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霞 斯艷萍
(四川友誼醫院 四川成都 610011)
心臟驟停屬于危急病癥,主要是指患者的心臟出現突發性的停止跳動,并且排血終止,導致心臟射血功能出現異常,引起全身性疾病。心臟驟停會在短時間內讓患者出現缺氧缺血的情況,并對機體組織造成嚴重的危害,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影響,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是確保患者生存率的關鍵所在[1],本次研究分析,護理配合在急診心臟復蘇術對心臟驟停患者搶救中的效果。
研究對象:我院收治心臟驟停患者,患者均符合心臟驟停的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和家屬均享有知情權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研究時間: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
研究對象人員:92例。
研究方式:隨機分組對照實驗,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46例,年齡跨度在24~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43±3.37)歲,其男性患者為21例,女性患者為25例。
實驗組:46例,年齡跨度在23~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67±3.58)歲,其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例數比為24∶22。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干預。
實驗組患者加大護理配合干預:1.護理人員需要協助患者為平臥位,并及時對口腔以及呼吸道內的分泌物進行清理,保障患者的呼吸通暢,并準備好相關的急救藥品以及相關器械,及早開展急救,并且在搶救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身體特征進行密切觀察,并掌握好搶救時間,利用心臟按壓的方式進行搶救,另外護理人員需要予以人工呼吸進行加壓給氧,確保相關藥物的順利輸注[2]。2.及時建立靜脈通道,保證患者的血壓穩定,并確保藥物的及時性。3.搶救工作結束后,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變化情況,如果存在異常情況,要及時告知主治醫師,予以相應的搶救治療,在患者心臟恢復跳動后,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腦部進行降溫處理,保證患者的腦組織體積在正常范圍內,減少耗氧量,減緩肌體代謝[3]。4.術后需要定時檢查患者情況,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避免出現肺部感染等并發癥。
分析搶救時間以及急診停留時間。
比較護理滿意度。
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實驗組患者的搶救用時、急診停留時間較低,和對照組相比較,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搶救情況
實驗組中,非常滿意的為31例患者,而滿意的為13例患者,不滿意的為2例,滿意度為44(95.65%);而對照組中,非常滿意的為21例患者,滿意的為17例,不滿意的為8例,滿意率為38(82.61%),結果明顯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
由于心臟驟停患者發病較急,其死亡率較高,對于患者而言,急救時間是確保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所在。醫務人員需要及早地對患者情況進行判斷,并且要盡快地進行急救系統,做好每一個搶救環節,從患者被發現到急救人員開始心肺復蘇術的這段時間也是搶救的最寶貴時間。因此,第一個發現患者的人員實施心肺復蘇術,則非常重要。傳統的護理搶救措施沒有秩序,缺乏規范性,容易耽誤患者的搶救時間,在進行急診治療的過程中,加大護理配合,將相關的護理措施規范化,在確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時,提升臨床護理質量[4]。
護理配合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提高患者的預后情況,將護理配合應用在患者急救過程中,能有效保證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并且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心臟驟停的患者在心臟復蘇順利后,其生命體征仍然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出現休克以及低血壓等情況,所以實施護理配合就非常重要[5]。
而在本次研究中,我們也發現,實施護理配合的實驗組患者搶救時間為(40.36±3.36)mins,急診停留時間為(8.96±1.01)mins。而對照組患者搶救時間為(55.86±4.29)mins,急診停留時間為(15.58±4.79)mins,同時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實,對于心臟驟停的患者,在實施急診心臟復蘇術中加大護理配合可以提高搶救時間,縮短急診停留時間,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搶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