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
欣賞書法是陶冶情操、提升審美的重要藝術形式,也是重要的文化傳承形式。但書法又是一門法度深嚴、規范的藝術,與其他藝術模塊的欣賞相比,容易使人感到陌生、枯燥。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書法藝術產生強烈沖擊,多數人對書法不感興趣,書法欣賞困難重重。本文從開闊書法愛好者的眼界、不同類型書法的趣聞趣事等角度論述書法欣賞的“趣”在哪里,并從文化和情感兩方面入手論述如何增進人們對書法的興趣。
一、從興趣出發,開闊眼界,認識書法
漢字發展歷史悠久,包括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不同的字體類型,創作出豐富的書法作品。例如,篆書筆法挺拔遒勁,隸書雍和大氣,顯現古勁書風,這兩種字體古樸醇厚,筆畫筆斷意連,體現出端莊厚重的氣魄;草書線條動蕩感強,追求氣勢貫通,充滿著無限的生機,給人一種暢快淋漓的美的聯想;行云流水的行書用筆連綿不絕,帶有濃重的文人氣息,透露出雅致與書卷氣,表現出優美的韻律和深遠的意境,歷來被文化人和士大夫所欣賞。學習并了解不同字體的特點,書法欣賞才能有所依據。書法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趣,有著豐富的藝術內涵,書法欣賞強調對書法的本質理解。因此,首先要擴充書法理論知識,其次要以歷代名家的經典作品為例,提升自身書法欣賞境界。通過自由體悟、表達真實感知,體會書法講究審美、日益美觀的發展,認識到書法是書法家個性及其精神、氣質、修養、性格、審美趣味的體現,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
二、以“趣”開啟心靈
有人主張利用書法的感染力來培養人們的創新意識,筆者認為這一論點的提出是有道理的。這是因為,書法是激發人們創作激情的重要素材。以“月”字為例,甲骨文到楷書的演化揭示了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書法作品的藝術美感,讓欣賞者產生了不同的感官體驗,顯現出不同類型書法作品的藝術內涵,激發欣賞者欣賞書法的欲望。
例如,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的圖片,既有運動、舞動的人的造型,又包含著漢字“京”,充分體現了中國書法藝術書畫同源的特點,表現出了中國漢字的神韻。書法藝術的應用和魅力深深吸引著人們,引領人們帶著濃厚的興趣步入書法的殿堂。
三、以“趣”聯結全篇
(一)甲骨文神秘之趣
漢字起源為何,又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文字呢?下面筆者帶領大家走入中國幾千年的漢字文化史。漢字第一種字體——甲骨文,被稱為“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文字有軟有硬,粗細不一。這充分說明,甲骨文的線條開始擺脫物理線條意義,逐漸被人們賦予了某種超自然的、神秘的藝術美意義。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可識文字,已經初步具備了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征,它體現著書法藝術的魅力,并逐步向篆刻藝術發展。甲骨文對中國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行書書寫便捷流暢之趣
行書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用的書法字體類型,因其書寫流暢美觀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行書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蘭亭序》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作品從容嫻和,氣盛神凝,逸筆天成,并且變化結構、轉換筆法,獨具匠心而又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跡。這樣功力深厚的作品,被后世學書者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不愧為博涉眾美的經典之作,讀其文、賞其書、品其趣,是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三)草書線條至美之趣
書法體現的是線條的藝術。草書把書法線條美體現得淋漓盡致,線條有長有短,粗細不一,或直或曲,剛柔相濟。筆法是書法的基本要素,用筆包括起筆、行筆和收筆。書法書寫利用毛筆柔軟并且富有彈性的特點進行,運筆時氣韻流暢、筆勢豐盈、徐緩相顧,能夠寫出富有質感的千變萬化的線條,給欣賞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和美的感受。
蔡邕形容草書章法的靈魂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要使靜止的字活起來,就必須講勢,勢具有發展性、流動性、多變性,并且不可遏止。草書章法的錯綜變化難以名狀,常以雨夾雪來形容。懷素的《自敘帖》、張旭的《古詩四首》都是極盡錯綜美麗的線條變化。
(四)隸書官文書體古樸之趣
秦代戰爭頻繁,官獄行文頗多,為了加快書寫速度,隸書應運而生。
