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西渭東區,橫空出世!
日前,繼西咸新區之后,西安在區域融合發展上又有一個新的大動作,“西渭東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揭牌。
西渭東區由西安和渭南聯合共建,標志著西安在西安都市圈建設推進西咸一體化之外,又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東拓。
那么,西渭東區的成立對于經濟總量破萬億,常住人口接近1300萬的大西安來說,意味著什么?它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西咸新區?
對于習慣了把西安外拓重心放在西咸一體化上的人來說,西渭東區的成立,確實顯得有點突然。
事實上,西渭東區的說法,最早也只是在2021年初才出現。報道顯示,2021年1月,渭南方面審議了《西安市人民政府渭南市人民政府加快推進西渭融合發展規劃建設西渭東區合作協議》,首次出現“西渭東區”的概念。
從最早對外披露到正式掛牌,不到半年時間,足見相關方面的重視程度。這里面不得不提一個背景,那就是國家發改委已經連續兩年點名“支持西安都市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這說明西安都市圈建設必須要加速推進。
最近,福州都市圈規劃編制獲得國家正式批復,或許會讓西安更有緊迫感。因此,高效地推動西渭東區的成立,與西安都市圈建設的進度和現狀有直接關系。
當然,追溯歷史來看,即便沒有西安都市圈建設的大背景,由于地理位置相近,西安與渭南的融合發展也是大勢所趨,并且此前就有不少鋪墊。如早在2013年,西安就與渭南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此后,兩地還合作打造了富閻產業合作園區,并且雙方在人事方面,近些年也有頗多交集。
融合發展,首先離不開交通基礎設施的支撐。這方面,西渭之間早就具備不錯的基礎。目前西安與渭南之間的高鐵已經基本實現了公交化運行,且兩地的距離本就只有60公里左右。
綜合上述背景來看,西安與渭南關系的更近一步,可謂是遲早的事。而西安都市圈的發展需求,確實加快了西渭東區的建設步伐。
根據陜西省“十四五”規劃綱要,西安都市圈將構建“一核一軸、兩翼三區、多組團”的發展格局。其中,渭南就被賦予了很重要的角色和地位。
比如,北部渭北產業轉移承載區就是西安都市圈的“兩翼”之一;渭南主城區則是“三區”之一;以富平、閻良為主體的航空產業組團是“多組團”之一。
可見,渭南在整個西安都市圈的存在感和分量是比較強的。一定程度上來說,成立西渭東區就是要為西安與渭南的融合發展打造一個新的平臺和引擎,它也很可能成為西安都市圈建設的一個新樣板區。
拋開都市圈建設的大背景,分別就西安和渭南的發展來說,兩城的融合發展也是大勢所趨。
比如,從關中平原城市群的規劃就可以看出,渭南是西安外拓,開辟新發展空間、不可多得的選項之一。從西安自身來看,常住人口接近1300萬,也有必要開辟新的發展空間。
頗為巧合的是,這幾年,包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等在內的多座城市,都不約而同地舉旗“東進”。如近期剛剛宣布正式通航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就是成都“東進”的標志性工程。
按照西安目前的經濟和人口體量,以及都市圈發展的需要,西安借西渭東區加速“東拓”,也算是與上述城市站到了同一起跑線。
對于渭南來說,能夠抱上西安“大腿”,更好地承接西安作為中心城市的發展外溢紅利,而不是單純被“虹吸”,同樣是關乎城運的事。
作為陜西經濟第五城,人口第二城,渭南目前在陜西省內的存在感并不強,這從人口的變化就能夠看出端倪。
以剛剛公布的“七普”人口數據為例,渭南2020年占陜西的人口比重,比十年前足足低了2.3個百分點,是除咸陽之外,降幅最大的城市。
因此,推進與西安的融合發展,也算是渭南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擺脫發展劣勢,在都市圈和強省會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它對渭南的利好,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渭南的發展定位,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的配置,都將置于西安以及整個西安都市圈的發展背景下予以重新審視,而不再只是局限于過去的一城一地。

從現實發展來看,目前這方面也有了一些實質性成果。如依托西安公共衛生服務資源優勢,渭南醫療機構與陜西省人民醫院、西京醫院、交大一附院等多家醫院建立了醫聯體技術協作,實現了兩市公立醫院預約、掛號、就診異地就醫即時結算。
同時,西安至渭南城市軌道項目將納入西安統一規劃。在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大背景下,可以預期,通過加速融入西安都市圈,渭南的軌道交通建設有望加速。
當然,更多人關心的是,西渭東區是否可能成為第二個西咸新區,它又是否意味著西咸新區將被冷落?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西渭東區成為第二個西咸新區的可能性,至少短期內不大。西咸新區是國家級新區,無論從級別還是從經濟體量來說,西渭東區都難以與其相提并論。并且,目前全國也沒有出現一個省擁有兩個國家級新區的先例。
至于兩者的關系,或可參照成都天府新區與東部新區——前者是國家級新區,后者是省級新區。所以,不排除未來西渭東區將升格為省級新區。另外,由于西渭東區是跨區域融合新區,由省級層面來統籌賦權,也有利于更好突破阻力。
第二問題,西渭東區的誕生,在一些方面可能對西咸新區會產生競爭壓力,這是難以避免的。但從整個大西安乃至關中平原發展的角度來說,這一點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更何況,有競爭并不完全是壞事。
但要注意的是,一些人可能認為發展西渭東區,是因為西咸一體化受阻后的被迫選擇,這其實是一種誤讀。
首先,西咸一體化在過去很多年,都指向的是行政意義上的一體化,簡單說就是西安與咸陽之間的區劃調整,它與西安和渭南在經濟和市場上的一體化,有著本質區別。
一方面,前者阻力更大,需要方方面面考慮的因素很多,這也正是西安合并咸陽為何多年難以突破的根本原因所在。而從經濟上推進一體發展、同城發展,則相對容易得多,也更少爭議。
另一方面,從目前各地實踐來看,在都市圈時代,推進跨區域融合發展,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進行區域合并,將愈發成為主流。
《求是》雜志此前發表的重要文章提出,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可以說為此發出了直接信號。
其次,放在西安都市圈的背景下來看,西咸新區與西渭東區所承擔的使命也有明顯差異。一個是肩負“西進”的重任,一個是負責推動“東拓”“北跨”。都市圈發展如果只限于一個方向,顯然也就難以真正形成“圈”成勢。
所以,支持發展西渭東區,意味著大西安在“東拓”和“北跨”上會有新的推進,同時也并不意味著“西進”會放慢。畢竟,西咸新區是國家級新區,它所對應的國家政策優勢、平臺優勢,不可能被浪費。在都市圈時代,西咸新區之于西安的重要性只會上升不會下降。
當渭南與西安開始嘗試構建新關系,咸陽與西安的關系又如何科學重構,理順彼此在都市圈時代的站位,不再局限于“合并”思路,更有效地避免發展“內耗”,不僅關乎咸陽的長遠發展,也關乎西安都市圈的未來。
與其在一個方向上“死磕”到底,不如因地制宜,謀求多個方向的全面“開花”,這或是都市圈時代,每個中心城市都該有的覺悟。一如西渭東區的成立所展示的新氣象,大西安確實應該從過去的某種“執念”中走出來,擁抱新的、更大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