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虞愛琴 肖志雄 周鰻琦 石中玉 謝雨萱 遲鑫彥
(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安徽合肥 23003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全球蔓延,截止2021年3月8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1億多人次,疫情的嚴重程度不言而喻。這一打破社會常態化運轉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塑造了全新的信息環境,帶來了諸多的不確定性,而環境和情境是影響和塑造用戶信息行為的重要因素,不確定性以及不確定性差異(Uncertainty Discrepancy)是用戶信息搜尋行為產生的重要動機。
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潛伏性、疫情的大流行特征使得公眾產生緊張情緒。大數據時代,公眾暴露在海量信息中,疫情信息獲取渠道廣,電視、廣播、網站、雜志期刊、社交軟件(如微信、QQ等)、社交平臺(如微博、知乎、抖音、豆瓣、快手等)以及親朋好友都是常見的信息傳播渠道。疫情實時信息可以快速地為用戶接收閱覽,并產生影響。
“信息焦慮”這一概念于1989年由美國學者Wurman首次提出,Bawden和Robinson將信息焦慮定義為“一種不能訪問、理解或者利用所必需的信息時的壓力狀態”。我國學者曹錦丹等則將信息焦慮進一步闡釋為“信息用戶在查詢及利用信息過程中由于自身認知類型、信息質量、個人信息素養及檢索工具等原因而引起的緊張、不安、焦急等復雜的情緒狀態,是信息用戶在信息活動中產生的一種負性情緒反應”。
在新冠疫情蔓延、信息轟炸的背景下,在互聯網上過度搜索與健康相關的信息并伴隨著健康問題的現象在成年人互聯網用戶中越來越普遍。這種狀況可以稱之為信息焦慮癥,也可以解釋為網絡焦慮癥(Cyberchondria)。在本次疫情中,人們擔心健康和行為因素之類的認知情感成分,例如過度和重復地在線搜索醫療和疫情信息,可被視為網絡焦慮癥的最顯著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信息焦慮行為會因已有的焦慮情緒而不斷加劇,形成較為嚴重的信息焦慮癥狀。本研究以信息焦慮行為的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深入剖析新冠疫情背景下用戶信息焦慮行為,為緩解公眾緊張和焦慮情緒提供可行解和針對性的對策與方案。
信息焦慮癥是現今信息社會普遍存在的難題。在我國,“信息焦慮”一詞最早出現在1994年王壯凌于《蘇南鄉鎮企業》上發表的題為《知識爆炸與信息焦慮》的科普類文章中。在這之后的國內學者并未對信息焦慮做深入研究,直到2008年該領域的文獻量有明顯的增加,從不同人群、不同視角的信息焦慮問題及其對策,信息焦慮現象、信息焦慮視點、面向信息用戶焦慮心理的信息服務等方面的研究遍地開花。國外學者的對信息焦慮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信息媒介焦慮階段,包含有計算機焦慮、圖書館焦慮、互聯網焦慮等;第二階段,信息搜尋行為焦慮階段,包含有互聯網搜索焦慮;第三階段,信息焦慮階段。綜合來看,大多數學者認同的信息焦慮概念是:信息焦慮是數據和知識之間的一個黑洞。
環境和情境是影響和塑造用戶信息行為的重要因素。當人們在認知上感知到對所處環境的不確定性時,這種不確定性會進一步引發焦慮情緒,人們期望通過信息搜尋獲取相關信息來減輕該狀態,即產生信息需求,信息需求也是信息搜尋行為產生的前提條件。為了滿足信息需求,人們開始各種途徑的信息查找與檢索。然而,當今的互聯網社會存在廣泛性的信息過載現象,信息失真、夸大,虛假信息比比皆是,人們接受的是紛繁復雜、真假難辨的信息。隨著搜索過程推進,焦慮、恐慌的情緒可能會進一步加深,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情境下,不確定性和事件發展不可預測性,進一步導致公眾的信息需求更為復雜,信息焦慮的成因、表現和對策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
經過研究并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可知,信息焦慮結構維度有4-7個維度,信息焦慮基本上包含:信息檢索維度、知識加工能力維度與資源質量維度。信息焦慮的具體表現為面對大量信息時所產生的一種對信息的焦慮感。針對“信息焦慮”的測量,最為廣泛的工具是信息焦慮量表(Information Anxiety Scale,簡稱IAS),它涵蓋了大學生、大學教師與公務員等群體。此外,國內已有互聯網信息焦慮量表(李富峰,2009)針對高中生群體,信息焦慮量表(韋耀陽,2014)針對大學生群體,更加精確和覆蓋面更廣的信息焦慮測量工具還有待開發和驗證。
