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賀佳雯 南方周末實習生 孫娜 楊金穎

2018年12月4日,內蒙古通遼第五中學附近的補習廣告牌。 視覺中國 ?圖
★有人冷靜地認識到,哪怕是非學科類培訓,一旦再陷入“內卷”的惡性競爭,也可能受到新的政策監管。
“國學或許也是素養類。國學可能會涉及三字經之類傳統文化的傳播,而主要的教學內容把控還得交給機構的教研老師。”
只有一個例外——信息技術教育被劃為非學科類培訓,為此前就已火熱的編程類課程留下了空間。
在職人員人數多少?
培訓內容屬于學科類還是非學科類培訓?
周末寒暑假是否開課?
……
2021年7月27日,成都教師王瑜敏任教的某知名教育培訓機構,收到了這樣一份問卷。王瑜敏說,這是當地教育行政部門針對合法辦學機構做統計,她所在機構專注于K12英語教學,因此如實填寫——“學科類培訓”。
三天前,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稱“雙減”),要求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等要在“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
“雙減”方案宣告落地。成都正是全國九個試點城市之一,此外還有北京、上海、沈陽、廣州、鄭州、長治、威海、南通,其他省份則至少選擇1個地市開展試點。
“雙減”把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機構分為兩類: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前者受限制范圍更大,監管全面收緊。
“非營利性”是學科類培訓監管的關鍵。“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
因此,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如何劃定,很長時間里都是行業和家長關注的焦點: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語數外三大主科,其他科目究竟屬于學科類還是非學科類?
方案落地將近一周后,7月30日,教育部再次發文,明確兩類培訓的范圍: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按照學科類進行管理,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
關鍵問題厘清,下一步便是如何轉型,甚或退場。至于一些對學科類培訓需求較高的家長,則仍然有所期盼。
這個暑假“可能還能再上一會”
7月24日之后的一周里,家長們接連收到了多門學科類課程的停課退費溝通電話。
家長童旋亮出一張密密麻麻得驚人的暑期課表:鋼琴、畫畫、唱歌、奧數(本地機構學)、大語文、奧數(跟大學老師學)、新概念英語、外教口語一對一。課程錯開,奧數隔天一次,上一個月;大語文每天都上,共7天;鋼琴一周兩次;其余每周一次。如今,表上大部分課都停了。
還有一些已報名的學科類課程被要求轉成非學科類課程。7月31日,多名家長反映北京昌平區回龍觀附近的北京斯坦利潛能英語機構關閉,關閉通告中提供了課程轉至另一家培訓機構的方案,但要么是孩子已經上過的課,要么轉換上新課的實際費用比單獨報名的費用高出不少。
而在教培行業內,人們反倒像是松了一口氣。
“從春節后就在等政策出臺,現在好歹也有了一個結果,機構和個人都能盡快打算后路。”8月4日這天,某知名教培機構高管嚴勖,在結束了一場長達六個小時的會后,對南方周末記者還原了這段日子以來的心情。
會議從早上9點到下午3點,超出原定的結束時間整整3個小時。“如果不是3點有的老師有課,估計還完不了。”接到南方周末記者電話時,嚴勖聲音沙啞。
長會的主題是下一步學科類培訓課程怎么發展。
眾所周知,K12業務此前是教培機構的重中之重,當中又以學科類培訓業務吃重。“學科類空間只會越來越小。原來80%盈利靠學科,以后該砍(課程)得砍。”嚴勖說,“過去最剛需也最賺錢的肯定是語數外,但現在如果大量資源集中在這一業務板塊,反而可能雞肋了。”
根據“雙減”方案要求,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原備案的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則改為審批制,并按標準重新辦理審批手續。
嚴勖分析,具體還要看政策在各地的落地情況,學科類的課程這個暑假“可能還能再上一會”,但秋季學期開學后就“不好說了”。
一位幼兒英語啟蒙課老師苦笑說,“離職的人太多,現在(每個老師承擔的)課時反而比前一段時間滿一些了。”
時間往前再推幾個月,不止一家教培機構的管理層其實早已意識到學科類培訓的嚴厲整頓即將來臨。4月,多家知名教培機構就開始陸續將K12學科類課程從線下轉移到線上。
江為是一家知名教培機構的數學老師。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線上授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學效果不如線下授課好,薪資也隨之下降。“領導當時也說,可能隨時可以恢復(線下),也可能恢復不了。”
素質教育下有無“擦邊球”?
