少事多,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土地整理機構水平參差不齊,技術力量分散,技術水平差異大,技術推廣應用不足。
2、構建國土綜合整治規劃體系的思考
2.1規劃體系構建的整體思路
一是借鑒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四梁八柱”的頂層設計,結合地方實際,建立“分類、分級”的土地綜合管理規劃體系,其中可以包括規劃體系,政策管理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其次,總結現行土地整治規劃體系的不足,明確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的關系,簡化現有的四級體系,體現各級規劃的定位。三是明確各級土地綜合和土地管理職能定位。自然資源部可重點開展政策引導、標準修訂、動態監管、技術推廣等工作;省自然資源廳應注重政策細化和績效考核;市自然資源部門重點做好專項規劃編制、實施方案審查、工程進度監督和總體驗收等工作;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重點做好項目申報、實施方案編制、總體規劃和項目推進工作。
2.2構建“專項規劃+改造單位規劃+工程規劃”的分級規劃體系
一是定位市專項規劃,指導改造項目選址、資金協調和項目整合。規劃期為五年,由市自然資源部門組織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主要內容是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現有發展密度和發展潛力劃分農村主體功能區;在功能區劃的基礎上,以行政村為單位確定土地綜合整治單元;提出土地綜合整治的目標是構建農村生態景觀體系;與農業、水利、園林等相關規劃銜接,明確土地綜合整治重點領域,建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數據庫。二是縣級整修單位規劃是深化鄉一級土地和土地空間總體規劃,實施村規劃一體化運作的“產業規劃實施”。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或者鄉政府組織編制,報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審核。規劃的主要內容是明確功能定位、建設目標、產業發展、用地布局、生態修復、農村風貌、資金需求、時序安排等,為改造單位實施和農村發展提供前瞻性、系統性的指導。三是項目規劃,是指為指導具體項目建設而編制的相關規劃、設計和方案,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程實施方案、高標準農田工程規劃設計等,建設區域規劃設計、綠色建設規劃等,由縣級有關職能部門或者鄉政府組織,按照審批權限報批。
2.3健全政策管理體系
按照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思路,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明確國土綜合整治項目立項、施工、變更、竣工驗收等各環節的工作流程及任務要求,規范國土綜合整治項目運行;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搭建“全國—省—市—縣”互聯互通的國土綜合整治項目信息系統,實行全生命周期監測與信息化管理,實現數據共享與信息交互。
2.4完善技術標準體系
為適應新時期國土綜合整治需要,應對現有涉及土地整治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等技術標準進行評估,及時優化提升。建議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中增加生態型整治技術、工藝、材料、設備等內容,推動土地整治生態轉型。同時,響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市級專項規劃應重視大地景觀規劃,構建“點、線、面”結合的鄉村景觀體系,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風貌;整治單元規劃應強化產業謀劃和鄉村景觀設計,解決農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的困境,以及鄉村勞動力減少導致農田景觀均質化問題。此外,各地應根據實際,制定整治項目后評價指南,提升項目監督管理、資金使用水平,提高投資效益和實施效果。
2.5統籌規劃,發揮“土地整治+”綜合效應
加強規劃指導,樹立綜合規劃設計理念,統籌農業、旅游、文化等方面的產業發展規劃,綜合考慮結合鄉村發展、鄉村旅游、農業業態、地方文化傳承等方面。結合當地特點和群眾需求,主動發揮土地綜合整理平臺作用,開展項目區總體功能區劃布局、總平面設計、土地利用規劃、基礎設施規劃和特色項目設計,明確建設藍圖,發揮“土地整理+”的綜合效應。最后,要嚴格執行村莊規劃,嚴格控制村外建房和審批前建房的行為,嚴格審批農民按村莊規劃建房,引導農民到新城鎮、新社區建房,探索建立保障房基地有償退出機制。
結論:
按照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創新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實行自然資源統一配置,實行分區控制,完善使用控制,加強對土地空間規劃的指導和約束,科學布局土地空間生產生態空間。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生態環境部等部委全面落實全面保護和綜合治理責任,形勢更加嚴峻,突破科學技術,拓展專業學科內涵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劉新衛.土地整治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J].資源導刊.2019(12).
[2]賈文濤.從土地整治向國土綜合整治的轉型發展[J].中國土地.2019(05).
[3]彭郭英.以“土地整治+”理念助力田園綜合體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發展[J].浙江國土資源.2018(03).
[4]王威.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J].中國土地,2019(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