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要】一個城市的品質和文明程度,和是否適合弱勢人群居住有著直接的關聯;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是一個關于需要結構的理論,我們在設計一個場地時,一直尋求如何真正做到人性化和以人為本,而不是喊口號,因此嘗試基于該理論從研究各年齡層人群的切實需求出發,找到設計的針對點。
一個住宅社區的宜居程度體現在居住人群是否具有幸福感。宜居社區的評價,除了社區空間布局的合理度、是否具有安全性、基礎設施的完善度、社區文化的豐富度以及社區服務的滿意度外,社區環境是其重要的評價環節之一,社區公園則是社區環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廣東省宜居社區建設評價標準》(DBJ/T 15-200-2020)中規定宜居社區應設有中心公共綠地(社區公園),具備休息、游玩、步行、健身等功能,并分設兒童、老年活動區域。
【關鍵詞】社區公園;公園景觀設計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2.164
1、基地概況
凌泊湖社區公園位于湖南岳陽市云溪區,基地被住宅小區環繞,與其西邊的學校形成整個社區的相對中心。調研過程中發現,目前已經建成的凌泊湖小區缺少集中綠地,除居民服務中心前有少量球場外,無其他集中活動場所,急需該地塊承擔起區域居民的休閑游憩、健身康體、停車、生活購物(菜市場)、垃圾處理/轉運等社會功能。(圖1)
2、新時期社區公園的定位
2.1常見傳統社區公園的弊病
①景觀設計過于注重構圖和形式,忽略了功能性,忽略了游人的使用行為習慣。②部分場地使用率低下,并伴有空間誤用的現象。③人性化設計的重視不夠,游憩設施的數量不能滿足豐富的活動需求,座椅等休憩設施的尺寸及材質不能滿足各類人群的舒適性要求,以及無障礙設計常被靠后考慮。④植物栽植一味追求群落感、喬灌比、常綠落葉比,公式般填塞空間,忽略植物造景的多樣性以及人群使用空間的需求。
2.2社區公園的定位
傳統社區公園所呈現出來的印象一部分還停留在“街頭綠地”、“家附近的小游園”、“有漂亮植物的園林”等關鍵詞上。而當今社區公園它的定位不僅是居住集群區的社區客廳,也是除家以外情感及歸屬感的主要實現場所。歸屬感,這一概念屬于文化心理的范疇,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他認為個體會在自己所屬群體中產生強烈的“我群體”需求。這種對“我群體”的認同需求,被其稱之為個體的歸屬感[1]。社區歸屬感,指的是社區居民將自己歸入某個地域人群集合體中的心理狀態,是社區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既是居民對自身社區身份的認同,也是對社區的投入、喜愛和依戀的心理感受[2]。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更高層次的情感追求賦予社區公園提升社區百姓歸屬感、凝聚社區精神核心的功能。
3、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探討對社區公園的要求
馬斯洛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當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3]
①生理需求:基本的生存所需,映射到該項目具體體現在菜市場、超市、便利店、藥店、早餐店、ATM機、社區服務中心、康體運動等最基本需求上。
②安全需求:對遠離傷害的需求,映射到該項目具體體現在防止來自設施的意外傷害、防止場地地勢以及地面材質造成的滾落跌倒、防止來自不恰當植物的傷害以及防止人群活動行為造成的意外等。
③社交需求:即人們需要獲得情感與歸屬感,映射到該項目具體體現在各類型活動交流場所的設置,并區分幼兒、少兒、中青年、老年以及以家庭為單位的社交需求。
④尊重:不僅是來自人的尊重,也需要來自場所環境的尊重,映射到該項目具體體現在對弱勢群體、少數群體的關懷上。
⑤自我實現:最高層次的需求,取決于人行為本身,環境場所并不能給予。