在針對公眾信息焦慮的成因分析研究中明確指出,信息焦慮行為及其它負面情緒不會憑空產生,而是伴隨信息行為過程及其相應的內外部影響因素而出現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表現。用戶自身的個體因素、信息資源因素及其外部的技術環境信息焦慮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學的研究中,著名心理學家高爾頓·奧爾波特提出了人格特質理論(Allport’s 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人格特質被大量的實驗和數據證實有相當的穩定性。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性別差異在社交媒體的使用方面也存在著不同。綜合各項研究可得,人格特質、信息素養的高低,甚至于性別、教育背景、學歷程度等因素均會對用戶面對海量信息時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有一定的影響。移動社交媒體環境下,伴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信息過載、虛假、冗余現象更加嚴重,在剔除假內容、識別真信息的反復比對過程中,用戶也容易產生煩躁、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對其后續的信息行為造成不好的影響。同時,公眾接收信息的各種來源和渠道,如各類APP,這些社交媒體的多種類和功能性過載均會給用戶帶來不同程度的焦慮行為。
在信息焦慮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方面,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獲取實證數據,探討了用戶年齡、性別、學歷、疫情事件的參與度、關注信息頻率、獲取信息渠道、信息權威性、信息負面情況、信息熱度以及信息易理解度對用戶信息焦慮的影響程度和作用機制。理論假設為:將用戶一般情況(用戶年齡、性別、學歷、疫情事件的參與度、關注信息頻率)和信息方面的情況(獲取信息渠道、信息權威性、信息負面情況、信息熱度以及信息易理解度)作為用戶信息焦慮行為的影響因素,具體包括:
H1:年齡對信息焦慮產生顯著影響;
H2:性別對信息焦慮產生顯著影響;
H3:受教育程度對信息焦慮產生顯著影響;
H4:疫情事件的參與度對信息焦慮產生顯著影響;
H5:關注信息頻率對信息焦慮產生顯著影響;
H6:獲取信息渠道對信息焦慮產生顯著影響;
H7:信息權威性對信息焦慮產生顯著影響;
H8:信息負面情況對信息焦慮產生顯著影響;
H9:信息熱度對信息焦慮產生顯著影響;
H10:信息易理解度對信息焦慮產生顯著影響。
為探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影響用戶信息焦慮行為的因素,基于小組調查人員搜集的資料,設計了相關問卷。在問卷星平臺上制作了相關問卷之后,經過預調查確定最終版本問卷之后,借助于可利用的社交平臺發布網絡鏈接,以我國的人群為研究對象,采取自愿、匿名的方法進行調查。
(1)自編問卷:調查相關對象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目前最高學歷、至今參與防疫工作的天數,2020年春節前后每天關注疫情相關信息的頻率)。影響調查相關對象的信息焦慮的相關因素(獲取疫情信息的渠道,獲取疫情相關信息正負面占比,獲取疫情信息的權威性,獲取的疫情信息的熱度,獲取疫情信息的可理解程度)。
(2)GAD-7廣泛焦慮障礙表(7-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可以用來評估個人信息焦慮癥的程度,該量表包括7項內容,按照評分標準, 參與者對所有陳述的5分制評分從0(無)到3(總是),定義0~4分為沒有焦慮癥;5~9分為可能有輕微焦慮癥;10~13分為可能有中度焦慮癥;14~18分為可能有中重度焦慮癥;19到21可能有重度焦慮癥。
采用SPSS軟件處理調查數據,對統計的影響用戶焦慮因素采用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平行性是有序Logit回歸的前提條件,即檢驗自變量各取值水平對因變量的影響在各個回歸方程中是否相同,平行性檢驗的原假設為模型滿足平行性,因而如果P值大于0.05則說明模型接受原假設,即符合平行性檢驗,反之如果P值小于0.05則說明模型拒絕原假設,模型不滿足平行性檢驗。本次研究中平行性檢驗(P=0.137>0.05),研究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最后回收了228份問卷,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剩余有效問卷207份,有效率為90.8%。接受調查人員中,在年齡構成上,18歲以下的占比29.95%,18歲到39歲占比62.80%,40歲到64歲占比5.31%,64歲以上占比1.93%;在性別構成上,男性占51.21%,女性占48.79%;在學歷水平中,高中及以下占35.27%,專科占10.14%,本科占49.28%,研究生及以上占5.31%。詳細信息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學歷越高,被調查者在疫情期間受信息引發焦慮的可能性越低(Estimate=-0.331<0.00,P=0.078<0.05),由于Estimate為負數,說明學歷與信息引發焦慮的可能性呈負相關,表明學歷越低的群眾越容易受疫情信息影響而產生焦慮情緒。
