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瑩瑩 王惠 徐麗艷
摘要:目前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我國進入了深化提質的“后脫貧時期”,這一時期如何更好地鞏固脫貧成果,增強反貧困的可持續性,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和挑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科技支農將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科技支農中存在的結構性困境,以及科技資源中突出的“精英俘獲”現象,這使得農戶難以獲得科技扶貧資源,并從提高科技親民性、教育阻遏貧困的代際傳遞、提高科技支農質量、打造科技支農隊伍、完善科技支農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優化措施,以提高科技支農效率效果。
關鍵詞:后脫貧時期;科技扶貧;結構化困境
中圖分類號:F2?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01
0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大規模扶貧開發政策使得數億人擺脫了貧困,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精準扶貧戰略,精準扶貧作為新時期扶貧工作的亮點,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使得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貧困縣已全部摘帽,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大幅改善,為全面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作出了關鍵性貢獻。但是絕對貧困的消除并不意味著脫貧工作的終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我國進入了深化提質的后脫貧時期,這一時期在消除絕對貧困后,如何更好地鞏固脫貧成果,增強反貧困的可持續性,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和挑戰。“后脫貧時期”脫貧地區面臨著行政扶貧力量減弱和鄉村振興等多重壓力,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科技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很多,如整合當地優勢資源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多種扶貧開發模式整合實施等,這其中科技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后脫貧時期”,如何建立具有內生動力、讓貧困人口自己勞動致富的長效機制?是扶貧工作的亟須解決的難題??萍挤鲐氉鳛榉鲐氶_發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依靠技術、智力、人才驅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高農民科學素養,提高脫貧地區資源開發效率。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后扶貧時期科技在鞏固脫貧成果中將發揮重要作用,通過科技提高農戶的科技素養能力,使農戶參與市場競爭提高收入水平,增強反貧困的可持續性。
1“后脫貧時期”科技支農結構性困境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提出了“結構化理論”,探究個人的社會行動及其能動性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萍贾мr政策實施過程中同樣存在著結構性問題。
1.1科技支農中的結構化困境
科技支農的結構性困境是指脫貧人口在經濟、社會和政治等多個結構中處于弱勢地位,這種弱勢的結構位置導致其難以分享科技資源,使得農戶在科技支農資源的信息獲取、項目參與、利益分享等多個方面都處于十分被動的狀態。科技支農的結構化困境出現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脫貧農戶受教育程度低、社會交往能力差,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另一方是因為現有的科技項目不具有親貧性,如規模偏好、科學技術普及性低等導致了科技支農的結構化困境,使得農戶難以參與科技支農項目并分享扶貧利益。
1.2科技資源的“精英俘獲”現象較為突出
科技扶貧作為我國政府開發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部等部門在農村實施的一項重要返貧困舉措。1986年以來科技部配合貧困地區各級政府,充分依靠廣大科技人員和農民群眾,相繼在多個貧困縣和一些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開展科技扶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然而,科技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許多問題,科技扶貧資源的“精英俘獲”現象較為突出??萍挤鲐氼I域的精英俘獲是指本應該瞄準貧困人口的科技扶貧資源被富裕群體獲得,導致科技扶貧資源瞄準與分配過程中的目標偏離,形成了一種阻礙貧困人員跨越其結構性位置的力量。后脫貧時期,為了增強反貧困的可持續性,需要重點關注和防范科技支農的精英俘獲現象。
2“后脫貧時期”科技支農的優化路徑
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后,如何更好鞏固脫貧效果并發揮減貧的可持續性,是當期“三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后脫貧時期”,科技鞏固脫貧成效仍存在較大的提升和優化空間。
2.1增強科技的親貧性
為了更好地鞏固脫貧成果,增強反貧困的可持續性,要增強科技的親貧性??萍挤鲐氋Y源繼續向脫貧摘帽貧困縣、“三區三州”深度脫貧地區傾斜,政策和資金優先向深度脫貧地區傾斜。在具體扶貧項目的設計中,科技扶貧項目配套資金的要求一定要切合脫貧村和脫貧人口的實際,及時制定科技幫扶計劃,高效開展科技幫扶工作,讓更多的脫貧村和脫貧戶可以參與科技項目,通過對脫貧人口的賦權使其參與科技項目選擇和實踐中,可以適當緩解科技支農中的結構性困境。
2.2教育阻遏貧困的代際傳遞
通過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使農民有機會得到教育。
第一,堅持把教育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優先任務,構建完善的教育制度體系,實施補短兜底的教育項目,落實有針對性的教育傾斜政策。
第二,覆蓋從學前教育入口至高等教育出口“全學齡”階段的教育體系,并通過設立教育扶貧基金、完善精準到人的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全力推進學生資助工作,實現了各個學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
第三,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發揮教師隊伍在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中的積極作用。
第四,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廣泛開展公益性職業技能培訓。對建脫貧家庭子女、貧困殘疾人等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緩解家庭因素對個人脫貧的束縛。另外,可以通過為國家扶貧重點縣建立現代遠程教學站、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與就業幫扶等方式開展教育扶持,阻遏貧困的代際傳遞。