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研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333)
粵港澳大灣區內城市群的經濟質量水平差異較大,是一個“核心—邊緣”的結構。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香港、深圳、廣州是主要經濟增長極,佛山、東莞位于區域內第二經濟層級,承接核心區的經濟外溢效應,中山、惠州、江門、珠海、肇慶經濟質量水平較低。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比較少研究作為第二經濟層次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各方面的現狀和特點。本文以佛山市順德區為例,研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二經濟層級城市的定位與發展策略。
波特鉆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的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如何形成整體優勢,因而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此理論發展了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實現了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飛躍。
波特的“集群”觀點或相互聯系的企業、供應商、相關產業和特定地區的組織機構組成的群體,已經成為企業和政府思考經濟、評估地區的競爭優勢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種新方式。波特鉆石模型的中心思想是一個國際的競爭優勢取決于四個基本要素和兩個輔助要素。波特的基本觀點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個行業取得國際成功是該國或地區資源的“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持產業”以及“企業戰略和同業競爭”四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他不僅認為“菱形”中四個組成部分應當同時存在,方可有效地影響和促進競爭力的發展,在四大要素之外還存在兩大輔助要素:機遇和政府。這是另外兩個能夠對菱形條件產生重要影響的變量,機會是無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響是不可漠視的。
第一,從表1中2020年的數據來看,在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中,深圳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927.09億元,而且其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6.7%。

表1 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群的地區生產總值對比
第二,廣州是具有傳統優勢的商業、貿易中心,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基礎,其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達到6.8%。
第三,佛山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751.02億元,緊跟深圳、廣州,而且佛山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高達6.9%,高于深圳與廣州。雖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域內第二經濟層級、二級城市,但其經濟實力雄厚。佛山具有傳統制造業優勢,加上近幾年來,產業升級調整政策凸顯成效,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四,東莞,是傳統制造業城市,這方面與佛山相似。但其地區生產總值只有9482.50億元,較低于佛山的地區生產總值10751.02億元。
從表2得知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群中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首先,第二產業占比最大的是佛山和東莞,分別是56.22%與56.54%。同樣說明佛山和東莞在第二產業上的優勢。其次,而深圳與廣州在第二產業比重上占比小,分別只有38.98%和27.31%。在第三產業的比重上,位居第一的是廣州,占71.62%,深圳排名第二,占60.93%。
從表2數據得知,佛山的第二產業的比重高于第三產業。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佛山應該要邁向第三產業的增長上。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上,佛山可以利用毗鄰廣州的優勢,利用其輻射效應,發展佛山的商業、服務與旅游產業。

表2 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群的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
表3反映了佛山、深圳和廣州三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情況。從企業基本情況來看,佛山有R&D活動的企業數和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有2881個,與深圳的3489個差距不遠,甚至超過了廣州的1865個。在科技活動人員方面,R&D人員全時當量,佛山與廣州接近,廣州69351人,佛山是64833人。但是兩者與深圳的差距非常遠,深圳高達251544人。在研究機構情況中機構經費支出,佛山達247.16億元,廣州達267.27億元,同樣,佛山與廣州的差距不大,但也是與深圳的1254.05億元差距很大。這均說明近年來,佛山的企業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很大,能與廣州媲美。當然,與以科技產業為首的深圳,差距當然比較大。
但是,從R&D活動的產出情況來看,佛山的情況不太樂觀。從表3數據得知,專利申請數僅有31953件,但是廣州達到了173124件,深圳更是遠拋其后,其專利申請數228608件。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可以加大佛山在科技領域的投入與產出,要擁有自己的科技研發能力,應用于制造業的發展上,從而做到產業升級,走創新產業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互助互利,資源合理利用,避免重復投入。某些行業的發展可以作為深圳的后工場,直接把深圳的科技研發成果應用在佛山第二產業的發展上。佛山應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機遇,積極謀劃,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優質資源和關鍵環節。
表4是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水平對比情況。佛山的平均工資水平低于深圳、廣州,這是符合情理的,因為深圳、廣州的生活成本高于佛山。然而,在佛山的地方生產總值遠高于珠海的情況下,但是佛山的平均工資水平79824元,也低于珠海的平均工資水平86216元。工資水平是作為吸引人才的直接因素。佛山的企業在推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創新創業的之時,企業應該在工資待遇水平上具有其吸引力。

