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發展人工智能是黨中央、國務院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大勢,是為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
“十三五”以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猛,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融合應用逐步深入,特別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形成“智能抗疫軍團”,有力支撐了我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偨Y“十三五”期間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情況,我們提出了“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與機遇。
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處于前所未有的活躍期。當前,我國專利申請的活躍度與論文產出規模已位于全球前列,專利申請總量達30.1萬件,占全球總量的39%,是美國的兩倍以上;近10年論文產出總量超過18 萬篇,2019年論文規模是美國的近1.5倍。同時,我國視覺、語音等智能任務全球比賽的參與度和入榜率極高,多次在對話式問答、閱讀理解、人臉識別等全球比賽中刷新智能任務的SOTA13模型準確率。

應用創新活躍是我國自互聯網時代至今的長期發展優勢
目前,我國在創新優化和工程實現技術方面有一定優勢,但顛覆型、階躍型技術仍缺乏引領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亟須圍繞三個方向進行布局:一是進一步構建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相結合的學科體系。當前我國多個高校已著手布局人工智能學科建設,多以“人工智能+”為主線,著重應用學科的發展。然而,相較于應用技術,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是我國下一時期提升人工智能顛覆性創新話語權的關鍵,但其學術周期更長,取得成效更緩,難以一蹴而就,需要完備的綜合型學科體系作為支撐。因此,基礎理論與應用并重的學科體系建設成為“顛覆型技術”取得突破的關鍵。二是重點布局一批企業級人工智能研究院。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在產、學兩界的分界線愈加模糊,由高校和企業合作完成的創新優化型和階躍型技術突破不斷增多,企業級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重要性正在逐步顯現。從全球來看,高校教授成為企業和高校間的特殊紐帶,如,“深度學習之父”Hinton在多倫多大學擔任教授,同時受聘為谷歌大腦人工智能團隊首席科學家;紐約大學終身教授Yann LeCun,同時擔任臉書人工智能研究室(FAIR)主任。縱觀我國人工智能人才培育的歷史,企業級研究院對于我國早期人工智能人才的培育貢獻顯著,具有前瞻性的企業級研究院對中短期能夠應用落地的創新優化型、階躍型技術具有重要引領作用。三是打造區域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創新生態系統。建立以政府主導的區域技術融合創新系統,將創新鏈“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開發”升級為連通企業、高校、研究院所、政府等創新主體的共同體生態;圍繞區域特色優勢,在生態之上建立針對不同細分領域的技術專攻實驗室,有機整合各類要素、多元主體、異質產業群等,形成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當前,全球已有部分國家率先開展該類載體建設,荷蘭人工智能創新機構(ICAI),已聯合43家合作伙伴建立16家基礎研究、行業應用等類型的高校-企業實驗室,聯合多方進行技術成果的轉化落地;美國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資7.65億美元,用于數十個由聯邦政府、工業界和學術界聯合建立的人工智能(AI)和量子信息科學(QIS)中心發展,進一步完善其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生態系統。
目前,我國已形成以少數領軍企業為中心,一批科技企業加速跟進,大批創業型企業不斷涌現的產業發展格局,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占全球比例接近25%,初步形成國內大循環的發展基礎。一方面,我國在數據和關鍵應用環節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已形成數據采集、清洗、標注、交易等較為完整的數據支撐體系,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智能應用技術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并在公共安全、零售、交通、醫療等多個行業進行規?;蛟圏c應用;另一方面,在硬件芯片、開源開發框架等基礎核心環節,我國已涌現出寒武紀、地平線等新興智能芯片企業,并擁有百度飛槳(PaddlePaddle)、華為Mindspore、曠視天元等開源開發框架,持續完善硬件芯片與軟件框架的基礎生態體系。
從全球來看,開源開發框架的第一次洗牌已到尾聲,谷歌、臉書等頭部企業的開發框架體系基本確立,市場份額和社區生態已遠超其他框架,我國框架以一己之身突圍難度很大。同時,受制于我國集成電路較全球起步晚的歷史背景,其他初創智能芯片企業一時間難以切入市場進行規模應用。目前,我國雖涌現出一批智能芯片企業,同時也在研發框架方面有所布局,但兩類基礎生態構建所面對的形勢仍然非常嚴峻。因此,深度聚焦本土市場的需求持續、快速創新,驅動我國智能芯片生態和開發框架生態的協同、融合發展,形成合力占領國內市場份額,成為補強兩類基礎生態的關鍵方向。