防疫工作參與度越高,被調查者在疫情期間受信息引發焦慮癥的可能性越低(Estimate=-0.418<0.00,P=0.021<0.05),由于Estimate為負數,說明防疫工作參與度與信息引發焦慮的可能性呈負相關,表明防疫工作參與度越低的群眾越容易受疫情信息影響而產生焦慮情緒。
對疫情信息的關注度越高,被調查者在疫情期間受信息引發焦慮癥的可能性越高(Estimate=0.476>0.00,P=0.023<0.05),由于Estimate為正數,說明對疫情信息的關注度與信息引發焦慮的可能性呈正相關,表明對疫情信息的關注度越低的群眾越不容易受疫情信息影響而產生焦慮情緒。
信息來源渠道不同也會影響群眾由疫情信息引發焦慮的情況。與其他的信息來源渠道相比,從親朋好友、社交軟件、社交平臺、電視渠道獲得信息來源的群眾會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疫情信息越負面,被調查者在疫情期間受信息引發焦慮癥的可能性越高(Estimate=0.353>0.00,P=0.041<0.05),由于Estimate為正數,說明疫情信息的負面情況與信息引發焦慮的可能性呈正相關,表明疫情信息越正面群眾越不容易受疫情信息影響而產生焦慮情緒。
信息易理解度越高,被調查者在疫情期間受信息引發焦慮癥的可能性越低(Estimate=-0.472<0.00,P=0.025<0.05),由于Estimate為負數,說明信息易理解度與信息引發焦慮的可能性呈負相關,表明信息越不易理解,群眾越容易受疫情信息影響而產生焦慮情緒。
雖然國內疫情目前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形勢仍然不太樂觀。不間斷的境外輸入人員以及COVID-2019病毒的變異都可能引發嚴重的后果,對群眾的生活帶來影響,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本研究調查了國內疫情高發期間我國人群由疫情信息引發的焦慮情況以及影響焦慮的因素,為緩解和預防群眾焦慮做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研究數據表明學歷越高受疫情信息影響而產生焦慮的可能性越小。原因可能是學歷高的人群接受的教育更豐富和全面,對于信息的了解和理解能力也更強,具有較強的個人主觀意識,不易受到網絡媒體和輿論的影響,也可以更好地緩解自身的焦慮。而學歷較低的人群受周圍環境和言論的影響可能較大,易產生焦慮情緒。
通過分析,防疫工作參與度越高的人群更不容易受到疫情信息影響而產生焦慮情緒,而疫情信息關注度越高的其他人群卻更容易受到疫情信息影響而產生焦慮情緒。原因可能是防疫參與度高的人群作為疫情相關的工作人員對于疫情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較全面,也比較熟悉相關政策,因此較不容易產生信息焦慮。相反,其他人群對于疫情信息的關注度較高的原因可能是對疫情形勢的擔憂,加之不能預知未來疫情的發展趨勢,也無法有所行為以改變其形勢,所以更容易引發焦慮。
研究發現,信息來源渠道的不同也可能影響焦慮情緒的產生情況。與從其他渠道獲取疫情相關信息相比,從親朋好友、社交軟件、社交平臺、電視這些渠道獲取信息而引發焦慮的可能性比較高。信息的負面情況也會對人群焦慮情緒產生影響。信息負面程度越高,人們越容易產生焦慮。可能是因為信息的負面會讓群眾產生擔憂的心情和壓力,從而產生焦慮。
另外,研究數據顯示,信息易理解度越高,越不容易使群眾產生焦慮情緒。可能是因為不易理解的信息會加大群眾的想象空間和討論范圍,可能會造成人們對信息不同程度的誤解,引起恐慌,導致焦慮。
疫情的暴發難免會導致人群的焦慮情緒,要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應對、適應,保持積極情緒和處理問題能力,避免網絡焦慮癥的產生。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信息焦慮行為在眾多用戶中逐漸顯現。本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用戶信息焦慮行為為切入點,剖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用戶的信息焦慮行為。從信息焦慮的三個維度出發,就信息檢索維度,權威機構應發布重要信息于常見網絡平臺,新聞傳播媒體實時更新疫情信息,將信息客觀地呈現在用戶面前。就知識加工能力維度,引導用戶客觀、理性地看待疫情信息,提高信息的易理解度。就資源質量維度,合理監控信息渠道,迅速應對輿情引導并加強網絡信息治理,權威機關發布確切信息,保證信息的準確性與權威性,嚴厲處置虛假信息制造傳播行為。
當前,國家對疫情狀況已十分了解,虛假信息能及時被處理,用戶可以便捷地掌握疫情動態,對疫情形勢有所了解,產生信息焦慮行為的風險大大降低。在未來,疫情動態以及相關疫情防控信息會更為透明,用戶可以及時了解客觀的、準確的信息,在國家的正確引導下,形成良好的防疫習慣,減少因疫情產生的信息焦慮行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