如今來看,是“恢復不了了”。
學科類與非學科類的邊界明確后,教培行業內喜憂參半。有人還希望能從中找到灰色空間,繼續學科類培訓。有人則冷靜地認識到,哪怕是非學科類培訓,一旦再陷入“內卷”的惡性競爭,也可能受到新的政策監管。
新政出臺前后,已有不少知名教培機構正在策劃并推出轉型產品。課后托管、素質教育成為轉型的兩大重頭戲,也有機構發力于成人職業教育、教育硬件等方面。
有業內決策人士分析,這幾個方向中,學科類培訓機構轉成人職業教育,最現實的問題是“生源不匹配,家長也不埋單”。成人職業教育的難點還在于續報率低,完課率低,留存差。
轉教育硬件需要高技術門檻,轉托管盈利空間則很小,還要和公立學校“搶蛋糕”。基于學科類培訓機構原有的生源情況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轉向素質教育成為首選。
南方周末記者獲得一份某頭部培訓機構暑期素質教育課表,當中列出的課程包括英語戲劇課、語文課后閱讀課等。
在素質教育的框架下,在部分看似興趣類的課程加入學科類教學內容,或許是學科類培訓有所保留的方式。
學科類的任教老師意見也各有不同。教了十年英語的王瑜敏認為,類似繪本閱讀、英語口才、英語戲劇這類興趣課,應該劃入非學科類。“但目前的文件明確,英語屬于學科類,(教育部)應該沒想細分,怕有人鉆空子。”
一位在北京某頭部培訓機構教授大語文內容的教師表示,他現在上課以國學內容為主,主要目的是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他認為按照此次教育部劃定的邊界,語文寫作訓練和課外閱讀都應該算入學科類培訓。
但他也表示困惑:“如果未來只學國學的話,我也不清楚了,因為國學或許也是素養類。國學可能會涉及三字經之類傳統文化的傳播,而主要的教學內容把控還得交給機構的教研老師。”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今后的學科類培訓發展不會有什么“擦邊球”可以打,他預計未來教育部還會再出細化的標準。
有意思的是,行業焦點仍集中在學科類培訓的出路,非學科類培訓則普遍不大被看好。
一位知名教培機構高管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目前非學科類培訓難以標準化,而個性化太強意味著開課成本更高,對師資、管理難度都提出更高要求。其次,非學科類培訓不如學科類培訓剛需,市場受眾更小,“蛋糕小,分的人還多”。
最后,盡管此次將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劃入非學科類培訓,看似留有轉型空間,實際上各地體育、美術中考也都正在逐漸普及。一旦教培機構爭奪這一市場,“只要再次陷入‘內卷,監管部門還可以將體育、美術再劃入學科類。”前述高管分析。
只有一個例外——信息技術教育被劃為非學科類培訓,為此前就已火熱的編程類課程留下了空間。
7月15日,在第二十屆中國互聯網大會數字教育高端論壇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王文湛曾舉例說,國家鼓勵強化語文,開展書法、閱讀、古詩詞、小記者、小演說家等培訓,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編程、人工智能以及音樂、美術,今后這些領域大有發展。
“教慣了一個學科,比如我就擅長教奧數,你讓我去教編程,和我說大同小異。其實真的很不一樣。”一位任教十余年的名師訴苦。
學科類培訓要轉型,嚴勖如今最頭疼的,正是之前重金投入的師資怎么辦。“讓老師教別的,他不愿意,我也擔心課程質量。這些學科類名師不能隨便辭退,如果家長再有需求,市場再有空間,更不可能再臨時找這樣的老師。”
爭奪課后延時服務時間
在升學政策維持不變的長時期內,學科類的剛需確實依然存在——尤其對那些因普職比1∶1分流政策憂心忡忡的初中生家長而言。
根據“雙減”政策,課后校外培訓機構原則上不允許講授新內容或超綱內容,然而據王瑜敏觀察,以成都來看,七年級上冊的期末考試常常考了下冊的內容,不超前學,考試就容易吃虧。
事實上,“雙減”也并未“一刀切”全部叫停學科類培訓,而是規定寒暑假、周末以及法定節假日不能開課,周一到周五晚上八點半以后不能開課。
王瑜敏仍對學科類培訓的未來相對樂觀。“下學期我們機構會把課程從周末轉到周中,跟學校周一到周五的課后延時服務競爭。”
但學生們可能沒時間去課后校外培訓了。2021年6月,教育部明確要求,學校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后半小時。
家長吳眉瀅說,以前課后服務學校管理比較松散,下學期如果都動員孩子報名課后服務,甚至一些任課老師以輔導作業為由講題,家長和學生會擔心錯過正課而選擇課后留校。“五六點放學,到晚上也就是一頓飯的時間吧? 家長、學生壓力都會很大。”
“雙減”出臺后,黑龍江省伊春市、福建省晉江市、遼寧省錦州市、山西省太原市等多地相繼發文暫停面向中小學生(含學齡前兒童)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線下培訓活動,同時組織開展暑期專項治理行動。
而早在暑假開始前,山西、安徽、云南等省份陸續有城市表態,暫停暑期學科類校外培訓活動。
盡管課表上大多數課都停了,童旋依然表示會送孩子參加校外培訓,主要考慮是學科和興趣的配合發展。對她來說,政策落地只是縮小了可選擇的范圍,實在不行,還能請身邊的教師朋友幫忙補補。在她看來,“雙減”之后,家庭沒有類似資源的孩子會比較吃虧。
江為所在的機構已經決定砍掉學前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業務。機構建議像他這樣的老師去考高中教師資格證,以后給高中生上數學課。但他另有打算,他心想,高中生能來校外培訓的時間,那就更少了。
8月4日,北京市教委在9座“雙減”試點城市中率先對“非營利性”轉制給出明確時間表。北京擬要求教培機構2021年底前完成學科類教培機構的“非營利性”轉制;教委現已通過行業協會,知會各頭部機構負責人,建議企業向高中、職業教育、終身教育、混合業態等方向轉型。
(應受訪者要求,王瑜敏、嚴勖、吳眉瀅、童旋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