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鐘健

楊毅
楊毅,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在休克的發病機制與治療研究及器官功能衰竭與功能重建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有深厚的造詣,先后獲得中華醫學獎、江蘇省醫學科技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十余項;發表論文百余篇,SCI收錄二十余篇。
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楊毅義無反顧挺身而出,擔任江蘇省衛健委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重癥醫學組組長,奔走在江蘇全省重癥患者指導救治的路上,守好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
2021年7月20日,南京祿口機場現新冠肺炎感染者,市政府和廣大醫護人員立刻行動起來,一場疫情殲滅戰迅速拉開。作為疫情防護的權威專家,楊毅在接受采訪時說:“去年以來救治新冠肺炎病例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在這次救治中仍然十分重要。根據在廣東、瑞麗疫情中的觀察,接種過疫苗的病例在總體上癥狀都比較輕,轉為重型病例的幾率是明顯比較低的,病程是比較短的。”她呼吁大家在盡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前提下,做好科學防護與預防。
受成長于中藥世家的母親影響,懸壺濟世的信念從小就根植在楊毅的心里。1986年,楊毅考入南京鐵道醫學院(現東南大學醫學院),實現了從醫夢。1991年7月,楊毅大學畢業后以優異成績留校,在南京鐵道醫學院附屬醫院(現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工作,成為一名臨床醫生。“要做就做救治重癥病人的醫生。”楊毅選擇了當時在國際國內尚屬于新興學科的重癥醫學,進入了當時建科尚不足五年的重癥醫學科。
楊毅發現,重癥醫學科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在醫院里,雖然重癥患者僅占極少一部分,但是重癥醫生往往是最能扭轉乾坤的一群人,對醫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也是最高的,這更加堅定了她從事重癥醫學的決心。她在堅持日常工作的同時不斷學習深造,相繼取得了醫學碩士、博士學位。
對于重癥醫學科醫生而言,每一天都在與死神較量,每一個細微的環節都關乎生死,楊毅始終強調規范和標準的重要性,親自帶領學科成員制訂相關診療規范,要求醫療護理嚴格按照規范執行。她常說:“練兵千日,用兵一時,只有平時規范嚴格的鍛煉,才能在關鍵時刻精準救治力挽狂瀾。”
2013年,一位安徽患者因發熱、頭暈、全身酸痛在當地醫院住院治療。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患者病情急轉直下,出現呼吸衰竭,當地醫院緊急聯系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會診。為了確保安全,會診醫師全程護送患者轉至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楊毅在詳細查看患者后,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發現患者癥狀與一般重癥肺炎的典型表現不完全一致,而且病情進展迅猛,因此高度懷疑致病的病原體并非一般病毒。在迅速組織全科展開搶救的同時,楊毅及時向醫院匯報,同時采集標本向江蘇省疾控中心送檢。果然,江蘇省疾控中心的檢測結果顯示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呈陽性,經送國家疾控中心再次檢測確認,最終該患者被確診為全國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
2020年1月17日,江蘇省衛健委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楊毅擔任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重癥醫學組組長,正式進入臨戰狀態。1月22日,全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在蘇州確診,同一天,省領導主持召開全省疫情聯防聯控部署會,提出了醫護人員“零感染”、確診患者“零死亡”的目標要求,楊毅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第二天,為了掌握全省患者情況,楊毅開啟了“跨城查房”模式,每天在全省各市定點醫院進行巡回查房。2月7日早上6點多,她從南京出發,11點多到達連云港,來不及吃午飯就直奔病房,將所有重癥病人巡診一遍。下午2點多出病房,她已筋疲力盡,但看看時間還早,就硬撐著去了一趟徐州的幾家醫院,趕回南京時已是凌晨。那段時間,楊毅不是在會診,就是在去會診的路上。領導擔心她身體受不了,建議視頻會診,她卻說:“因為新冠是一種未知病毒,我們對它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只有跟它近些再近些,摸清脾氣,才能對癥施策。”五十多天的奔波,讓楊毅對各地市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情況了如指掌。
在頻繁查房中,楊毅發現,重癥患者病情瞬息萬變,讓醫護人員防不勝防。一天,楊毅得知徐州有位重癥患者危在旦夕。她立刻乘坐最早的一班高鐵奔赴徐州。當時患者已出現心臟驟停、呼吸衰竭等一系列嚴重癥狀,楊毅守在患者床邊,緊盯監護儀上的各項數據變化,不斷調整治療方案。調整一次,數據不好;第二次,起色不大;第三次、第四次……看到患者的各項生命指征有所好轉,她才放心離開。臨走時,她叮囑當地醫生:“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打電話,如果需要,我隨時來。”六七天后傳來好消息,患者轉危為安,楊毅才松了一口氣。
作為省重癥救治專家組組長,楊毅開始反思,“全省的重癥患者該如何有效管理?怎樣才能不讓輕癥患者發展成重癥?”在實踐中,楊毅和同行漸漸摸索出分區分層管理法,將全省28家定點醫院劃分成5大片區,每個市、每個片區都成立專家組,專家組組長擔任片區長,及時上報重癥病例,組織全省專家會診,確保每位重癥患者都由重癥醫學科專家管理。在控制病情變化方面,抓住一個“早”字,搶在輕癥向重癥轉化之前做到早治療、早干預,從而贏得主動。楊毅提出,病人一定要實行分區管理,重癥患者集中在一區,輕癥患者集中到另一區,并且要有相對應的人力、物力的配置,才能提高救治水平。精細化的病人管理模式為疫情防控的決策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
2020年4月13日深夜,楊毅收到國家衛生健康委緊急通知,要求她赴黑龍江參加重癥患者救治工作。在黑龍江參加重癥患者救治的實踐證明,“江蘇經驗”在黑龍江推廣成效明顯,很快重癥患者都被搶救過來。在黑龍江奮戰結束之際,楊毅又接到新指令,轉戰吉林省吉林市。有了前期經驗,吉林戰疫已成為一場從容不迫的阻擊戰。帶著牡丹江和吉林市重癥患者救治“零死亡”的戰果,楊毅同年7月又赴新疆馳援,指導當地制訂實施了更加積極、規范、精準的治療方案,患者的救治效果更為理想,恢復更加順利。2020年8月底,新疆重癥患者也終于清零了。
在國際疫情形勢日益嚴峻時,楊毅還通過視頻連線等方式,向美國、意大利、巴基斯坦等二十多個國家的同行們介紹了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做法。她還將江蘇經驗寫成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重癥醫學期刊上,第一時間與全球同行分享,并且被國際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引用,特別是“清醒俯臥位通氣”治療法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為世界抗疫貢獻了中國智慧。
“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重癥醫學更是責無旁貸!在這場攻堅戰中,重癥人必須走在前面。”在一個個奔赴救治現場的不眠之夜,一次次驚心動魄的傾力救治,楊毅以行動踐初心,詮釋著她敬畏生命的醫者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