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潛 于曉涵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重慶 400010)
在臨床醫學,腎臟穿刺活檢術對各種腎臟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評價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目前臨床多采取B超下經皮腎穿刺活檢術,其具有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且經濟安全等特點,已獲得廣泛應用。不可否認,這一操作也是一項創傷性檢查,可導致出血、感染等嚴重并發癥,其中,術后患者尿潴留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術后尿潴留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還會影響醫護人員對穿刺后早期尿液的觀察,直接關系到患者穿刺后的效果和恢復情況。本研究嘗試探索一種能有效解除腎穿刺活檢術后尿潴留的方法,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滿意度和生活質量。經過臨床試驗數據對比顯示,為患者提供私密空間治療術后尿潴留,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1][2]。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將2020年8月-2020年12月于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實施腎穿刺活檢術的88例患者視為調查對象,根據本科室不同護理方法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干預組中男性24例,女20例,年齡20-59歲,平均(38.1±11.6)歲。其中,慢性腎小球腎炎10例,腎病綜合征15例,血尿蛋白尿待查19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8例,年齡17-58歲,平均(33.1±11.9)歲。其中慢性腎小球腎炎14例,腎病綜合征18例,血尿蛋白尿1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均在局麻與B超引導下采用16G針穿刺,腎穿刺術后4-6小時內出現排尿功能障礙,不能自行排尿,下腹部飽脹,膀胱區充盈,經查體確診為尿潴留。
干預方法:術前責任護士對兩組患者均講解進行臥位排便訓練方法及意義,發放病員服及尿壺,囑患者穿寬松內衣。
對照組:術后患者給予傳統方法常規護理,按腎臟穿刺術常規護理對需要穿刺的患者進行常規宣教。術后穿刺點用無菌敷料包扎,沙袋壓迫穿刺點后,加多頭腹帶加壓包扎,平車返回病房。取仰臥位制動6小時,嚴格臥床休息24小時后,患者可下床活動。觀察局部敷料情況,觀察局部有無滲血滲液情況,切監測血壓、脈搏,多飲水保證尿量。持續心電監護監測24小時,安慰患者放松心情,囑患者深呼吸,放松緊張情緒,熱敷膀胱、聽流水聲,利用條件反射誘導排尿。
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以下干預護理措施。向患者講解自主排尿的目的、意義、方法,并指導患者多種改善排尿困難的常用方法。紹成功的治療案例,多給予患者支持、鼓勵和溫暖患者。將患者調至單人房間,避免醫護工作人員及家屬的打擾。為患者提供較安靜和私密的環境,以改善由于病房環境嘈雜、排尿姿勢的改變而引起的排尿困難。備用物放在患者床旁,呼叫鈴觸手可及,根據氣候關閉門窗,遮擋患者,協助取適當體位,調暗燈光。根據患者個人需求可適當予以播放輕音樂,為患者營造一個隱秘、安全、舒適的環境,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個人空間。
評價指標及標準:1.有效:干預后0.5~1小時以內尿液順利流出,下腹脹痛癥狀體征消失,排尿亦順暢。2.無效:干預后半小時無尿液排出且尿急,腹脹、腹痛癥狀加重,難以忍受,必須導尿或者下床如廁。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例進行描述,兩組患者之間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組別 例數 尿潴留 P 值對照組 44 9 (20.4 )干預組 44 2 (4.54) 0.003
干預組采用干預措施后,患者發生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并發癥肉眼血尿和腎周血腫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通過臨床統計發現,兩組患者療效的評價腎臟穿刺術為活體組織穿刺檢查,且為創傷性操作,一般患者都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心理。多數研究認為,為了避免腎臟穿刺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要求患者嚴格臥床休息24小時。由于長時間臥床與穿刺部位的疼痛及心理作用,不能或不敢變換體位,不習慣床上排尿而引起腰背痛、腹痛腹脹、排尿困難等不舒適感增加。腎活檢穿刺術后患者需臥床休息,患者因不習慣床上排尿,常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尿潴留。尿潴留仍是B超引導腎臟穿刺術后護理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本臨床研究設計中,干預組采取針對性對患者提供私密空間進行心理干預、護理干預,及時評估患者術后心理需求,使患者的身心放松,減輕其緊張情緒,解除患者尿潴留的有效性高于對照組[4]。
本研究通過評估患者心理,為患者提供一個隱秘、安全、舒適的環境和個人空間,能夠有效降低腎臟穿刺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私密空間也可有效減少尿潴留的時間,讓患者感覺舒適,提高患者滿意度,并促進改善護患關系。而且,此操作安全、簡便易行、顯效快,能有效、及時地減少患者的痛苦,并避免因導尿可能引起的尿路感染,促使患者自主排尿。鑒于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們提議,在腎活檢穿刺術后為尿潴留患者提供私密空間,對患者無傷害,易于護理,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廣泛推廣應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