表4 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水平對比情況
基于粵港澳大灣區內城市群的數據對比分析,這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二經濟層級城市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并依此提出相應的定位與對策。
而從佛山市的統計年鑒數據來看,在佛山市的5個區中,順德區是作為佛山市的典型代表。順德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占佛山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3%,并且,順德區在佛山市的總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的構成一致,第二產業的占比均為56.5%,第三產業占比均為42%,第一產業占比1.5%。以此作為實證研究對象。
佛山市順德區的發展定位應圍繞下面四個維度開展:
(1)現代化生產制造業基地,智能化生產基地。
(2)青年創業之城、粵港澳科創合作之城。
(3)粵港澳創新和服務成果轉化高地。
(4)保留濃郁的嶺南風貌,“同宗同源、民心回歸”的功夫度假康養生活區,生態宜居宜游的幸福之城。
基于定位的研究,提出以下對策:
(1)加大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近年來,佛山市順德區在制造業升級上已取得一定的進展和成效。佛山市順德區,應更加重視高端制造業的發展,繼續加大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對于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在機械設備,機器人,電子產品,通訊等高附加值產品上加大力度。把佛山市的制造業往價值鏈高端發展,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具有系統集成能力、智能裝備開發能力和關鍵部件生產能力的骨干企業。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科研使其成果化,研究成果運用于高端制造業。
(2)進一步提升綠色制造。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打造綠色產品,打造綠色供應鏈。吸取東京灣“先污染、后治理”的沉痛教訓,佛山市順德區在開發產業發展,應該重視產業與生態環境的協同治理。對于污染超標的工廠嚴控處理。改變原來零散遍布工業的情況,在現已建成的大規模工業區周邊,開發中小企業進駐的小型工業區。一方面可以集中處理排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相關產業的生產物料供應和物流。
(3)強化產業支撐的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加強產業分工協作,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智能制造裝備、汽車及新能源、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做強做精,推動制造業從加工生產環節到品牌、營銷、再制造等環節的延伸。形成先進制造業的產業集群、制造產業帶。
但同時,需要科學把握生產性服務業的作用,但不能過度強調生產服務化,避免產生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導致制造業的后退。
建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平臺。可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教資源和創新企業,結合自身情況,建立類似于舊金山灣區的區域創新網絡體系。
粵港澳城市群攻堅重大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除了香港、深圳作為主要科研開發城市以外,第二經濟層級城市可以建立大學分校、科研分院,一方面能起到核心城市帶動第二經濟層級城市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緩解核心城市的用地困難。
發展跨區域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科技與產業融合的良性循環機制。根據波特鉆石模型里的相關及支持產業要素,做到香港、深圳、廣州與佛山產業之間的互助互補,佛山市順德區可作為關聯輔助行業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大佛山市順德區在科技領域的投入與產出,要擁有自己的科技研發能力,應用于制造業的發展上,從而做到產業升級,走創新產業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能夠互助互利,資源合理利用,避免重復投入。某些行業的發展可以作為深圳的后工場,直接把深圳的科技研發成果應用在佛山第二產業的發展上。
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城市區域在各自發展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需要完善城市群發展體系,城市群間現代產業體系重點領域各有分工。必須避免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群產業同質化嚴重,以免造成惡性競爭。
在政府層面,進一步制度機制創新:首先,探索建立橫向協商與縱向協調相結合的跨區域產業協作機制;其次,深度推進加強專業服務業合作;最后,完善產業人才交流合作機制。
除了官方機構之外,再利用一些非官方的聯合組織,例如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等,來共謀策略,協調個區域間的發展戰略和措施,從而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和避免區域間的同質化,以免造成惡性競爭。
建立有利于高層次人才引入的社會保障機制。提高工資、社會福利以增加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優惠政策。推出優秀港澳青年企業家到內地創業就業投資的優惠政策。
鼓勵青年創業,在創業產業上,結合佛山市順德區原有的外貿產業基礎,大力發展與互聯網相關的外貿新興產業——跨境電商。鼓勵青年在跨境電商行業創業,成為同時推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力量。
除了硬件設施的建設,傳統文化的宣揚是一座城市更有吸引力的關鍵。李小龍在港澳地區,乃至國際上都有一定的影響力。佛山順德粵港澳協同發展合作區的均安片區,文化優勢突出,便是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的故鄉。利用順港澳文化同根同源及功夫巨星李小龍文化的優勢,與香港共建世界級的功夫小鎮。在促進旅游的產業的同時,也是傳統文化宣傳和城市品位提升的有效途徑。
在另一個發展定位上,與港澳攜手共建“同宗同源、民心回歸”的功夫度假康養生活區。在這個發展規劃上,機構的建設,引入港澳高端醫療及養老服務,更進一步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