應用創新活躍是我國自互聯網時代至今的長期發展優勢,目前我國已在多個領域形成全球智能應用的引領作用,并持續推進人工智能應用先導區的建設,不斷挖掘新的應用場景,沉淀行業數據和算法模型。在先行試點、應用創新、行業數據、行業算法模型均有一定優勢的背景下,我國的發展方向應是深度滲透到關鍵行業的產業鏈中,沉淀一批面向行業的基礎核心智能軟件平臺,以行業軟件平臺為核心構筑應用生態,替代或增強原有產業鏈條中的軟件環節,甚至提升在傳統產業鏈中的影響作用,轉變過去僅在應用模式上創新的痛點,驅動我國關鍵行業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方向轉變。
當前,人工智能已從聚焦智能技術發展向各行業應用落地的階段轉變,這將代表著人工智能產業不再僅是北京、上海、深圳等頂尖人才集聚區域的聚焦重點,也為具有特色傳統產業優勢的區域帶來發展機會,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有望形成各具產業應用特色的區域化發展格局。究其原因,一是產業發展階段所驅使。人工智能產業雖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但由于其強賦能特點,與行業場景的深度結合是產業發展非常關鍵的一步。當前,人工智能產業重心已從智能技術向行業融合應用轉變,使得具有傳統行業應用場景、行業知識的更多區域具備發展人工智能的條件和機會。這些區域擁有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試驗田,從而吸引智能應用企業集聚發展;二是企業發展周期所驅使。本輪人工智能產業的泡沫逐步破裂,企業面臨從早期靠愿景融資到靠應用變現融資的發展階段,應用落地成為人工智能企業這一時期的聚焦重點,因此也驅使企業尋找更合適的區域進行落地發展。可以預計,未來我國更多的區域將會迎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窗口期,逐步形成各具產業特色的區域化發展格局。
打造分領域分區域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中心。當前,科技部和工信部均部署了產業創新的試點,截止至2021年3月底,科技部頒布15個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信部設立8個人工智能應用先導示范區,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區域化、特色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在此背景下,我國應打造一批分領域、分區域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中心,構建縱向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與創新鏈合一的產業發展平臺,助力我國人工智能關鍵核心產業從技術路線、適配標準、生態構建、應用推廣等方面的協同創新發展,加速形成金融、制造、醫療、災害應急、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的應用創新體系,助力區域人工智能產業特色化、深入化、規?;l展。
結合各地區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引導各地先行先試,不斷匯聚力量、理念、方向,抓住幾個亮點,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標桿和規模效應。培育更多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引導相關行業的龍頭企業加速智能化改造步伐。推動開展一批重點領域融合創新工程,培育一批標志性人工智能技術產品,提升重點領域人工智能產品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工業、交通、醫療、農業、能源、應急安全等領域深度融合,推動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農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發展一批人工智能產業園,按應用領域分門別類進行相關產業布局,培育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
加強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研究力量,促進形成更多更加開放、有國內外影響力的交流合作平臺組織,推動國內倫理治理規則共識、中國方案的形成,把引導和規范人工智能發展不斷推向深入。強化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推動形成“國家標準頂層架構引導,行業和團體標準指導,國際標準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堅持全球化道路,堅持國際視野和全球思維,以開放心態應對全球競爭,搭建全球化服務平臺,促進國際交流,吸引全球創新要素資源參與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及產業發展,同時鼓勵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加大“走出去”力度;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G20等雙/多邊合作機制,主動融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積極推動企業、聯盟、行業組織等機構的更多專家參與全球人工智能規則制定,強化在國際標準組織中的協作,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編輯:張程? 35676727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