4、從需求衍生出來的功能模塊
根據這些需求,社區公園的景觀設計從而衍生出基于全齡層的5+1六大模塊活動區。
①集中綠地活動區。具有良好視野,與其他各功能模塊聯系緊密,可達性強,趣味性強,能夠集聚人氣,其本質為社區客廳。
②兒童活動區。幼兒區和少兒區應相對錯開,半圍合形式保證各年齡段活動不受沖突;都需要設置監護人專屬區域,方便看護和交流;地面需要選擇厚塑膠軟墊防止摔傷;坐凳和游樂設施等需要符合兒童行為習慣;區域色彩應符合兒童心理學,刺激兒童視覺與智力開發;區域植物應無毒無刺無飛絮。
③老年人活動區。需要無障礙設施,需要相對集中的運動場開展集體運動,需要健身設施,需要較多的休憩坐凳。
④中青年活動區。更具活力與多樣性,可不局限某一塊區域,更加注重環境品質。
⑤家庭/朋友圈活動區。選址需要良好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私密性,需要多個小單元來滿足多組人群。
⑥寵物活動區。與其他各類活動集中區盡量拉開距離,互不干擾;尊重養寵人群以及寵物本身的行為習慣;易于管理與清理。
5、方案生成
凌泊湖社區公園地塊在結合交通的通達性以及現狀情況確定出入口后,將地形、風光條件是否適宜以及各功能模塊的需求要點綜合考慮,最終確定了各模塊的空間落點,在此基礎上,聯通各模塊,布置交通系統,解決無障礙需求,最終形成方案布局平面。(圖2)
6、各區域的具體做法
方案根據游園路徑的邏輯將場地分為西段櫻花林區、南段濕地區、東段活力區、北段景觀區四個區域,各功能模塊在其中融合嵌入。
①集中綠地活動區、家庭/朋友圈活動區、中青年活動區:集中在公園南段濕地區,東段活力區、北段景觀區均有相關布點。方案中利用現有藕塘打造下凹濕地,于起伏地形上架設彩虹棧道(圖3),在林間設置以家庭/親朋群體為單位的休閑場所;重構了部分微地形,而環園的一公里活力環形步道設計成慢行道與快行道兩種路線,在地形和樹林中穿插,分分合合,并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材質。設計中考慮了各類人群進行漫步、健步走、慢跑、自行車、輪滑、滑板等運動的空間。
②兒童活動區:位于東段活力區,保留了原有山頂地形和綠化范圍,進行了動靜分區。區分嬰幼兒(0-3歲)和少兒(4-12歲),提高設計的針對性,創造更加安全的環境。摒棄了高成本大型兒童游樂組合設施所給予的被動式游戲方式,以豐富的地面游戲為主,例如充分考慮兒童的活動特性,設計趣味游戲跑道、點綴攀爬球和小型器械,滿足兒童跑、爬、跳的天性,引導其主動性、創意性游戲。在環境的舒適度上,利用植物打造林蔭場地,創造有陽光、陽光不曬,有微風、風不直吹,有活力又安靜的宜人活動場所。同時設置了監護人看護區和孕媽娃媽交流區,杜絕看護視線盲區,給孩子更加貼心的守護。場地的色彩選用上,杜絕大紅大綠大黃大藍,其“鄉土氣息”太重,不適合做色彩啟蒙培養正確審美,而偏淡的顏色無法吸引兒童注意力,更無法構建嬰幼兒對色號的正確認知,因此偏高的飽和度、適宜的灰度、高級感的色值以及互補色的顏色搭配才是適合嬰幼兒/少兒的色彩。(圖4)
③老年人活動區:平面上緊鄰兒童活動區,但兩者具有一定的豎向差,結合植物形成天然隔絕。設計上尊重了原有場地地形,滿足特殊人群的無障礙需求,設置無障礙坡道,提供輪椅專屬休息位;區分器械區和集體自由活動區,地面劃有安全紅線提示安全范圍;在環境的舒適度上,采取了與兒童活動區一樣的標準打造風光條件適宜的場地。(圖5)
④寵物活動區:位于北段景觀區,利用地形差與主要人群活動場所相分離,打造專業化的圍合式寵物專項公園。方案內配備了小型犬游戲跑道、大型犬游戲跑道、主人陪跑跑道、圍欄托管區、主人休閑交流區、游戲沙坑及相關配套設施等。
結語:
凌泊湖社區公園的景觀設計方法是從研究人的行為需求以及心理著手的,從人的不同層次需求出發考慮問題(圖9),把人性化放在第一位,其次再來追求景觀設計的藝術形式。若場所能帶給人幸福感,那這個社區公園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亮.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歸屬感的形成[J].求實,2006(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