山東曲阜孔廟碑林是中國四大碑林之一,其珍品《史晨前后碑》為著名漢碑之一。碑字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筆勢疏密有致,行筆圓渾淳厚,有端莊肅穆的意度。它與禮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稱為“孔廟三大名碑”。隸書字體是一種很端莊的字體,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隸書是由篆書演變而來的,很多漢碑中都存有篆書的筆法和結構。
現代書法家費聲騫評《史晨前后碑》:“此碑筆姿古厚樸實,端莊遒美,歷來評定為漢碑之逸品。磨滅處較少,是漢碑中比較清晰的一種。”總體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體規正,屬漢隸中普通平正的書法,是當時官文書體的典型。
(五)篆書藝術之趣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是我國早期的漢字。篆書 的章法與行書、草書比較,相對來說要簡單些,與隸書 和楷書也有不少共同之處,字體平整勻齊,橫平豎直。篆書的筆法比較簡單,筆畫流暢。早期在陶器、骨片上發現刻有或者鑄造的符號和圖形,就是文字的雛形,在隨后漫長的發展中,產生了象形文字。秦代把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稱為“大篆”,其書有趣、形有意,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大篆也稱“籀文”,因其著錄于字書《史籀篇》而得名。大篆在傳世的碑刻文字中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大篆的簡化字體形體勻逼齊整,比較容易書寫。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時期的通用文字。秦朝丞相李斯規范了字體,簡化大篆籀文,創制統一的書寫形式。小篆字體非常優美,始終受到書法家的青睞。
四、以“趣”拓展延伸
(一)文化激趣
古語說書畫同源,俗語說藝術不分家。書法欣賞和練習中,人們產生疲勞、煩躁的情緒時,放些舒緩悠揚的輕音樂,比如鋼琴曲、浪漫小號以及薩克斯音樂等,無疑會使人們心情舒暢,心境開朗,疲勞程度降低,取得良好的書法練習效果。在古典音樂的伴奏下欣賞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書法,能夠使人們身心愉快,充分感受到藝術的美。
網絡時代,人們逐漸疏離書法。筆者認為,要喚起人們的“漢字情結”,開闊人們的文化視野,激發人們對傳統藝術和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可從夫差劍上的金文和泰山石刻上的石鼓文、瑯琊臺秦篆和虎符、曲阜孔廟的史晨碑,到懷素和張旭的草書、王羲之的行書名篇《蘭亭序》,再到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名帖入手,這些作品著眼于中國文化的傳遞和熏陶,意在對人們進行技能訓練和審美熏陶的同時,增強人們的文化底蘊。
(二)情感激趣
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書法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和內涵,同時也與其他藝術有著共通的地方,并且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例如,欣賞書法作品時,配以優雅的音樂,便有了更加高雅的感覺;一幅優美的畫卷,如果配以好的書法,便有了錦上添花的感覺;家庭裝飾、辦公裝飾中如果有書法作品的參與,便有了書香滿園的感覺,對于提升家庭文化氛圍、優化辦公環境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欣賞書法不僅會促進人們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還有助于陶冶性情,培養人們高尚的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這也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所必需的。通過多樣化的激趣學習方式,一方面著眼于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底蘊;另一方面引導人們有效學習,融審美意識、人文意識和技能意識于一體,使人們獲得學習的愉悅體驗。
五、結語
綜上所述,書法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是一項傳承文化的藝術,欣賞書法是一項陶冶情操、增進興趣的活動。傳承書法文化,提升書法欣賞水平,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還能夠開闊人們的視野,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責任。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義務將如此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并將其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 青島經濟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