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英霞
摘要:教師搜集和利用信息資源,首先,能夠促進自身成長,形成這些能力后,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利于管理學生,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其次,搜集和利用其他教師的信息資源,有利于豐富自身見聞,揚長避短,讓其他教師的長處成為自己的長處;最后,搜集和利用社會人員的信息資源,可以彌補自己的短板。可以說,教師應活到老,學到老,善于從網絡、書籍等方面獲得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甄別和分類,再把這些信息儲存起來,隨時應用。
關鍵詞:搜集信息 ? 信息分類 ? 信息資源
搜集和利用信息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是教師個人內在素質的綜合體現,能夠幫助教師迅速辨明方向和掌握不熟悉的資料。
教師只有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才能有效促進學生自覺學習。在教學中,搜集教育資源非常重要,教師可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師要知道教育資源包括教師群體、學生群體、社區環境資源和網絡、多媒體、書籍等綜合資源;其次,教師要知道怎樣搜集和利用這些教育資源。
一、搜集、利用學生信息資源
學生信息資源屬于教育資源范疇,教育資源是社會資源之一。而學生資源屬于更小的概念,學生自身的素質、能力、經歷等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教育實踐是人類生存和延續的內在需求,屬于精神層面。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物質更加豐富,文化更加繁榮,教育實踐也發展到更高層面,創造了大量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些財富能夠在教育領域內繼承、傳遞、應用,以及反哺于教育。教師只有主動挖掘學生自身的教育資源,才能在教育實踐中得心應手。
如在班級管理中,尤其是班主任,應要求班長認真填寫班務日志。教師要定期、及時檢查,通過班務日志掌握班級動態。學校可以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周記,內容主要是反映班級學生的動態。班主任要告訴學生寫作的具體規則,規定學生怎么寫、寫什么、寫多少,內容必須真實具體。對學生的周記,教師應每周批閱一次,一個學期至少批閱16次。教師認真查閱學生的周記后,就能掌握第一手信息,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教師不僅要查閱班務日志和學生周記,還要把學生存在的問題在班會課上進行集體反饋和個人反饋。
以班級為單位研究學生群體,以學生個體為著眼點,教師不但要研究個別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群體。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調查、走訪、心理咨詢等方式搜集學生信息,為研究學生提供理論依據,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生性格,找到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然后制定相應的對策。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搞好教育,教師就要處理收集到的數據材料,使之系統化,也要借鑒和利用有價值的學生資源,為教學服務。
下面,筆者列舉了一個失敗案例,希望能夠引起教師的重視。
筆者剛開始教學時,由于缺少實踐經驗,對學生A了解不深,沒有弄清楚他曠課、遲到的客觀原因,只是片面地追究他的過錯。筆者對他采用“堵”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當時筆者知道他曠課的原因,是受其他學生的脅迫,筆者會原諒A曠課和遲到的行為。這個案例告訴筆者,教師教育學生時,切忌方法簡單,態度粗暴。
總而言之,教師需要把工作做細,多調查,多搜集學生信息,找出問題的實質,然后對癥下藥。
二、搜集、利用其他教師的信息資源
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也是教育資源,每個教師都有長處和短板,教師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
如在制作圖畫教具時,教師可以請教美術教師制作視頻教具,并向有視頻編輯專長的教師學習制作視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遇到許多問題,若不是自己的專長,便可以請其他教師輔助課堂教學,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長期從教的教師都有大量的自制教具、教學課件、教學工作表等,他們也擁有自認為比較完善的信息資源。如果教師把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拿出來,向他們咨詢或尋求幫助,他們往往樂意提供幫助。
三、搜集、利用社會人員的信息資源
家長、學生的鄰居、朋友等都能夠為教師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關系,挖掘學生信息,探尋教育學生的突破口。家長對學生的影響不言自明,家長也愿意幫助教師,他們本身是資源,教師可以尋找有特殊能力的家長,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以身說法,成為學生言行的標桿。只要對教育學生有益,教師就應該把這些信息資源運用于實踐中。
四、獲取、利用書籍和網絡信息資源,并甄別與歸類
書籍和網絡信息資源容量最大,包羅萬象,只要教師細心,就能找出其中的閃光點。書籍既可以作為傳遞知識的載體,又可以作為一種工具。教師使用網絡信息資源,能夠給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場景,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學內容。由此看來,在網上檢索信息、搜集信息、編輯信息、存儲信息等能力,都是創新型教師不可或缺的。
如果教師不主動獲取各種信息資源,那么他距離成功就會越來越遠。信息資源本身非常豐富,教師必須有目的地甄別各類資源,把它們系統歸類,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對號入座。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人員復雜,這些人的言行舉止既能對學生產生正面影響,又能對學生產生負面效應,教師不能盲目地使用拿來主義。同時,書籍和網絡的信息容量非常龐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主動尋找配套的信息,既不追求數量多,又不追求速度快,關鍵看效果。
總而言之,教育學生的信息資源必須接地氣,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越能夠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教師不能盲目接受和使用教師各種信息,要能預測所選信息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再根據一定的標準積累信息、分析信息,分門別類地組成教育學生的信息資源庫。
參考文獻:
[1]贊科夫,俞翔輝,杜殿坤.教學論與生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朱訓林.教你成為專家型教師[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連秀云.新世紀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甘肅省積石山縣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