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芳

王玉萍和兩個女兒
她叫王玉萍,江蘇省張家港紡織廠的一名倉庫會計,兩個孩子的母親。大女兒司佳懿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獲得“江蘇好少年”“蘇州市三好學生”等稱號;小女兒司益菡喜歡播音主持、表演節目,多才多藝,也獲評“江蘇好少年”稱號。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環境的滋養,兩個孩子成長得如此優秀,離不開王玉萍的精心關愛和培育。
二十年前,王玉萍初中畢業考上高中,因為家貧沒有去讀,選擇回家務農,但讀書夢一直在她心頭縈繞。
從女兒出生起,她就暗自發誓一定要把女兒培養出來,把孩子送進高中、大學去讀書。
要強的王玉萍對兩個女兒要求嚴格,看著別人家的孩子上各種輔導班、特長班,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心里充滿焦慮。
這樣的焦慮情緒很快就把一家人壓垮了:孩子成績稍微差點,她就劈頭蓋臉地罵,即使考了班里第一,但是沒有滿分,依然揪著不放;孩子做事慢了,她大吼大叫;做錯事了,更是又打又罵。飯桌上,一家人很少交談,吃完飯,孩子們躲進房間寫作業,不敢和母親說一句話,生怕責罵如狂風暴雨襲來。
看著孩子如此疏遠自己,王玉萍也常常自責,沒能給孩子一個好的物質生活,也沒有當好孩子的媽媽,她難過、焦慮、無所適從,經常半夜里偷偷哭……
經同事介紹,王玉萍參加了一次親子讀書會。讀書會上,她第一次認真審視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第一次真正明白:好家長不是給孩子創造豐富的物質條件,而是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在督促孩子變優秀的同時,也在自我成長。
從此,她不再對孩子大吼大叫,珍惜每一次和孩子相處的機會,業余時間陪著孩子參加讀書會、親子夏令營,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每天,她寫日記記錄和孩子生活的點點滴滴,關注自己的情緒,反思自己的行為,時時提醒自己說話要溫柔,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要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日常生活里,她和孩子一起制訂生活計劃和學習計劃,并多關注孩子的優點給予鼓勵和贊美;放學時給孩子一個擁抱,歡迎孩子放學回家;吃飯時一起開心聊天,回憶一天的收獲和不足;晚飯后讀書散步,陪孩子做游戲、鍛煉身體……
此外,她重拾課本,在不惑之年報名參加了會計班的大專自學考試,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孩子。
“媽媽變了,從母老虎變成小綿羊了。”孩子們悄然發現了媽媽的變化,“以前的媽媽是不可理喻的媽媽,不管我們做什么,在她眼里都是錯的,我們從來沒有得到過認可。如今,媽媽每天都笑容可掬,溫柔可親。”
王玉萍拿出寫了半年的日記,一字一句讀給她們聽,然后鄭重地告訴孩子:“寶貝們,對不起。以前媽媽對你們太苛刻,媽媽知道錯了,所以媽媽也要學習,成為你們的好媽媽,我們一起加油。”母女三人擊掌相約:一起好好學習,一起加油進步。
被愛包圍的孩子潛能是無限的,大女兒做事認真,體貼懂事,成績節節攀升,書法達到了十級;小女兒喜歡文藝表演,大膽自信,舞臺上沉著冷靜,表現極佳。
孩子們越來越優秀,王玉萍也重新煥發了蓬勃朝氣。
她創建了家長學習交流群,每日分享教育心得、閱讀書目;她督促家長們每日自我反省:“好好反思自己,找找自己的缺點吧。”很多父母在王玉萍的影響下,改掉了大吼大叫的毛病,改掉了玩手機的習慣,拿起書本和孩子親子閱讀。
從不合格的家長到合格家長,再到優秀家長,王玉萍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獲得了成長,遇到了更好的自己。家長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格局,當家長能夠打破陳舊的自我,以足夠的勇氣去蛻變,這樣的家長怎么不值得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